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献通考1-第3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其不经而削之。然其所言茅盖、通水,与大《戴礼》所记略同。又《考工记》
所言夏后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其制大概由质而趋於文,由狭而趋於广。
以是推之,黄帝时无明堂则已,苟有之,则一殿无壁,盖以茅,正太古俭朴之制。
又按武帝欲求仙延年,方士之谬诞者多假设黄帝之事,以售其说,如所谓作五城
十二楼,封名山,接万灵明廷,采首山铜铸鼎之类,皆矫诬古圣,张大其词,以
迎合时主之侈心。独公玉带所上明堂之制,乃简朴如此。虽不经见,然岂不可稍
规千门万户之失?固未可以其言之并出於封禅求仙之时,而例黜之也。
    唐、虞祀五帝於五府(府者,聚也。言五帝之神聚而祭於此堂),苍曰“灵
府”,赤曰“文祖”,黄曰“神记”,白曰“明纪”,黑曰“元矩”。五府之制
未详。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世室者,宗庙也。鲁庙有世室。夏度以
步,令堂修十四步,其广益以四分修之一,则堂广十七步半。疏曰:“云‘夏度
以步’者,下文云‘三四步’,明此二七是十四步也。云‘令堂修十四步’者,
言假令以此堂云二七约之,知用步无正文,故郑以假令言之也。知堂广十七步半
者,以南北为修十四步四分之,取十二步,益三步为十五步,馀二步益半步为二
步半,添前十五步,是十七步半也。”);五室,三、四步,四、三尺(堂上为
五室,象五行也。三四步,室方也。四三尺,以益广也。木室於东北,火室於东
南,金室於西南,水室於西北,其方皆三步,其广益之以三尺。土室於中央,方
四步,其广益之以四尺。此五室居堂南北六丈,东西七丈。疏曰:“云‘五室象
五行’者,以其宗庙制如明堂,明堂之中有五天帝、五人帝、五人神之坐,皆法
五行,故知五室象五行也。”杨氏曰:“注四室皆三步,六尺为步,三步一丈八
尺也,其广益之以三尺,为二丈一尺。中央四步,二丈四尺也,其广益之以四尺,
为二丈八尺。合南北二室为三丈六尺,及堂二丈四尺为六丈。合东西二室为四丈
二尺,及堂二丈八尺为七丈。”);九阶(南面三,三面各二。疏曰:“按贾、
马诸家皆以为九等阶,郑不从者,以周、殷差之,夏人卑宫室,当一尺之堂为九
等阶,於义不可,故为旁九阶也。郑知南面三阶者,见《明堂位》云:‘三公中
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
面北上。’故知南面三阶也。知馀三面各二者,《大射礼》云:‘升自北阶。’
又《杂记》云:‘升自侧阶。’《奔丧》云:‘升自东阶。’以此而言,四面有
阶可知。”);四旁两夹窗(窗助户为明,每室四户,八窗。疏曰:“言‘四旁’
者,五室,室有四户,四户之旁皆有两夹窗,则五室二十户,四十窗也。”);
白盛(蜃灰也。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垩墙,所以饰成宫室。蜃,常轸反。垩,乌
路反。);门堂三之二(门堂,门侧之堂,取数於正堂。今堂如上制,则门堂南
北九步二尺,东西十一步四尺。《尔雅》曰:“门侧之堂谓之塾。”),室三之
一(两室与门,各居一分。疏曰:“此室则在门堂之上作之也。言‘各居一分’
者,谓两室与门各居一分。”)。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重,直龙反。重屋者,王宫
正堂,若大寝也。其修七寻,五丈六尺,放夏、周则其广九寻,七丈二尺也。五
室各二寻。崇,高也。四阿,若今四注屋;重屋,复笮也。放,方往反。复音福。
笮,侧白反。疏曰:“虽言放夏、周,《经》云‘堂修七寻,则广九寻’,若周
言南北七筵,则东西九筵,是偏放周法。而言放夏者,七九偏据周,夏后氏南北
狭,东西长,亦是放之,故得兼言放夏也。云‘四阿若今四注屋’者,《燕礼》
云,‘设洗当东ニ’,则此四阿,四ニ者也。云‘重屋复笮’也者,若《明堂位》
云‘复庙重檐’。郑注云:‘重檐,重承壁材也。’则此复笮亦重承材,故谓之
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明堂者,明政教之堂。周度以筵,亦王者相改,周堂高九尺,殷三尺,则夏一
尺矣。相参之数,禹卑宫室,谓此一尺之堂,与此三者,或举宗庙,或举王寝,
或举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同制。疏曰:“云‘其同制’者,谓当代三者其制同,
非谓三代制同也。”)。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
度以轨。(周文者各因物宜为之数。室中举谓四壁之内。疏曰:“‘因物宜’者,
谓室中坐时冯几,堂上行礼用筵,宫中合院之内无几无筵,故用手之寻也。在野
论里数,皆以步,故用步。涂有三道,车从中央,故用车之轨。是因物所宜也。”)
庙门容大扃七个(大扃,牛鼎之扃,长三尺。每扃为一个,七个,二丈一尺。疏
曰:“知‘大扃,牛鼎之扃,长三尺’者,此约汉礼器制度。”)。闱门容小扃
三个(庙中之门曰闱门。小扃,乡鼎之扃,长二尺。三个,六尺。疏曰:“云
‘庙中之门曰闱门’者,《尔雅》文,此即《杂记》云‘夫人至,入自闱门’是
也。乡鼎亦牛鼎,但上牛鼎扃长三尺,据正鼎而言;此言乡鼎,据陪鼎三
