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蒙牛内幕-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间内蒙牛酸酸乳的销量明显优于伊利优酸乳和三鹿君乐宝系列,并且蒙牛其他产品的销量也有一定上浮,很好地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

  整合传播的要义就在于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媒体,将品牌思想这一个声音放大,再放大,最终树立品牌形象并提高产品销量。利用“超级女声”这一内地最有轰动效应和影响力的大众娱乐活动,不仅将高附加值的新品有效地推介给了消费者,同时还树立了鲜明的品牌形象。而这一形象的推出与蒙牛的品牌核心价值“愿每一个中国人身心健康”又不谋而合,这就是整合传播的真谛所在!(马超)

  9。品牌宣传上的变数:蒙牛更牛,还是伊利更利?

  在品牌宣传上,蒙牛和伊利大概遭遇过共同的迷茫。

  他们起步时,都曾一度定位于内蒙古大草原:伊利称“草原的牛奶会说话”,蒙牛说“请到我们草原来”。

  但随着这两个企业生产基地的全国化,他们渐渐告别了“草原态”,于是面前出现了一道共同的难题:寻找新的品牌诉求。

  伊利先后提出三个诉求:2003年之前是“心灵的天然牧场”,2004年改为“天天天然”,2005年改为“天然天地,共享伊利”——它们坚守了一个共同的核心:天然。

  如果说伊利采取的是直接诉求法,蒙牛则是直接诉求与间接诉求并用,“侧面描写”与“第三方佐证”齐举:“产品等于人品”(1999年),“中国乳都”(2001年),“蒙牛·中国牛·世界牛”(2002年),“愿每一个中国人身心健康”(2003年),“航天员专用牛奶”(2003年),“航天员运动员双特选产品”(2004年)……

  然而,伊利的直接诉求在消费者心中似乎没留下太深的烙印,蒙牛的第三方佐证倒是强力地拨动了消费者的心弦。

  对于今后的努力方向,我们似乎可以说:蒙牛的“品牌故事”中需要定位一个坚守如一的“品牌基因”,伊利的“品牌基因”上需要演绎更多撼动人心的“品牌故事”。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伊利的品牌向何处去,蒙牛的品牌向何处去,今天还远不到定型“钙化”的时候,正如牛根生所言:“现在需要的是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这样消费者认同你以后,才不会说拜拜。中国的企业好三年坏三年,基本上是个大规律。问题在哪?主要在于用心不专。在国外,几代人做一件事非常平常,所以,他们才会有世界级的大企业诞生。我去法国考察时,去过一个已有百年历史的家族牧场,他的主人说:1894年他爷爷养的奶牛获得体重第一,1917年他父亲养的奶牛得了单产冠军,1936年他养的奶牛得了第三,现在他的重孙子也开始养奶牛了。他说:‘听说中国牛奶是两个字组成。我们刚刚学会了牛字,正在学习怎么写奶字。’我听了后要说,法兰西民族万岁!我们连牛字都还不会写啊!”

  八、风云突变:蒙牛会收购伊利吗?

  2004年12月20日,伊利高管人员郑俊怀等5人被刑拘。一时间,对于伊利部分高管人员“为什么挪用公款MBO”的探究,甚嚣尘上。有人断言,蒙牛将收购伊利。由此,甚至引发了一场论争。《新京报》记者就有关问题对蒙牛新闻发言人孙先红进行了专访,该文发表于2005年1月6日。(本处节选部分问答)

  伊利高管挪用公款MBO,蒙牛外资股东套现等事件串在一起被演绎成一场乳业并购故事。

  因《解析外资巧取豪夺资本故事,谁令郑俊怀孤注一掷》的报道被广泛传播,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蒙牛乳业副总裁孙先红。

  蒙牛乳业副总裁孙先红称“蒙牛和伊利走到一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关于“走在一起”:这句话不是在上市之后说的

  新京报:最近国内一家媒体发表了一篇题为《谁令郑俊怀孤注一掷》的专访。里面把郑俊怀急于MBO的原因归结为蒙牛挟外资逼迫。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后,牛根生曾说:“伊利与蒙牛迟早要走到一起。”这算不算蒙牛收购伊利的信号?

