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追者,无奈的悲或许就是:被追者,生于感动,止于感谢。
“宠”,其意如下:宠者需极尽哄、罩、让、护之能事;被宠者心中说,你此生须把我当成长不大的孩子。
从好远好远的地方,终于有一天,你走近了原以为可望而不可即的他。可惜,这天到来的时候,你突然发现,从“走近他”到“走进他”,路更远,望都望不到。
在时,你觉得近,不珍惜;走时,远了,你方知独特与珍贵。
你要先安静地目送她跟着其他男人远去,再耐心地等她跟那个男人分手,最后接她回来。
不控制,张开手,任其飞,自愿回。这是“控制”的最高境界,可惜人们不懂,懂了也做不到。
我们的一生,被爱滋养,被爱所伤。而爱最美好的地方在于体验本身,而非计较得失。
理解他人在情感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非绝对性和唯一性,是在情感问题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子女强行希望父母百年好合,与父母强行撮合子女一定和谁在一起,性质如出一辙。爱情一事,唯当事人自知,无关乎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匪首良民,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分合之道却是大有讲究,需要学习。
热爱爱情的人婚姻未必幸福,真正的幸福源于期望与现实的最小差距。一个悲哀的事实是,认为婚后爱情渐渐死亡的人,大部分在结婚时无比相信自己找到的就是最理想的爱情。
“白纸”指有一定年纪却无任何情感碰撞与生理碰撞者。白纸对自己是白纸的解释常是圈子太小无人可碰,但其实多与如下原因相关:1。自小爹娘管教严格,视异性为毒蛇猛兽;2。文学作品对“暗恋伟大美好”的刻画,由此产生向往;3。无比脆弱,稍挫即退。可惜白纸总希望通过白纸书生的理论指导实现自身零的突破。
很多年前,在广州,我坐在小箐车上,车里放着卢巧音的粤语歌《落地开花》,我把歌调到自动循环,从广州听到梅州。后来,听这首歌的普通话版《黑水仙》时,那种心动就再也找不到了。从那时起,我突然觉得生活在广东好幸福,可以天天听粤语。
天下万物,情花最毒;天下万物,情思最苦;天下万物,情伤最痛。若想不服毒,若想不心苦,若想不伤痛,唯需不用情。既已用情,注定此劫难逃,看官走好。
.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9章 生命是一场修行
生死之外别无大事只要健康一切安好
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多么伟大,总是要死的,是的,总是要死的。因为要死很久,活时努力开心。
不要总说我会为你去死,虽然世道不公,人心不古,妖孽横行,邪魔当道,活着有诸般不好,但你若死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你要笑着看这个世界,耐心地等着那些希望你去死的人先死,你期待到来的那天到来。
旁人的抚慰对轻生者至关重要,也许一句良言就可救命。然而越来越多的看客却扮演冷酷无情的杀手,对意欲轻生者嘲讽辱骂怂恿,使其不得不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并非死在万念俱灰,而是被这个民族中看客的冷漠杀死!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在求生不能的时候,亦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念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视作一种保持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忆起当年参观柬埔寨火葬场遗址,那不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真正近的地方是医院,医院让你渴望生命。而在遗址上,你只会想,你总能看见那些飘荡着的灵魂,并且吸引你寻找更多的灵魂对话。当然,陵园墓地也是与灵魂对话的好地方。
今预防自杀日,人在青岛,风好云好,遍地长腿。打算告别世界的朋友,当街边走走,晒晒太阳,得点温暖,找到活的勇气;再看看更苦命的人,明白不死的理由。你我同在!
