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献通考1-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帝则专令上林三官铸之,而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输其
铜三官。然钱以铜、铁、铅、锡而成,而铜、铁、铅、锡搬运重难,是以历代多
即坑冶附近之所置监铸钱;亦以钱之直日轻,其用日广,不容不多置监冶,铸以
供用。中兴以来,始转而为楮币。夫钱重而直少,则多置监以铸之可也;楮轻而
直多,则就行都印造足矣。今既有行在会子,又有川引、淮引、湖会,各自印造,
而其末也,收换不行,称提无策,何哉?盖置会子之初意,本非即以会为钱,盖
以茶、盐钞引之属视之,而暂以权钱耳。然钞引则所直者重(承平时,解盐场四
贯八百售一钞,请盐二百斤),而会子则止於一贯,下至三百、二百。钞引只令
商人凭以取茶、盐、香货,故必须分路(如颗盐钞只可行於陕西,末盐钞只可行
於江淮之类),会子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且自一贯造至二百,则是明以
之代见钱矣。又况以尺楮而代数斤之铜,赍轻用重,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
之力克日可到,则何必川自川,淮自淮,湖自湖,而使後来或废或用,号令反覆,
民听疑惑乎?盖两淮、荆湖所造,朝廷初意欲暂用而即废,而不知流落民,便
同见钅强,所以後来收换生受,只得再造,遂愈多而愈贱,亦是立法之初,讲之
不详故也。
    东莱吕氏曰:“泉布之设,乃是阜通财货之物,权财货之所由生者。考之於
古,如《管子》论禹汤之币,禹以历山之金,汤以庄山之金,皆缘凶年,故作币
救民之饥。考之《周官·司市》,凡国有凶荒,则市无征而作布。又考单穆公谏
景王之说,古者天灾流行,於是量资币,权轻重,作币以救民。以《管子》与
《周礼》、单穆公之论,观夏商之时所以作钱币,权一时之宜,移民通粟者,为
救荒而设,本非先王财货之本虑。所以作钱币,论国用,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
以三十年通制,则有九年之食,以为财货之盛。三登曰太平,王道之盛也。以此
知古人论财货,但论九年之积,初未尝论所藏者数万千缗,何故?所论农桑,衣
食财货之本;钱布流通,不过权一时之宜而已。先有所谓粟,泉布之权方有所
施,若是无本,虽积钅强至多,亦何补盈虚之数。所以三代以前论财赋者,皆以
粟为本,所谓泉布,不过权轻重,取之於民。所以九贡、九赋用钱币为赋甚少,
所谓俸禄亦是颁田制禄,君、卿、大夫不过以采地为多寡,亦未尝以钱布为禄。
所以三代之人多地著,不为末作,盖缘钱之用少。如制禄既以田,不以钱,制赋
又自以粟布帛,其用钱甚少,所以钱之权轻,惟凶年饥荒所以作币。先儒谓
金铜无凶年,权时作此,以通有无,以均多少而已。所以三代之前论布泉者甚少。
到得汉初有天下,尚自有古意,王公至佐吏以班职之高下,所谓万石、千石、百
石,亦是以粟制禄。不过口、算,每人所纳,百馀年尚未以钱布为重,至武帝
有事四夷,是时国用不足,立告缗之法,以括责天下,自此古意渐失,钱币方重。
大抵三代以前,惟其以粟为本,以泉布为权,常不使权胜本,所以当时地利既
尽,浮游末作之徒少。後世此制坏,以匹夫之家藏钅强千万,与公上争衡,亦是
古意浸失,故後世贡禹之徒欲全废此,惟以帛为本,此又是见害惩艾,矫枉
过直之论。大抵天下之事,所谓经权本末,常相为用,权不可胜经,末不可胜本,
若徒见一时游手末作之弊,欲尽废之,如此则得其一,不知其二。後世如魏文帝
时天下尽不用钱,贡禹之论略已施行,遂有湿薄绢之弊,反以天下有用之物为
无用,其意本要重帛,反以轻帛。天下惟得中平论最难,方其重之太过,
一切尽用,及其废之太过,一切尽不用,二者皆不得中。然三代以前更不得而考,
自汉至隋,其泉布更易虽不可知,要知五铢之钱最为得中。自汉至隋,屡更屡易,
惟五铢之法终不可易。自唐至五代,惟武德时初铸‘开元钱’最得其中,自唐至
五代,惟‘开元’之法终不可易。论者盖无不以此为当。以此知数千载前有五铢,
后有‘开元’最可用。何故?论太重,有所谓直百、当千之钱;论太轻,则有所
谓榆荚、三铢之钱。然而皆不得中,惟五铢、‘开元’铢两之多寡,鼓铸之精密,
相望不可易。本朝初用开元为法,其钱皆可以久行。自太宗以张齐贤为江南转运,
务欲多铸钱,自此变‘开元’钱法,钱虽多,其精密俱不及前代。本朝张齐贤未
变之前,所谓‘太平钱’尚自可见,齐贤既变法之後,钱虽多,然甚薄恶不可用。
