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蒙牛内幕-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3年,一位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牛根生个人奖了他1万元……

  牛根生说:“蒙牛的高速发展证明,党委有效地把握了企业发展方向,淡化了公司领导的个人魅力,形成了团队的魅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3。诚信是一种战略资源

  2002年4月,《蒙牛足迹》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诚信是一种战略资源》的文章,较系统地阐述了蒙牛的诚信观:第一,诚信是一种战略资源;第二,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文章写道:

  理论界研究中国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特征,发现企业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能人时代,制度时代,文化时代。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在“能人时代”,一头狮子率领一群绵羊的确可以打下一个山头。但是,当打下的山头越来越多的时候,光有一头狮子就不行了,狮子本领再高,也会无暇顾及,这时候,就需要制定一套制度,形成一种模式,以便把管理模式由一个山头“克隆”到另一个山头,让制度与模式的作用代替能人的作用,这样企业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制度时代”。但制度再高明,总有制度顾及不到的地方,也就是一个公司最容易发生问题的“盲点”,当“盲点”发生问题的时候,好公司与差公司的差别也就体现出来了——好公司有人管,制度没规定谁去管也会有人管,而且管得很好;差公司就不然了,如果制度没规定油瓶子倒了由谁扶,那么,即使有人看见油瓶子倒了也未必去扶——这就是文化的差别。

  米卢训练队员有条名言:“态度决定一切。”从他带队屡屡出线的事实来看,他的这条名言放之四海而皆准。一个人有诚信的态度,就不可能不对事业负责。

  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

  商鞅在秦国变法,害怕人们不相信,在新的法律公布前,先在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然后公开悬赏:谁能把这根木头从南门背到北门,就给他10两金子。人们都很奇怪,没人敢搬。商鞅立刻把赏金由10两调到50两。有个人尝试着搬了,结果他果真得到50两金子。这就是“立木为信”的故事。

  为了让人们相信法律而策划这样一个“立木为信”的公关活动,可见商鞅做的是一种诚信广告。诚信可以策划,可见,诚信也可以是一种方法论。

  这种方法论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有时候,企业与消费者发生矛盾时,企业拼命推卸责任并非明智之举,有时候吃点亏反而是最好的诚信广告。

  比如,一个人赴约迟到了,本来还要20分钟才能赶到约定地,但他由于心理上的不安,打电话告诉对方10分钟后就能赶到,结果造成二次失信。其实,要是知道一点方法论,他完全能够避免二次失信。

  麦当劳主张,每一个市场营销商应有三种产品,一种用来做广告,一种用来出售,另一种用来赚钱。我们做人也是这样,有时候,为了守信用,为了做“诚信广告”,一些事赔着本也得干。但从另一角度看,又不是赔本,而是一种资本积累,是诚信资本的积累。国外有家航空公司,为一个顾客可以飞一趟。就单次成本看,这家航空公司是亏大了,但就总体经营看,这家公司是做了一个绝好的诚信广告。所以,与其说诚信是一种美德,不如说诚信是一种智慧。只有“会算账、算大账、算长远账的人”,才会把诚信当作一种战略资源来经营。

  公司内部做事也存在一个诚信问题,尤其是上级对下级。我们常说,有的公司是可以卖力的公司,有的公司是可以卖命的公司。让人“卖力”的公司,与让人“卖命”的公司有什么区别?关键就在领导讲不讲诚信上。要是领导不讲诚信,跟他干的人一看,他原来是这么一个人,不能信他,信任危机就发生了,部下别说“卖命”,“卖力”都不一定。共产党为什么胜利了,国民党为什么失败了?从诚信角度来考察,共产党官兵平等,讲诚信,上下一心,危机来了,连长一声大喊:“跟我上!”他第一个跳出战壕,身先士卒。国民党就不然了,长官的皮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踢到兵的屁股上,危机来了,连长一声大喝:“给我上!”他缩在后头。一个是“跟我上”,一个是“给我上”,一个诚信地将自己的生命与部下捆在一起,另一个就缺乏这样的诚信,所以,一个打了胜仗,一个打了败仗。

  从方法论角度看,诚信也要有制度设计。且看经典故事“分苹果”。一个苹果,两个孩子分着吃。如果让哥哥切,就会给自己切得多些,给弟弟切得少些;反之亦然。怎么办?母亲想出一个办法:一个孩子切,另一个孩子挑。结果,不管让谁切,都会切得很均匀。分配不公是一种不诚信,分配公平是一种诚信。制度设计合理,人就不容易偏离诚信的轨道。在窗口部门中,人即公司,公司即人。要让诚信水准各不相同的员工都不偏离诚信的轨道,制度设计绝对必要。在一些诚信体制发达的国家,一个职业经理人如果有不诚信的记录,那么,他的经理生涯可能就从此终结了;一个企业如果在银行有不诚信的记录,它可能在所有的银行就再也无法贷出款来了。如果一个公司对它的员工也建立一套“诚信档案”,发生不诚信的事就记录在案,那么,诚信意识就可能贯穿到每人每天每事了。

