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帮不了大忙的,也没有必要一相情愿。“天作孽,尚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天助自助者”嘛。
汪洋: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单靠老板创业时的小聪明、小运气、小手段、小门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要讲究管理科学,否则就再也做不大,或者干脆倒闭。我已经亲眼看到一些企业由于不讲究科学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低水平徘徊不已;不要说扩张到外地,就连在关外设个分公司都管不好,老板甚至连自己眼皮底下那一点点地盘也看不住。
老总:可是要真正实行科学管理,老板自己的素质不来个根本性的提高,是办不到的。真正有前途的老板和企业,终究还是那些文化、素质高的老板和企业。
汪洋:中国的企业,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没有搞好企业管理的内在冲动;民营企业由于老板素质普遍不高,或者是由于封建意识太深而喜欢“人治”,因而也不重视科学管理;中国的企业要真正重视起管理来,恐怕要到企业产权明晰、企业家素质普遍提高、市场真正规范起来才行:那时侯光靠走门子拉关系不行了,光靠偷鸡摸狗投机取巧不行了,光靠个人魅力随心所欲不行了,只有苦下功夫去抓管理。
老总:我们不想等到那个时候。到那时侯再抓,恐怕已经病入膏肓,来不及了。所以我要从现在就打好地基,打下一个良好的、结实的地基,可以管它十几年,几十年的,以后我的公司不管发展到多大,也还是这个基础。怎么样?加盟我们公司如何?
汪洋:老总,很高兴您邀我加盟,但我现在不想进来,还是按原先所说的当顾问比较好,这样我可以超脱一些,不介入具体的事务和利益,说话比较客观公正,对企业的帮助会大些。再说,多年来我一直在做具体的管理工作,陷于事务,很烦;现在也想超脱一些,想点问题,写点东西。
老总:我很羡慕你。你可以干一段,静下来想一想,总结一下,以利再战。我就不行,没时间静下来看看书、好好想一想。当了老板,好象被判了无期徒刑。
汪洋:老板和打工的各有好处。老板是穷得只剩下钱了,我们是自由得一无所有,不能让您都占全了呀,哈哈!
老总:哈哈,那倒也是。……那好吧!我尊重您的选择,就聘请您为我们的高级管理顾问,待遇好说,您什么时候开始工作?
汪洋:我先抽空来公司观察,找人谈话,看材料,熟悉公司的作业流程,至少两周时间。下一步做什么,调查以后再说。
老总:那好,由您自己安排,一言为定。
汪洋:好的,那我就告辞了,谢谢您听我说了这么多!
老总:哪里?谢谢您,我受益非浅。那就再见!
汪洋:再见!
对话说明:前年8月,万德管理顾问公司汪洋先生与一位企业老总做了一次长时间的交谈。这是一家新兴的电脑技术公司,老总很年轻,雄心勃勃,又沉稳睿智。汪洋先生的这次长谈,饱含了其多年来在企业管理中的切身体验和深思熟虑,发人深省,值得一读。在这里向大家推荐推荐,并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老总:您好,汪洋先生,很高兴认识您!
汪洋:我也很高兴认识您,而且很羡慕您。您这么年轻,就有了这么一家生机勃勃的公司。
老总:看起来生机勃勃,其实问题很多,头痛得很!
汪洋:哪里有那么严重?!搞企业嘛,总是要动脑子的。
老总:是啊,所以今天专门请您来谈谈。我是听一位也是搞企业的朋友介绍到您的,您给他做过管理顾问?
汪洋:谈不上什么顾问,帮忙而已。那时我很忙,只能在周末或晚上帮他做点事,主要是做发展规划,设计一些制度,特别是考核、薪酬制度。
老总:我也是想,象我们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企业,必须从一开始就做好发展规划,设计好一些根本性的制度。就象万丈高楼平地起,必须先打好地基;否则,企业发展到一定时候,就会出大问题,大楼一下子就倒了。
汪洋:您确实很有远见。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企业和企业家,现在都纷纷落马了。不要说全国,就在深圳、在我们身边,我们都亲眼目睹了不少“企业家”的倒台。其中原因很多,而且各不相同,但“先天不足、后天不补”确实是重要原因。
老总:哦?
