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部分第98节:一家三口战斗在吕梁山上(1)
在双锁山的管道建设者当中,有一个三口之家。父亲叫曾贤富,是四川油建项目部装备部副部长兼机械化作业队队长;母亲叫王春蓉,在工地搞后勤;儿子叫曾浩,是冷弯作业队的队兼技术员。
曾贤富原是四川油建总公司设备库的负责人,二○○二年三月十五日,他奉命来到了双锁山。四天之后,他的儿子曾浩又踏着父亲的足迹上线了。
送走了丈夫和儿子,王春蓉的心顿时觉得空落落的。她主动请缨,终于如愿以偿。三月二十四日,王春蓉也追随丈夫儿子来到双锁山,当起了伙头军,一个人要做二三十人的饭。
从天府之国四川到吕梁山,曾贤富一家真切地看到了乡亲的贫穷。桑壁塬上有个叫做侧坡村的村庄至今没电没水,南庄林场经常停电,有时一天只供一两个小时的电,南庄小学的学生只能点着蜡烛上课。第二作业队住在南庄乡,工人们被山区老百姓的贫穷所打动,主动给南庄小学修乒乓球桌等体育设施,让孩子们有一个锻炼的好场所。二作业队自己有一台价值四千多元的柴油发电机,打算临走时赠送给南庄小学,原以为乡亲们会高兴得合不拢嘴,可谁知乡政府却说你们给了我们发电机可我们没钱买柴油啊!几元钱一公斤的柴油都买不起,当地的贫穷由此可见一斑。
当地农民一天只吃两顿饭,一个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是二十四元钱;最多的一个月是四十元钱生活费。孩子们没有早饭吃,中午十二点放学回家吃顿午饭,也就是馍就咸菜,三五天吃一次肉。晚上七八点再吃晚饭,一般是馍和汤。附近有个大宁矿泉水厂,那儿的职工一个月赚三百元钱,当地的农民羡慕得了不得,一个农民种田一年才能赚这个数啊!
曾贤富觉得这里虽然穷山恶水,但老百姓特别淳朴,他们花钱雇老乡晚上看设备,老乡非常尽职尽责。曾贤富连续四年在野外上线,觉得吕梁山的乡亲特别好。他带领工人扫线、挖沟、布管、回填,还要负责弯管作业。目前他们已经冷弯了一千四百根管子。临出发前,四川油建购买了十六台移动电站,二十九台挖掘机,其中有十三台美国生产的卡特320挖掘机、七台日本生产的日立挖掘机、四台日本生产的加藤挖掘机、五台国产挖掘机。此外还有十八台大型推土机、八台日本生产的TCM装载机。经他管辖的吊管机、推土机和移动电站等爬行设备就有八十多台,还要维修保养电焊机。这么多的设备一台也不能丢,他天天都要到现场去看设备。
二○○二年秋天,四川油建第三作业队穿越昕水河时,打算修建一条人工导流渠,这条渠将通过隰县午城村的水田和果园。水田和果园近八百亩土地,是当地三十多户农民的承包地。山西省实行退耕还林后,全村农民就靠着这块土地生活。土地被西气东输工程征用,虽然给了一些赔偿,但导流渠紧靠着昕水河,开挖修渠很可能伤及河床,导致农田被淹。
曾贤富率领的机械化作业队负责开挖导流渠,他们正准备动手开挖,午城村的村民找到了他,希望能改道修渠。曾贤富非常理解村民的疾苦,马上向周勇总经理汇报。周勇非常重视,立刻带领技术人员到现场察看,大伙儿都觉得西气东输本身是为民造福的工程,我们既要干精品工程,又要干民心工程。于是,大伙儿一致决定放弃原来的线路,绕道五百米修导流渠。
上阵父子兵
一个月之后,一位五十开外的农民来到隰县午城镇西气东输四川油建机械化作业队驻地,将一张红纸递到队长曾贤富手里,深情地说:“曾队长,我代表午城村全体村民,作了一首诗送给你们,感谢你们四川油建人对我们农民的关心!”
曾贤富铺开红纸,只见上面写着:巴山蜀水育英才,建设大军纷涌来;翻山越岭铺管道,一路艰辛情满怀。管道如龙穿地行,导流渠上显真情;舍近求远改河道,无损农田半分毫。土地农家命根根,如此为民情更深;所到之处作风好,心系农家人称颂。千秋伟业立丰碑,西气东输第一功。
王春蓉原来是四川油建招待所的二级厨师,会做一手好川菜。她从四川专门带来了调料,做的菜特别合四川人的口味。工人们早晨干活早,她每天早晨四点就爬起来做饭,中午要管两伙人的饭,在驻地的一伙是十二点开饭,工地上的一伙是十一点开饭,她要给工地送饭,最远的工地离驻地有二十四公里。中午开完饭,收拾好厨房就快两点,下午三四点钟又要做晚饭了。当忙活完了晚饭,她还要给加班的工人做夜宵。的川菜做得非常地道,鱼香肉丝、麻辣鸡丁、水煮鱼、麻婆豆腐、芋儿鸡……她把工地当了家,工人们说吃了她做的饭干活特别带劲儿。
第四部分第99节:一家三口战斗在吕梁山上(2)
曾浩长得白白胖胖,圆圆的脸上镶嵌着一双大眼睛。四川油建的施工地段曲里拐弯,需要很多弯头,而业主的热煨弯头又供应不上,他们便用冷弯代替热弯。为了保证主焊台班的弯头供应,他们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地苦干。每天晚上挑灯夜战干到十点,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驻地,浑身就像散了架似的。可明天早晨还要早起,他对母亲说:“妈,你明天早晨五点钟叫醒我!〃
母亲心疼地说:“乖儿子,干啥子起那么早?”
