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空中征服日本,而不致于冒登陆作战所必然造成的大量伤亡的危险。空袭
结果,无疑缩小了通向胜利的征程。日本人在谈论火攻的战略效果时,直言
不讳地说:“这些空袭动摇了这个国家的根本基础。”
自三月份大规模火攻东京等城市之后,美机在4、5、6月间又大举空袭
日本各大中小城市。4月13日,皇宫与宫殿一部分被焚烧,明治神宫则化为
乌有。7月4日,美军宣布,截至当日上,日本已遭到美机10万吨炸弹的轰
炸。如果日军继续抵抗,它将遭到的不仅仅是10万吨炸弹,2400架俯冲轰
炸机的轰炸,而是3000架B—29“超级空中堡垒”式重型轰炸机的轰炸。
但是,日本法西斯不见棺材不落泪,他们自恃已经在本土拼凑了720万
人的军队,并叫嚷“一亿玉碎”,企图进行本土决战,作最后的挣扎。日本
首相铃木贯太郎发表谈话,竟然叫嚣:“不予理睬,只有完成战争。”
东京日军大本营海军部独出心裁,计划派遣300名特别陆战队队员,搭
乘“神风特攻”机30架,于7月下旬趁月明之夜,对马里亚纳美B—29式飞
机基地实施空降部队敢死白刃战,一举捣毁B—29式飞机的大本营。岂知正
当日本人在密谋策划,秣兵厉马之际,7月14日突遭美机动部队空袭,机毁
人亡。挖空心思设想的毒计,毁于襁褓之中。
在美军大轰炸中,东京市民争相逃离出城。李梅将军又派美机投下警告
性的传单,把他下一步要轰炸的目标事先告知日本国民,这就更加使他们惊
恐万分。仅东京就有上百万人逃往农村,工厂工人的出勤率不到以前的一半。
日本的战时经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东京与本土各地的陆、海、空交
… Page 380…
通几乎接近瘫痪。
从7月27日到8月1日,盟军飞机在东京和各大城市上空,散发了150
万张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中美英三国《波茨坦公告》。传单还对日本国民
发出警告,说他们将要受到猛烈的空中轰炸。警告之后就是一次常规炸弹的
猛烈袭击。但是,无任何迹象表明日本政府要接受《波茨坦公告》。这样,
美国政府便按照原定计划对日本使用了原子弹。
(景文)
… Page 381…
中东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海湾地区,烽火
连年,恶战不息,四十多年中几乎没有过上几天太平日子。其中延续时间最
长、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爆发的四次中
东战争。
在远古时代,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同出于一个祖先,也共同生活在巴勒斯
坦地区。但是自从公元 63年罗马帝国征服了以色列犹太国,犹太人在几乎
2000年中,一直处于没有祖国的流浪状态。巴勒斯坦地区则先后被罗马人、
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英国人所统治。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
曾大力支援英国军队,英国在1917年发表“贝尔福宣言”,同意在巴勒斯坦
建立一个犹太国家。这个建议得到了国际联盟的赞同,却遭到了阿拉伯国家
的强烈反对。结果,涌回以色列的大批犹太人同阿拉伯人展开了长时期的游
击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疯狂屠杀犹太人的罪行,使世界各国
对犹太人的同情大大增长。大战刚刚结束,1945年11月,英美两国便就建
议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但1947年11月29日的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一项巴
勒斯坦分治计划,即分别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国面积1.1多平方
公里,犹太国面积1.4万多平方公里;圣地耶路撒冷及其郊区实行国际化,
由联合国管理。在表决时,美国、苏联等33国赞成,13个阿拉伯国家反对,
英国等10国弃权。分治计划得到通过。
1948年5月14日午夜,以色列国宣布成立。几天之内,美国、苏联等
大国相继宣布承认以色列国。
但是第二天,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联合
出兵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当日凌晨,双方即展开激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
爆发。
战争开始时的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是:阿拉伯五国共2.35万人;以色列
共约3.5万人。
以色列虽兵员较多,但刚刚组建的以色列军队明显缺乏大规模阵地战的
经验,武器装备也不齐全,战斗准备不足,所以在战争的第一个月中节节失
利。由英国训练的阿拉伯军团迅速占领了巴勒斯坦南部、东部大部分地区,
并封锁了耶路撒冷。摇篮中的以色列面临被扼杀的危险。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事务和争端的一个重要特点,此时已经显
现出来,即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冲突,都会受到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干预,
使矛盾朝和平解决的方向转化——人们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搞怕了!