汪洋:中国的很多企业就象我们这些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出生的人,从小身体底子就没打好,后来又经历“文化大革命”和“经济转型”,生理上、心理上、观念上、能力上都有很多方面不健全;如果不加强后天改造,不但平时小毛病不断,而且总有一天会出大毛病,甚至导致全面崩溃。
老总:请具体说明。
汪洋: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大,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您如果有时间,我们不妨“条分缕析,慢慢道来”。
老总:不着急,今晚我们不干别的,专门谈这个。
汪洋:据我观察,这些企业或企业家纷纷垮台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他(它)们在一个市场经济不发达、不规范的社会环境中起家,凭着某些机缘和一些非市场经济手段,迅速膨胀起来;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市场规则的日益规范,他(它)们或者由于主观上的原因,或者由于客观上的原因,或者两方面的原因都有,未能及时实现转向,终于被市场淘汰,落下马来。
一:“逆取”纵可谅,“顺守”方能长
老总:还是太抽象了,请再具体一点。
汪洋:我们这就转向具体,用一个个案例说明问题。先从我自己的个人经历开始吧。
'案例一:自己的公司'
我是在北京开始“下海”的。当时我一介贫弱书生,一下子跳到“海”里,着实被吓了一跳:原来“海”里不但风大浪急,而且深邃黑暗,一不小心,不是被市场淘汰,就是被对手吃掉,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我个人最有体会的是市场的黑暗、深不可测。每天你都面临来历不明的对手,打着各种招牌,用着各样的借口,使着五花八门的手段,来跟你“做生意”。其实哪有那么多的“生意”?很多是一场骗局。那时我对“做生意”的体会就是“骗”。我一开始“下海”就是被人骗下海的;下海之后,不是你骗别人,就是别人骗你;你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骗子”打交道。这些人平时也许都是不错的人,甚至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有些就是局长、局党委书记、大型国企的老总、部队大校、军企老总、海外归侨、台商、名牌大学学生、博士、记者、警察、老乡等等,当然也有社会上流来荡去的无业游民、地痞恶棍……可是一旦下到海里,却一概变得面目狰狞,尔虞我诈。
老总:真有意思,就象听惊险小说……。那么您也骗吗?
汪洋:兵不厌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不骗人,就被人骗,而且每天都面临生存危机,不得不……。但我主要是被动应战,保护自己。
老总:你们那时在做什么生意?
汪洋:据我观察,当时在北京可做的生意只有三种:一、利用手中掌握的稀缺资源,在那个经济转型、双轨制的环境中,炒卖批文,倒买倒卖,可赚大钱;二、自身不掌握稀缺资源的,跟在前一类人后面吃点残羹剩饭,或做点小生意,赚点小钱;三、既不掌握稀缺资源,又不愿意吃或吃不上剩饭或做小生意的,就只有坑蒙拐骗,利用假货源、假信息骗人,那时叫“诱款”。
老总:你自己的公司属于哪一类?
汪洋:介于二、三类之间。
老总:你那时担任什么职务?
汪洋:我是总经理。我开始不懂做生意,跟属下学,后来还赚了些钱。
老总:是骗来的吗?
汪洋:不是,主要靠些小买卖。骗人的生意一笔没做成,反倒贴了不少钱,主要是我不会做。
老总:后来怎么又不做了?
汪洋:一是由于没有正当、稳定的生意渠道,二是我不愿意再做这种骗人的生意。于是我就开始扭转公司局面,禁止再做骗人生意,转向实业。但由于没有充足资金,转向不成,公司支持不住,只好关门了。
老总:您通过这段经历想告诉我什么?
汪洋: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第一个案例来分析: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转型期市场的极其不规范。在这个时候赚了钱、“膨胀”(我们不说“壮大”)起来的企业,很多是凭借握有稀缺资源,还有一些是靠坑蒙拐骗“成功”的,并不是靠合乎市场规律的合法经营,因而“先天不足”;其次,这些“先天不足”的企业,如果以为仅凭这种“机缘”和“机巧”就可以长盛不衰,不是利用“原始积累”得来的实力,随着市场的转型及时实现自身转型,“逆取顺守”,那么随着市场的规范和竞争的加剧,很快就会倒台。
老总:您说的“逆取顺守”很有意思,能否详细说说?
汪洋:传统的说教总是让人“合法经营”,可是很多人一开始就让他“合法经营”是发展不起来的,何况叫别人“合法经营”的人自己并不“合法经营”,这不是存心骗人吗?“原始积累”难免肮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