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澳洲梦-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我还与《上海侨报》展开合作,在《上海侨报》上策划出版了“澳洲专版”,向上海推介澳洲,当然也推介澳中集团。借助于《上海侨报》的推广宣传,我的澳中集团公司在上海的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9月和10月这两个月,我率领了多达37人的澳洲新华人企业家代表团,应邀出席了上海华商大会。这些年前往澳洲创业的新移民当中有很多上海人,他们和我一样,通过了这些年的努力,都在澳洲站稳了脚跟,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于是想回国发展。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墨尔本,比较出色的新华商中间,大部分都是上海人。那么其它省份的人呢?都去悉尼了吧?
  所以,这次我率领的这个代表团算是回娘家了。上海的各家平面媒体,还有电视、广播等相继报导。而上海侨办也给予了我们这些归家的海外游子以极大的礼遇。
  记得《解放日报》曾称我为“中澳交流的民间大使”,这对我是最好的褒奖和鼓励。
  我在推进澳中之间的各项交流方面,确实一直很努力,也很用心。
  年底的时候,我在给中国国务院国侨办主任写新移民工作建议书的时候,提了很多如何做海外华人华商华侨的工作的建议:我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切实地关心和注意到新移民的崛起,因为这批新移民对中国,比任何一个时期的海外华侨的感情都要深,联系都要紧密,关注都要迫切。我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留学世界各地的新移民、新华人,是中国一个非常宝贵的战略资源,中国政府应该更多地关心、支持这一群体。我希望中国政府能在政治上支持这个群体,在经济上扶持这个群体,在科技上与这个群体合作,这样才会最大程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更好地为中国的繁荣出力。
  我的这封建议书,得到了国侨办廖主任很高的评价,他说建议很有见地,这份建议书还转发了全国各地的侨办,人民日报的一个记者为这建议还发了一个内参。
  当我的“澳大利亚工业园区”计划受挫之后,我也开始了对中医事业发展的再思考。
  我首先去悉尼了解市场情况。在悉尼,中医诊所的市场情况还可以,因为悉尼的华人移民要比墨尔本多,大约有五十万,在街上走路,华人的面孔和汉语,会经常在你的眼前和耳边出现。就是说,在悉尼,单靠华人就可以支撑这样诊所的生意了。
  不过,我也隐隐地感觉到了中医诊所的危机。虽然悉尼的中医诊所市场不错,但是,要开新的诊所,已经找不到好的中医师了。因为这些中医师有了澳洲的永久居留身份之后,都自己开起了家庭中医诊所。
  这是我第一次感到中医师人才的危机。
  我还去了澳洲东北部的昆士兰州了解市场,我发现,这个州的中医诊所发展的潜力倒是很大,不过,我要是继续开办诊所,也还是缺乏合格的中医师。
  考察结束后,我失望地回到了墨尔本。
  这次考察的结果,引发了我对中医诊所事业的认真思考。看来,我过去计划在全澳洲创办30个中医诊所的宏大设想似乎是很困难的事情了,因为大家都想自己开中医诊所。
  我意识到我的中医事业的危机。
  我于是当机立断,决定逐步从中医诊所领域里撤退。
  做生意就是这样,当别人一窝蜂地干一件事情的时候,那就意味着,这个行当已经快饱和了,需要另辟蹊径了。
  后来证明,我的决断是完全正确的。
  当1996年迈着“嗵嗵”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时候,南北两个半球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中国──是冰天雪地的冬季;澳洲──则是鲜花盛开的夏季。
  在这样的季节里,我开始仔细思量和计划着我未来的道路。
  中医诊所需要渐渐地退出,澳大利亚工业园区也胎死腹中;我的下一个目标应该是什么呢?
  我必须继续开拓我的事业,拓展我的企业经营的范围,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澳大利亚工业园区计划的失败,使得我对澳中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很大的调整。




30进军澳洲地产,收购“霍克大楼”(2)