乡熏晓而说也。”乡音香。《冬官·考工记》)。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
(负之言背也。斧依,为斧文屏风於户牖之问,於前立焉)。三公,中阶之前,
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
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
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
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四塞世告至。
此周公明堂之位也(九采,九州之牧,典贡职者也。正门谓之应门,方伯帅诸侯
而入,牧居外而纠察之也。四塞,谓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方为蔽塞者,新君即
位则来朝。《周礼》:“侯服岁一见,甸服二岁一见,男服三岁一见,采服四岁
一见,卫服五岁一见,要服六岁一见,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一见。”《明堂位》。
朱子曰:“郑氏谓天子庙及路寝如明堂制者,盖未必然。《明堂位》与《考工记》
所记明堂之制度者,非出於旧典,亦未敢必信也。”杨氏曰:“此章云周公相武
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於明
堂。注家云周公摄王位,以明堂之礼仪朝诸侯。此说舛谬,故削去之。”)。孟
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左个(青阳左个,大寝东堂北偏);仲春之月,天子居青阳
太庙(青阳太庙,东堂当太室);季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右个(青阳右个,东堂
南偏);孟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左个(明堂左个,大寝南堂东偏也);仲夏之月,
天子居明堂太庙(明堂太庙,南堂当太室也);季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右个(明
堂右个,南堂西偏也);中央土,天子居太庙太室(太庙太室,中央室也);孟
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左个(总章左个,大寝西堂南偏);仲秋之月,天子居总章
太庙(总章太庙,西堂当太室也);季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右个(总章右个,西
堂北偏);孟冬之月,天子居元堂左个(元堂左个,北堂西偏);仲冬之月,天
子居元堂太庙(元堂太庙,北堂当太室);季冬之月,天子居元堂右个(元堂右
个,北堂东偏。《月令》)。
    《大戴礼》曰:“明堂者,古有之也。”《淮南子》言,神农之世,祀於明
堂,明堂有盖,四方。又汉武帝时,有献黄帝《明堂图》者,或始於此。“凡九
室,一室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茅取其洁质也。上圆下方。
明堂者,所以明诸侯尊卑。外水曰辟雍。”《韩诗》说辟圆如璧,雍以水。不言
“圆”言“辟”者,取辟有德;不言“辟水”言“雍”,雍,和也。“南蛮、东
夷、北狄、西戎”,言四海之君,於祭也各以其方列於水外。“明堂月令”,於
明堂之中,施十二月之令。“赤缀户也,白缀牖也”。缀,饰也。“二九四七五
三六一八”,记用九室,谓法龟文。“堂高三尺,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圆下
方,九室十二堂,室四户,户二牖。其宫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淳
于登说,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韩诗》说,明堂在
南方七里之郊,然三十里无所取也。再言圆方及户牖之数亦烦重。“或以为明堂
者,文王之庙也”。明堂与文王之庙不同处,或说谬。“朱草日生一叶,至十五
日,生十五叶,十六日一叶落,终而复始也”。《孝经援神契》曰:“朱草生,
荚孳,嘉禾成,Ψ莆生。”荚,尧时夹阶而生,以记朔也。朱草可食,王者
慈仁则生。其形无记。“周时德泽洽和,蒿茂大以为宫柱,名为蒿宫也。”《晏
子春秋》曰:“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及也,上之寒暑不入也,木工不镂,示民
知节也。”然或以蒿为柱,表其俭质也。此天子之路寝也,不齐不居其室,路寝
亦为此制。《明堂位》疏曰:“《明堂月令》说,明堂高三丈,东西九筵,南北
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淳于
登说云,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
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明堂,盛貌。周公祀文王於明堂,以古《周礼》、
《孝经》说明堂文王之庙。夏后氏曰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