  二、经营人心

  人是最大的生产力。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抓眼球”、“揪耳朵”,都不如“暖人心”。未来的竞争,最后都会聚焦到“人心”(方寸)之争上。

  千古圣贤总结治乱之道,王道、霸道、无道,归根到底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

  人心向背犹如磁铁之于群针,有磁则向,无磁则背。

  2002年,两位客人到伊利去办事,离开时大为感慨:牛根生已经离开4年了,同车的两位伊利人依然一口一个“我们牛总”。

  如果说,在伊利是“余音绕梁”,那么,在蒙牛则是“万佛朝宗”(《力量》特刊在记述“2003~2004年度最值得记忆的100个事件及其背后的人物”时,写牛的一节取题为《牛根生:万佛朝宗》)。在蒙牛,牛根生就是“正义的化身”。员工有可能对干部产生怨恨,却没有可能对公司发生背叛,即便他们抱怨的时候,我们也会听到这样一个附加句:“牛总肯定不知道。”

  正如一些接近蒙牛的官方人士所言,蒙牛如果发生什么危机,一定不会出现在上层。但基层会不会出现呢?这点就连身在其中的笔者,也真的不敢保证。从高层到基层,蒙牛文化的效应毫无疑问是呈递减之势。但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这大概是世界上所有公司都会面对的难题——治国姑且命之为“水晕难题”:一颗石子击到水面上,激起层层水晕,越扩越慢,越传越弱,最终无限趋零……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的传播与此颇为相似。

  牛根生与管理层也有霸道的时候,但他们从来都是为“道”而霸,不是为“己”而霸。一个人一旦侵犯了蒙牛的“道”,并且被揭露出来,他在蒙牛的职业生涯就有可能走到了终点。

  绝不能把“经营人心”误解为一团和气,“兵不斩不齐,将不斩不勇”,“小慈”乃“大慈”之害。要是只图融洽,那么家族企业是首选;如果只求“父子兵效应”,那么一个部门里的人全部由亲戚构成可能是最佳组合。

  公司不同于家庭。把“家庭制”搬到“国家制”上,害了中国几千年;现在,中国企业同样不能再把“家庭制”那一套搬到“公司制”上。经营人心是要把心“营”向事业,而不是单纯比赛谁最受欢迎;它是一种强势气流,要把“心云”抚去,露出“心日”。

  1。蒙牛“上礼下”的显规则

  在蒙牛,请吃饭、送礼物、拜大年,是有规矩的。这个规矩就是:挣钱多的请挣钱少的,职位高的送职位低的,当官的拜当兵的……反之,则被视为违规,有搞不正之风之嫌。

  经营人心的含义是向下经营,而不是向上经营。

  几个人坐到一桌,谁是“掏钱人”不言自明,掏的人义不容辞,吃的人心安理得。

  逢年过节,领导送你礼物是正常的,你送领导礼物就意味着你俩是一对“黑人”。

  有一位驻外干部两年前出国,顺手购回一些化妆品,回来后给总部的几位好友(平级或比他级别高)每人送了一份。结果,今年“事发”,收的人如数退款,送的人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牛根生提出一个“关心下三层”的规则:关心你的下级、下级的下级、下级的下级的下级。他自己每次散出的财动辄几万、几十万、上百万。关于牛根生给“下三层”常送礼、广散财的故事,我们专门有一节将作盘点,这里按下不表。

  干部们所采取的散财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位主任,2003年初向助手送了一套房子,这位助手过意不去,象征性地返了2万元。还是这位主任,2004年初,从个人红利及年薪中拿出钱,向每位部下发放了3000~5000元不等的奖金。

  一位部长,2004年初给每位部下发了1000元奖金。

  一位副总2004年拿出5万元给部下买衬衫。

  一位副总2005年提出将个人期权的五分之一分给手下。

  ……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事业瘫。一个团队有没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关键取决于上级;一个上级有没有吸引力、号召力、影响力,关键取决于人格魅力。古代思想家认为,视人为“土芥”者,人必视之为“寇仇”;视人为“手足”者,人必视之为“腹心”。没有“爱护”就没有“拥护”。关心下属,以人为本,这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