  孙先红:这是一个假论据,完全是“移花接木”。蒙牛上市是2004年6月的事,而牛总说“伊利与蒙牛迟早会走到一起”是2000年的事。我不知道接受专访的这位财经专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是“不经意”地犯了一次糊涂,还是聪明人在放“烟幕弹”。

  大家可以翻一下2000年第10期的《中国企业家》杂志。其中有一组名为《同城恩怨》的文章,该文章写伊利与蒙牛时所用的题是“裂变之怨”,文章写道:“精明的牛根生还是不喜欢舆论将蒙牛与伊利对立起来,更不愿逞口舌之快去贬损伊利。但牛根生透露了他内心深处一个笼统而朦胧的感觉:以后伊利和蒙牛还会走到一起。”

  牛总之所以如此说,是基于他的信念:竞争的最高阶段是合作,合作双赢。有几件小事,可以反映他的这种思想:一是他在企业里坚定不移地倡导大家在提到伊利、光明等兄弟企业时,要称“竞争队友”,而不是“竞争对手”;二是他提出伊利和蒙牛除了自有品牌,还有一个共同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三是他屡次强调“蒙牛伊利,本是兄弟”,“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伊利各一半”。

  所以,牛总要表达的意思是,纷争是暂时的,两个企业迟早还会走到一起。走到一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由纷争到合作就是其中的一种,像我们两家这几年合力打造共同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在局部领域走到一起的表现。

  2。关于郑俊怀挪用公款MBO:只有挪用公款才能进行自救结论荒谬

  新京报:这篇专访讨论的核心问题被解读为:谁令郑俊怀孤注一掷?文章认为,是蒙牛挟外资逼迫,让郑俊怀孤注一掷,冒险MBO。你对此有何评论?

  孙先红:这完全是一种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而且有挑拨内蒙古两大乳业企业之嫌。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一贯头脑清醒,不会因为别人挑拨几句,然后就对打起来。伊利郑总出事的时候,我就告诉打来电话的《新京报》,伊利是个好企业,即使个别人有问题也不等于企业有问题。

  竞争到处存在,把企业领导挪用公款的原因归结为两家乳业企业的竞争,实在是闻所未闻。国内乳业中,蒙牛、光明、三鹿、完达山、三元、新希望等,哪一家不曾受到竞争威胁,他们也只有挪用公款才能进行所谓“自救”吗?中国各行业各产业的竞争也很激烈,也要这样干吗?细读W先生的言论,感觉W先生的逻辑很奇怪,例如这一段就说不通,我给你念一下,他说:“目前,真正控制伊利股份的,只有金信信托一家,而金信信托去年以28亿元人民币的代价,从呼和浩特市政府手中买下伊利的全部国有股份,或许,这正是郑俊怀借金信信托之手实现MBO的招数,然而,郑俊怀这一招虽然使外界势力的敌意收购成为不可能,却涉嫌挪用公款,导致他锒铛入狱。”W先生的意思好像是在说,股份由呼和浩特市政府掌控是不可靠的,必须由郑总个人掌控才算安全……按W先生的逻辑继续往下推演,有可能得出一个非常可怕的结论,是不是企业家的个人尊严比国家利益的尊严还要大!

  再说,如果外资想收购伊利,直接收购即可,难道非得通过蒙牛来“曲线”运作吗?

  我还提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从目前发布的新闻来看,伊利两笔公款被挪用的时间在2000年至2001年之间,那时候,外资还没有进入蒙牛,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预测(外资第一次注入蒙牛是在2002年11月)——既然当时连外资都没有,自然也就根本谈不上“蒙牛挟外资逼迫”郑总的问题。W先生见木不见林,演绎这样荒唐的逻辑,不知他到底想干什么?

  九、和谐共荣:相逢一笑泯恩仇

  “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伊利各一半”。

  《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种分与合,实际上不限于“有形实体”的分与合,同时也适用于“无形品牌”的分与合。

  就品牌而言,正如蒙牛新闻发言人所言:实际上蒙牛与伊利早已有所“合”——数年来,他们合力打造出了一块金光闪闪的共同品牌:中国乳都。

  郑俊怀出事后,草原乳业的确出现了新的变局。

  有人曾对这种变局作过四种预测:一是蒙牛伊利合二为一,更大更强;二是蒙牛失去伊利的对峙,活力锐减;三是伊利一蹶不振,蒙牛风光无限;四是蒙牛鉴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教训,主动施救,拉伊利走出水火之境。

  现在看来,这四种预测都不正确。伊利比人们想像的更坚强,蒙牛比人们想像的更稳健。

  竞争的最高境界是竞合。“郑时代”的结束,“潘时代”的开始,终于可以使蒙牛与伊利的高层更加超然地思考一些问题了……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相逢一笑泯恩仇,草原乳业两大巨头的理性回归,有望迎来一个“和而不同”的新时代! 

 

 
 

 

第三章 猛牛狂奔——冠军之旅中的“三大战役”
 
  与其讲“决胜终端”,不如讲“决胜开端”,或者说“制胜三端”:营销乃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2002年,蒙牛荣列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

  2003年,蒙牛液态奶销量列全国第一、“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全国第一。

  2004年,蒙牛荣列中国乳业竞争力第一名。

  在这场“冠军之旅”中,最能够体现蒙牛人理念与智慧的,莫过于三大事件:海路开发,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