战争爆发的第五天,联合国就派出班拉图作为特使赴中东调停。当时联
合国认为,阿拉伯五国违反了联合国协议。班拉图到达耶路撒冷后,频频与
交战双方接触,力求实现停火。6月11日,双方终于同意停火四周。班拉图
提出了一项折中的停战办法,一方面要求以色列在领土上适当让步,另一方
面要求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国的存在。结果阿、以双方都拒绝了这个停战
办法。7月上旬,战事又起。
一个月的停火没有能促成战争问题的彻底解决,却使以色列赢得了喘息
调整的机会。大量军火源源不断地从欧美运入以色列,军队给养得到了迅速
补充,使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重新开战后仅十几天,以色列
军队就在各条战线上组织了卓有成效的反攻,占领了拉姆利和里达等地区,
… Page 382…
控制了纳沙尔和西加利,形成了对平原地区的包围。到7月18日双方再次停
战时,以色列已一反守势为攻势。
此后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使班拉图的调停工作艰难而无功。双方都指
责班拉图偏袒了对方,实际上双方也都没有执行联合国的停火命令。班拉图
从中周旋,费尽口舌,陪尽笑脸,其结果是9月17日在耶路撒冷被极端主义
分子暗杀,为谋求中东和平献出了生命。
战事一直持续到了年底。以色列军队已推进到埃及边境。面对军事上的
失利和联合国的强大压力,阿拉伯五国只好接受联合国的调停,先后同以色
列达成停战协定。
第一次中东战争遂告结束。
然而,仇恨并没有结束。由于战争使四五百万原居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
伯人流离失所,大战的危险仍一触即发。
1956年10月,以苏伊士运河事件为导火线,又爆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是沟通印度洋与大西洋的重要水道,也是东南方海运的生命
线。自19世纪中叶以来,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落到了英、法两国手中。但纳
赛尔领导埃及革命胜利后,为了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于1956
年7月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管理权。这一行动引起英、法等国的强烈恐慌,
竟以发动战争相威胁。联合国也未能就此做出有效决定。10月29日,以色
列突然向埃及发动进攻,直逼苏伊士运河。第二天,英、法两国也对埃及宣
战,以空军为先导,在对埃及重要城市进行狂轰滥炸之后,从塞得港登陆,
与以色列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埃及军队寡不敌众,节节败退。
但是,英、法、以等国的野蛮侵略行径,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苏联、
中国当即表示将派遣志愿军支援埃及。美国也反对战事扩大。在各方面强大
压力下,11月6日,英、法不得不宣布停火。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随后开进
中东,监督英、法、以三国撤军。
埃及尽管经受了战争的洗礼,但终于收回了运河的主权,此后十年中,
阿拉伯国家的团结不断加强,并广泛订立了军事同盟。
1964年,在阿拉伯各国的支持下,丧失家园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立了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7年5月22日,埃及总统纳寨尔在阿拉伯国家
的要求下,宣布封锁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行,导致了第
三次中东战争的爆发。
亚喀巴湾是位于西奈半岛与沙特阿拉伯之间的一个狭长海湾。在埃及收
回苏伊士运河后,亚喀巴湾已成为以色列通往红海的唯一通道,也是以色列
商品进出口的命脉。所以以色列立刻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并推出“独眼将军”
达扬为新任国防部长,达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左眼。但仍不失为优
秀的军事将领,也是第一、二次中东战争中的重要军事指挥员。
6月5日,当各种和平努力未能奏效后,以色列在埃及、约旦和叙利亚
三国边境同时发起进攻。阿拉伯世界的十三个国家立即对以色列宣战。从表
面上看,双方力量的对比十分悬殊,以色列的人口不过是阿拉伯十三国的 1
/42,土地仅及其1/500,军队和装备的数量也远远低于阿拉伯国家。以色
列深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打对抗战、消耗战,以色列必败无疑,所以它
采取了突袭快攻闪电战法。5日凌晨,以色列空军成功地偷袭了埃及、约旦
和叙利亚的空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