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星月对话 - 王江月-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静蕾玉女革命 从演员到导演


  采访徐静蕾又逢春暖花开时。 
  相比前一年此时,刚刚拍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徐静蕾心情轻松很多。她笑言:“初剪的样片我比较满意,基本上没有太多的遗憾。虽然还不是很完美,但片子已基本成型了。所以心情就相对好一些。”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徐静蕾坦言这两年才真正开始观察北京。因为,她导演的两部戏大都是在北京拍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很多外景,都是她一个一个胡同一点一点选出来的。 
  “我以前从来不注意什么景不景的,现在会不自觉地留心这些。也会留意什么时候花开了,什么时候草绿了。”当满街的桃花开了的时候,徐静蕾恍然觉得原来它们有那么多的颜色,粉的,黄的,白的……就像这五彩斑斓的生活。
  回归母校
  徐静蕾现在还有一个身份是“老师”。2003年末,她从北京电影制片厂调入北京电影学院,重回母校,徐静蕾感触颇深:“上学的四年中,在学校里的时间很少,现在反而想多呆呆了。而且我现在有一种表达的欲望,觉得有很多经验、教训想要说给别人听。另外,回学校做老师也可以充充电,‘走后门’听听其他老师的课。” 
  目前为止,徐老师还没有正式授课,只是带着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跟学生做过一次交流。“当时我还有一点紧张,院长说这是我上的第一堂大课。” 
  “这次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时候,我请了电影学院大专班一个班的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实践的机会,也算是我做老师的工作之一吧。等今年9月份新学期开学时,我希望能上一些课。”徐老师一脸憧憬。 
  “拍完《我和爸爸》以后,我就想将导演进行到底了。” 
  对于未来的定位,徐静蕾并不刻意,“如果有好的角色我就继续演,如果有好的想法我就继续导。” 
  对于目前的成绩,徐静蕾不否认有运气的因素,但她坚信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我觉得机会、努力和准备对成功来说缺一不可,这是一个常识的问题。” 
  原以为徐静蕾掩饰不住的好心情是满园春色赋予的。后来,渐渐发现她的轻松、舒畅皆源自新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次因为是边拍边剪,进度比较快,现在初剪已经完成了,基本上我要表达的东西都体现了;没有多少遗憾。” 
  “这次我请了一个日本的作曲家。其实,我是很反对在电影里唱歌的,即使有也想放在最后。《我和爸爸》就没有主题歌,但这次别人建议说有主题歌做宣传有新闻点。因为这个电影内心的东西比较多,又有年代的跨度,我希望的音乐是那种很有力量很走心的那种。”
  