当时务要得多,不思大体。国家之所以设钱以权轻重本末,未尝取利。论财计不
精者,但以铸钱所入多为利,殊不知铸钱虽多,利之小者,权归公上,利之大者。
南齐孔ダ论铸钱不可以惜铜爱工,若不惜铜,则铸钱无利,若不得利,则私铸不
敢起,私铸不敢起,则敛散归公上,鼓铸权不下分,此其利之大者。徒徇小利,
钱便薄恶,如此,奸民务之皆可以为。钱不出於公上,利孔四散,乃是以小利失
大利。南齐孔ダ之言乃是不可易之论。或者自缘钱薄恶後,论者纷纷,或是立法
以禁恶钱,或是以钱为国赋,条目不一,皆是不揣其本而齐其末。若是上之人不
惜铜爱工,使奸民无利,乃是国家之大利。泉布之法,总而论之,如周、如秦、
如汉五铢、如唐开元,其规或可以为式,此是钱之正。若一时之所铸,如刘备铸
大钱以足军市之财,第五琦铸‘乾元钱’,此是钱之权也。如汉武帝以鹿皮为币,
王莽以龟贝为币,此是钱之蠹也。或见财货之多,欲得废钱;或见财货之少,欲
得鼓铸。皆一时矫枉之论,不可通行者也。若是权一时之宜,如寇之在蜀创置
交子,此一时举偏救弊之政,亦非钱布经久可行之制。交子行之於蜀,则可;於
他,利害大段不同。何故?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
斤为一千,行旅赍持不便,故当时之券会,生於铁钱不便,缘轻重之推移,不可
以挟持。交子之法,出於民之所自为,之於官,所以可行。铁钱不便,交子即
便。今则铜钱稍轻,行旅非不可挟持,欲行楮币,铜钱便,楮券不便。昔者之
便,今日之不便。议者欲以楮币公行,参之於蜀之法,自可以相依而行,要非经
久之制。今日之所以为楮券,又欲为铁钱,其原在於钱少,或稍为铜器,或边鄙
渗漏,或藏於富室。今则所论利害甚悉。财利之用,在於贸易,孔ダ之论,宜不
惜铜爱工,不计多寡,此最的当推本之论。钱之为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至
於百工之事,皆资以为生,不可缺者。若是地力既尽,帛有馀,山泽之藏咸得
其利,钱虽少不过钱重。钱虽重,彼此相权,国家之利,亦孔ダ之论。要当寻古
义,识经权,然後可也。”
    水心叶氏曰:“钱之利害有数说。古者因物,权之以钱;後世因钱,权之以
物。钱币之所起,起於商贾通行,四方交至,远近之制,物不可以自行,故以金
钱行之。然三代之世,用钱至少,自秦、汉以後浸多,至於今日,非钱不行。三
代以前,所以钱极少者,当时民有常业,一家之用,自米、布帛、蔬菜、鱼肉,
皆因其力以自致,计其待钱而具者无几。止是商贾之贸迁,与朝廷所以权天下之
物,然後赖钱币之用。如李悝平籴法,计民一岁用钱只一千以上,是时已为多矣,
盖三代时尚不及此。土地所宜,人力所食,非粟则布帛,与夫民之所自致者,
皆无待於金钱,而民安本著业,金钱亦为无用,故用之至少,所用之数,以岁计
之,亦是临时立法,制其多少。後世不然,百物皆由钱起,故因钱制物,布帛则
有丈尺之数,粟有斛斗之数,其他凡世饮食资生之具,皆从钱起,铢两多少,
贵贱轻重,皆由钱而制。上自朝廷之运用,下自民输贡、州县委藏、商贾贸易,
皆主於钱,故後世用钱百倍於前。然而三代不得不少,後世不得不多。何者?三
代各断其国以自治,一国之物自足以供一国之用,非是天下通行不可阙之物,亦
不至费心力以营之。上又明立禁戒,不要使天下穷力远须,故《书》曰‘惟土物
爱,厥心臧’。《老子》曰:‘致治之极,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无所用钱如此,安得不少!後世天
下既为一国,虽有州县异名,而无秦、越不相知之患,臂指如一,天下之民安得
不交通於四方?则商贾往来,南北互致,又多於前世,金钱安得不多?古者以玉
为服饰,以龟为宝,以金银为币,钱只处其一,朝廷大用度、大赐予,则是金尽
用黄金。既以玉为服饰,玉是质重之物,以之为饰,过於金、珠远矣。汉世犹用
金银为币,宣、元以後,金币始尽。王莽欲复古制,分三等币,後不复行。至东
汉以後,黄金最少,又缘佛、老之教盛行,费为土木之饰,故金银不复为币,反
皆以为器用服玩之具。玉自此亦益少,服饰用金银,故币始专用钱,所以後世
钱多。此数者,皆钱之所由多。用钱既多,制度不一,轻重、大小、厚薄皆随时
变易,至唐以‘开元钱’为准,始得轻重之中。古钱极轻,今三代钱已无,如汉
五铢、半两,其在者尤轻薄不可用。盖古者以钱为下币,为其轻易,後世以钱为
重币,则五铢、半两之类宜不可用。然大重则不可行,所以‘开元’为轻重之中。
唐铸此钱,漫衍天下,至今犹多有之,然唐世无钱尤甚。宋朝则无时不鼓铸,以
‘开元钱’为准,如太平、天禧钱又过於‘开元’。仁宗以前,如‘太平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