  我首先决定,暂时放弃以中国为发展重点的策略,仍旧回到从前的以澳洲为发展重点的策略。这样的战略转移并不是说我要彻底放弃中国,我只是想尽快扩展和壮大澳中集团的实力;待我们有了实力之后,再回中国发展就不同了。
  那么,靠什么来讯速壮大企业的实力?
  中医已经决定撤了,出版印刷、澳中贸易交流、旅行社和留学咨询等领域竞争也很激烈,前者本来就没指它赚大钱,后面的几项,中国新移民正一窝蜂地糊上来,前景也只是一般。
  必须另僻蹊径。
  就在这时,我想到了投资地产领域,我要把人力型的企业转变成资本型企业。
  说起来,我好象是突然想起要投资地产;其实,投资地产可以赚钱我在前几年就已经悟出来了,而且我也知道有人一直在投资地产,并且靠投资地产赚了很多的钱。那么我为什么就一直没往这方面想呢?是中医诊所太顺利了?还是澳大利亚工业园区太令人兴奋了?我看都不是,我看是时机还没成熟,或者是我在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我在地产投资上曾有过三块“试验田”——1992年买下的Burwood中医诊所不动产,1993年买下的Doncaster中医诊所不动产和1994年买下的三块连在一起的湖边的地。
  1992年Burwood诊所的那块地前不久刚刚卖掉,净赚20万澳元;
  1993年Doncaster诊所的那块地我去问了一下已经翻了一番,可是我不想卖,因为我想申请到可以建四个房子的批件后,就会多翻一番(现在已拿到批文,达到70万了)。
  1994年的那三块地去年就出手了,净赚100万澳元!
  我想,到了大举进入墨尔本地产市场的时候了。
  我又给我那位地产界的朋友Mark打了个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说,停滞了五年的澳洲地产是在最低谷,有可能在1-2年内恢复。答案是:看涨!
  按我的经验,是买涨不买落。赶紧进吧!
  我就这样下了决心,进军地产业。
  澳洲地产业和中国地产业最为不同的是,在澳洲土地是私有的,地产项目都是和所占的土地一起出售的,拥有了房子,也就拥有了房子下面的土地。而土地是稀缺的资源,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在不断地增值的。
  我迅速把目光集中在地产投资上,发誓要在地产领域打出一片新天地!
  我要挽回在澳大利亚工业园区失败后代来的颓势,也要让一些人看看,澳中集团公司是有实力的,不是风一吹就倒的皮包公司,也不是遇到挫折就垮台的!我激励自己,“烈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我一定要笑到最后。
  当我真的下决心进军地产业后,说实在的,我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所以我第一次出手便是一记重拳──我买下了以前总理霍克命名的澳洲总工会大楼。这幢大楼的位置很好,座落于墨尔本市中心,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当时的市值是2000万澳元!
  我买下霍克大楼的消息就象一枚重磅炸弹在人群炸开一样,震惊了大陆新移民群体,也震惊了老华侨社区,甚至也震惊了澳洲主流社会。
  大陆新移民群体──金凯平怎么这么有钱啊?不是中了六合彩了吧?
  老华侨社区──看来,大陆新移民还真有百万富翁啊!
  澳洲主流社会──来自中国大陆的大亨,开始进军澳洲地产界!
  那是1996年的7月,我来澳洲刚刚八年多一点。
  我把澳洲总工会大楼买下来的时候并不知道它还有个“霍克大楼”的别名,当时是看它位置好,价钱又合理,就买了。买下来之后,就把澳中集团总部搬了进去,并且把把这幢大楼更名为“澳中大楼”。从英文上看,这次改名也很巧妙。“霍克大楼”的真实名子是“澳中总工会大楼”,写出来是A。C。T。UBuilding;而“澳中大楼”写成英文是A。CBuilding。瞧,只是需要把原来的T和U两个字母拿掉就行了。
  后来,还是我的一位在工党党部工作的朋友告诉了我有关这幢大楼的故事。他说这幢大楼是原澳洲总工会大楼,前总理霍克曾经是澳洲总工会主席,而且就在此办公,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这幢大楼为“霍克大楼”。他一边告诉我这个故事一边感慨地说,想不到,今天你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成了“霍克大楼”的新主人!
  我突然意识到,这幢大楼买对了──“霍克大楼”的新主人!多好的一块招牌啊!
  好,现在说说我是怎样买下“霍克大楼”的。
  当我把目光投向地产投资的时候,就考虑逐步从中医诊所撤退,真正的撤退是从1998年开始的。
  我寻找地产项目的条件很苛刻:第一,地要大;第二,位置要好;第三,价钱要好。




30进军澳洲地产,收购“霍克大楼”(3)



  当我把这样的条件告诉地产代理时,所有人都摇头:办不到!办不到!地大位置又好的价钱就不能好!
  我回答说,只要你想做这笔生意,你就能办到!
  于是,“霍克大楼”就出现在了我的视线里。
  是Mark帮我找的。
  我到实地一看,发现大楼非常陈旧,里面的设施也该换了。可能正因为如此,出租率很低,还不到一半的租户。不过,这幢大楼的位置倒是很好,而且价格也合适,房主当时出价八百万澳元。那个时候我已经恶补了一些地产常识,对价格、地段什么的也基本上算是心中有数了。就我当时的判断,我觉得在这种黄金地段,八百万并不算贵。我动心了。
  先说地段。
  墨尔本市中心不是很大,具体的划分,一般以环城有轨电车线路为界,刚好围起一块长16000米,宽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