改编《来信》百感交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前后拍了4个半月。这些日子的心情徐静蕾形容为“百感交集”。 
  她坦言这次比拍《我和爸爸》时累。“上一次拍摄特别兴奋,每天跟打了(又鸟)血似的,一点不觉得累。这次拍摄周期长、投资大、心理压力也大。我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还很不自信,总有反复,直到四分之三阶段,我才建立了自信。”
  徐静蕾声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才是她严格意义上的导演处女作。因为“拍这个戏我完全摆脱了技术上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拍第一部戏的时候我有许多顾忌,实际上有一些是不该我想的事,杂念太多,加上时间短也没有工夫仔细琢磨,一个月就拍完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投资大了,拍摄的周期拉长了,有时间精雕细琢,方案可以多用一些,我也会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徐静蕾直言这次对她帮助最大的是摄影师李屏宾,“他经常会问我想要什么,当你告诉他你要的东西后,他会想不同的方案来配合我,尽量帮我做到最好。”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原著心理描写比较多,将心理活动转化为影像,曾经是徐静蕾比较担心的问题,因为心理很难用影像准确、清晰地表现出来。“不过,现在从初剪的样片看没有任何问题,《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可以说是很充分展示内心的一部电影。” 
  “这次我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在现场我对剧本做了一些调整,有几场重要的戏跟剧本完全不一样。包括结尾都做了改动,当时我在现场听音乐,突然觉得结尾该这样,就是灵机一动的那种念头,可能就是所谓的灵感吧。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导演应该在现场找灵感,它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拍《我和爸爸》的时候,我基本是按照剧本走的。这次拍《来信》,心态是那种又紧张又放松的,比较容易出灵感。就是突然会进入某种情境,那种感觉很有意思。我觉得改动后的戏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改编这个剧本徐静蕾花了两个多月。 
  看过剧本的人,都对其评价很高。跟《我和爸爸》相比,人物的对白更有徐静蕾的个性风采。“这个剧本台词非常少,如果《我和爸爸》有95%的台词,这个戏只有5%的台词,情绪的东西很多。我自己认为现有的台词比较精彩,基本上没有废话。” 
  改编这个作品的时候,徐静蕾曾设想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不同的年代,但最终选择了她比较陌生的二三十年代的北平。之前,徐静蕾从未演过这个年代的戏。 
  “如果放在现在的年代,改编起来会有很多难度,比如女主角后来做了妓女,很多东西无法表现。但放在二三十年代,会保留原著的很多精华。而且30年代到50年代的北平,在电影里表现得不多。它跟上海的美很不一样,非常大气。从可看性到忠于原著上都会比较好。那个年代也很神秘,视觉上比较唯美。”
  徐静蕾前后两次看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间隔10年,每次看都非常感动,但每次获得的感受却截然不同。 
  “第一次看是上大学的时候,基本上是从头哭到尾,当时是带着道德批判的眼光去看这个故事的。觉得男主角特别不是东西,是一个负心汉。10年后再看这部小说,我突然觉得那个女人活得很充实,倒是男的特别可怜。我不像当初那样同情女主角,因为现在我了解,即便是两个人能走到一起了又能怎样?慢慢也会变得不好。所以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付出不存在‘值得’、‘不值得’之说,只要她做的每件事都充满激情。” 
  “这个小说写了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长达20年的暗恋。它表达了‘我爱你与你无关的爱情观。’感觉上跟你的个性和你对爱情的看法不太一样?”我问。 
  “我觉得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过这种愿望,比如爱一个人可以不计道德、门第等因素。我相信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种想法,我自己就有过。爱一个人是自由的,如果付出一定求回报,那就是一场交易了。小说里描述的爱情很纯粹,恰恰符合我想拍一个特别纯粹的爱情故事的愿望。” 
  徐静蕾不否认自己也有过暗恋的经历。“那是在高中的时候,不过那是一次‘失败’的暗恋。我觉得像暗恋这种事情大家都会有过,所以我相信谁都会理解。我眼里这个电影像梦一样,是一种理想,有一种超脱到极致的感觉。有时候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东西,在自己的作品里实现也是一种情感释放。” 
  “你自己曾经的爱情体验,在改编过程中有所注入吗?” 
  “写完了,拍完了,演完了,会对自己的情感有新的触动吗?” 
  “我觉得这个戏表达了一种很美的情感,估计下一部我不会拍爱情戏了,因为这部戏已经把爱情讲到极致了。” 
  “虽然这种爱情很美,但不会让人觉得离现实很远。”徐静蕾补充道。 
  徐静蕾坦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已不容易被某种东西所打动,“现在的我变得越来越理性。” 
  


与姜文合作


  执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徐静蕾自信的同时也有意外。她发现自己导演水平上一个台阶的同时,表演却陷入了一种雷同的框框。“演了那么多爱情戏,我感觉自己有点疲了,不自觉地会有一些套路。所以根本没有别人想像中的驾轻就熟,反而觉得有点难。” 
  “戏里我从18岁一直演到30多岁。有时看回放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表演的一些习惯很不舒服。好在时间比较充分,可以尽量调整自己。客观来讲,我这次的导演要比表演好。” 
  在这部电影中,与徐静蕾演对手戏的是姜文。他们的合作很受瞩目,拍摄期间媒体上还曝过他们“不和”的传闻。 
  “你们俩很像,都比较理性、固执,两个如此个性的人在一起合作,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吧?”我问。 
  “我觉得不能用‘摩擦’这个词,实际上会有分歧,会有对某些东西理解上的不一样。我觉得姜文没有外面传说的那样……他非常认真,他是基于一个非常好的出发点,想让一件事情更好,他当然有他的一些想法。但是,我也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我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的东西。怎么说呢,我觉得一切分歧都很正常。” 
  “有分歧的时候,如果他的想法我认为是好的,那我可以接受。他的想法我不容易接受的时候,那我也会坚持自己的初衷。” 
  “两个固执的人较起真来,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火花?” 
  “他的认真和固执实际上是在激励我。因为他很认真,很固执,那我必须也要像他那样更周到更仔细地想一些事情,而且我也会反思:为什么他会从这种角度考虑问题的,而我没有想到?但如果我觉得他的想法影响了电影的整体风格,那我也会否定。因为姜文导的戏、演的戏风格非常明显。 
  我自己也有对好电影的理解,在有些具体的事情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