他说:“我是冷弯作业队的队长,现在工地上就等着弯头,我们五个人分成两班,从早晨五点钟干到晚上十点钟,平均每人每天都要干十个钟头,不早起干不完噻。〃
第二天早上,王春荣四点钟就爬起来做饭。五点时她已经忙活了一个钟头了,儿子是妈的心头肉,她自己起多早都没事,可她实在不忍心叫醒儿子。曾浩这娃娃从小就贪睡,早晨不叫他能一直睡到中午。就因为能睡觉,这娃长得特别壮实。可到了线上,儿子天天觉不够睡,晚上从工地回来,有时候累得连洗澡的力气都没有了,头一挨枕头就着。
这娃从小就听话,考学时他本来打算报考其他专业,可父亲非让他学石油。他听了老爸的话,报考了长庆石油学校矿产机械专业,毕业后就步老爸的后尘干上了石油,在四川油建装备部当技术员。娃娃到现在还没顾得上找对象,一门心思扑到西气东输工程上。他们最多的一天弯了十二个弯头,总共比原计划多弯了六百八十根弯头。闹钟丁零零响了起来,王春蓉狠了狠心,用力推醒了儿子。别人都五点钟起床,当队长的怎么能睡懒觉呢?
听到母亲叫自己,曾浩一骨碌爬了起来,匆匆吃点东西,就向弯管厂跑去。王春蓉大声喊道:“慌啥子,把衣服带上,晚上冷得很!”
曾浩拿起衣服,一边跑一边喊:“要得!”
他连跑带颠来到弯管机厂,东方刚刚出现一抹鱼肚白,他们就挥汗如雨地干了起来。能够参加西气东输工程在人的一生中是很难得的,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也理解了当初父亲让自己学石油的用心。
别看曾浩只有二十三岁,在工地上却是一把好手。他一遍又一遍地检查管子的防腐层是否受损,弯头的椭圆度是否合格地变形,冷弯时温度是否合适?冷弯对温度有所要求,零度以下是不能冷弯的。越是险峻的地段他越是上心,确保安全。设备大转场时,六台大吊管机、一台坦克式运布管车、一台挖掘机、一台推土机九台设备大转移,曾浩负责护送吊管机。有的地方实在太陡,吊管机过不去,他就让挖掘机先开路。挖掘机一挖土到处尘土飞扬,他们戴着大口罩,白口罩变成了黄口罩。一直到晚上八点,才到达下管地点。王春蓉问儿子:“浩呀,累不累?〃
曾浩擦着额头的汗珠说:“妈,我不是累,而是紧张,刚才我特别怕吊管机掉进山沟里。”
前一段,曾贤富在四川内江分了新房子,一百三十平方米,要搞装修,他一家三口都在线上,单位说你们得派一个人回来盯着装修。王春蓉回去了,曾浩就搬到妈妈的床上,和老爸住在一起。他特别想妈妈,妈妈在的时候多好啊,衣服都是妈妈给洗,早晨都是妈妈叫早,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比妈妈做的饭更好吃了。妈妈一走,饭菜做得一点味道都没有,曾浩把自己和老爸换下的脏衣服一古脑洗净晾干。
曾浩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跑邮局,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在四川隆昌,他每个月都要给四位老人寄钱。
下班回到宿舍,他们下下棋、看看电视,洗个澡,曾浩很喜欢院子里那条叫黑熊的狼狗,它一个月大就跟着工人们上线了。它长得很难看,脾气也挺凶,曾浩就让它晚上守设备。工人们收工后,谁回来早谁就先给黑熊洗澡,厨房里的人也把剩饭喂给它吃,它现在八个月大了,长得又肥又壮。我看它模样挺凶不敢靠前,曾浩说:“没关系,这家伙不咬穿红衣服的人。”
那天我刚巧穿了一件红色的夹克衫,后来我才晓得四川油建的工作服是红颜色的,黑熊把穿红衣服的人看成是自己人。我这身红衣服,也算是歪打正着,黑熊把我当成山地王了。
第四部分第100节:周勇手下有三种人(1)
四川油建项目部执掌帅印的是一位四十一岁的年轻人,他叫周勇,一九六三年出生在四川乐山,父亲是中学校长,母亲是小学教师。也许是书香门第的熏陶,他自幼酷爱学习,十六岁就考取了华东石油学院。经过四年寒窗苦读,二十岁的周勇大学毕业分配到四川油建,从技术员、副厂长一直干到油建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他年轻有为资格老,经历了格尔木炼油厂、南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