中国文化似乎对提及“死”特别忌讳。譬如我说“假如我死了……”,听者会马上打断,逼着我呸呸呸,赶紧消除口孽。好像说了就会发生,不说就不会,享受着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我以为,早立遗嘱是一种对生死通透的人生态度,很好的人生总结,最好每年能更新一次,做到阶段性,随时思考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
1。活着比死难多了,绝大多数人还是迎难而上的;2。人们怕死,是因为不太熟悉另一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对不熟悉的事,我们感觉无法掌控,虽然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并非总是公平,但还是不愿去一个丝毫不了解的世界;3。活着是花花世界,死了是黑白世界,彩色变黑白容易,黑白变彩色难。
t xt 小 说 天 堂
第10章 灵魂调查局
人走向自己内心的路远比走向外部世界的路要遥远漫长许多
有些事,你不说的确一辈子没人知道,但是你自己知道。阳光明媚有人在的时候你不随地吐痰很简单,关键是夜黑风高没人在的时候你仍是为了口痰宁可百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内心需要有个交代,这个交代的意义在于无论你看上去多么光鲜,内心终需安宁,寻找不到,你就只能散财或寻求皈依。
看了一封织女星系的外星人写给咱人类的信,谈到如何面对2012年的年底,如是说:“守住你心中的光,不管你静坐、冥想还是睡觉,就是不要慌不要乱,好好待在自家,大量喝水,安然度过。”末了一句:“无论世事如何,终需完全放松,不要害怕,心魔才是最可怕的,你自己的心魔会毁灭自己,亦会毁灭别人。”
心理学有实验,用镜子测试动物是否知道啥叫“自我”。笼中有黑猩,镜放笼中,十日后,醉猩,于猩额头点一朱砂。猩醒后,照镜,即刻用手摸额头且用力揉搓,若无以前的自我做比较,它怎能自我判断?当你不知道自己原来是谁,只好任人摆布,不会抗争。一旦照过镜子,看清自己,才能更好地活出生命。
你生命中的力量来源于两部分——自己生和他人给。如果你不会自我对话,不能学会独处,不曾真正喜欢自己,前半部分就玩完了,只能靠他人赏赐存活。为了得到外部认可,你会患上强烈的赞美渴望症,会死命表现,只要你认为有可能博得夸赞,你会情不自禁地炫耀一切,充大哥充大款,以使你脆弱的内心虚假繁荣。
说话,大家只关心四样东西,唯侧重不同。分别是:1。我是否很有效果,很有力,很感染,很过瘾,很被喜欢,很牛逼?2。足够精确、富有逻辑和条理吗?3。他听懂了吗?达到我的目的了吗?我搞定他了吗?事办成了吗?4。我没让别人感觉不爽吧?有时,四种会交叉,但是必有一个最核心的。
你本来不想买东西,看这儿居然围了一群人,好大的热闹,想来必有什么好东西卖,就赶紧过来凑凑。结果凑近一看,大家都散开了没买,“啊,你们都不要,那我也不要了”,然后你走开了,还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不知道生命中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对“迁就”渴望者,三种:1。以自我为中心;2。内心是长不大的孩子;3。希望对方先给自己,然后自己必将加倍回报对方。
“遇事逃避”比“不能坚持”更恐怖,因为你掩耳盗铃,你祈祷问题自动解决,你先做那些你擅长的简单的事,你想把人生中本该你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别人。
面子,怕别人知道自己没钱;排场,怕别人不知自己有钱。两者都重表,轻里,都想在人前长脸,都习惯做给别人看,都要靠别人的阿谀奉承和虚情假意来满足自己。可悲的是,你没“表”时,别人连虚情假意都不愿给你了,翻脸就走,结果,你里外皆无一场空。
“自欺欺人”的显著特征是:拿一些屁用没有的花哨形象意淫,自我粉饰,你看,快看,我多强大,我强大吧。
有一个要命的潜意识可能正左右你,而你毫不自知,那就是:你会同情或支持那些在爱情竞争中流泪的“失败者”。因为你觉得胜利者已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不再需要外界支持了。其实,败只是表面的,而你给出同情,只是让你感觉自己善良而已。
“做人忘本”,就是当环境变化时,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说到底,还是自我认知的问题。当对自我实力评估不准确时,外界很多热络的声音会让自己迷失方向,就会得意洋洋,就会尾巴上翘,就会过河拆桥,就会忘恩负义,就会以为东施可以变西施。
也许你一直强迫自己做不适合自己的事,仅仅只是为了向外界证明自己。需知做违背自己内心的事,如果在过程中总感觉痛苦,而不是“痛并快乐着”,那么,该放弃了。
“一个经常被愤怒侵蚀的人,注定充满无力感。”此话,多年前我自己写在书上;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看到,才醒悟这些年我居然依旧在犯这样的错误。有时,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看到了,已经看过了,已经知道了,其实,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多数人倾诉痛苦时,譬如离婚、分手、小三、婆媳矛盾、被老板炒、工作冲突、合作散伙……只要与人际关系有关,总会本能地将自己存在的问题缩小或回避,将对方的问题放大,借此突出自己是更大的受伤者,获取更多同情或支持。其实是我们不敢洞见自己的虚弱,不敢面对和承认自己存在的问题。
让一个人内心强大的最迅捷最有力的方式,是刺到他内心最痛处。如果你真想帮助一个人,请让他首先正视自己的虚弱,而非逃避。
“有些事,再努力也没用”,这个道理我在相当漫长的年轻岁月里死活都不愿相信和承认。因为我被“伪成功学”打过血,认为没有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