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莱太史慈-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何况青州的地形是一马平川,根本无要塞可守,在野战上黄巾军即便不用计策也可以蚁多咬死象。
  唯一的办法就是象刘关张破黄巾那样,采取射人先射马的方法,先行格杀敌方大将,然后击溃无组织的黄巾军。可是抛开太史慈,刘繇与刘岱手下有关张这样的万人敌吗?不被人海战术累死才怪。
  现在看来这刘繇受制于刘岱,只怕败的更快,这刘岱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刚愎自用,后来在出任兖州刺史时就因为轻敌冒进而死在了青州黄巾军的手中。
  不过如此也好,经此一败的刘繇和刘岱一定实力大减,正好方便自己在西北六县立足,否则到处都是刘氏宗族的实力,哪还有自己的发展余地?
  当然表面还要装得满脸失望,深受打击的模样。刘繇唯有极力安慰,哪里知道太史慈心里早已乐开了花。
  那刘岱为了打击太史慈,故意没有给太史慈留下刘繇的子弟兵,交给太史慈为防守曲成的所谓士兵的那五百人只不过是一些山中的猎户、从未受过训练的没有土地的农民。
  不过这样反而合了太史慈的心意,否则弄来一大批刘繇的心腹那就太碍手碍脚了。
  本来他还想动员一番,因为毕竟自己太过年轻,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少年人想让人信服可不大容易。
  岂料这五百个所谓“士兵”从一开始就对他奉若神明,显然是知道太史慈的大名,害的太史慈精心准备的演说台词毫无用武之地。
  以前只是听说自己在东莱郡的名声有多大,以为多有夸大其词的地方,可是一见这五百个手下的态度,太史慈算是真正知道自己的威风了。不仅让他有点眩晕的感觉。
  与此同时,太史慈还做成了一笔让刘繇后来后悔不已的“生意”。
  太史慈借口自己不懂政务,需要留一个人帮忙打理曲成,这个人当然是伊籍了。
  刘繇原本颇为为难,不过一听说是伊籍,就爽快地答应了。
  伊籍一听到消息,也是大喜过望,心知肚明这是怎么一回事。
  分隔线=
  随后二刘大军浩浩荡荡开往北海。在刘岱看来击溃黄巾军自是易如反掌,就是刘繇也认为就算军中没有太史慈,北海的黄巾军也可一战而定,两人的手下将领更是脚都翘到了天上。
  岂料初进北海,就在下密遭受了黄巾军伏兵的袭击,损失了近千人。二刘军队士气大受打击,刘繇这才觉得不对,向刘岱进言,认为应当联络上此时正在北海说服高密孙家的孙邵,南北共同出击。
  初战就输得不明不白的、继而恼羞成怒的刘岱不顾刘繇的阻止,闯进北海,孤军深入,结果被北海的二十几万黄巾军迎头痛击,管亥、臧霸、廖化、裴元绍等人轮番出击,杀得刘岱丢盔卸甲,幸得刘繇拼死相救,才杀出重围,张英、陈横等将无不死战得脱,身受重伤。刘氏子弟兵损失惨重,死者过半,丧亡无数,卢氏家族也不敢再留守胶东,不得不与二刘大军退出北海,坚守长广。凭借着长广城外西面和南面的两条河流,堪堪抵挡住黄巾军。
  掖县、当利、卢乡三县只能死守,出城与人一战的资格都没有。高密孙家更是杳无音讯,想必也是在苦苦挣扎,仅能自保。 
  刘繇与刘岱亦是无奈,他们当然知道留在长广的危险,但如果此时退出长广,那将使东莱郡彻底暴露在黄巾军的眼皮下,那样东莱郡被黄巾军占领是早晚的事。
  幸好出征北海前,在长广囤积了足够大军三个月吃的粮草,可供守城。
  刘繇趁机提出要招在曲成“留守”的太史慈救援广平,骚扰黄巾大军,虽然刘岱不愿意,但除此之外也别无办法。
  趁着黄巾军还没有渡河包围长广,十余名斥候在张力的带领下从长广的东门出城分两路求援,一路经栖霞、“不夜城“招远而来曲成向太史慈求援,另一路过观阳回刘氏宗族的大本营牟平,要求增兵和派粮。
  此时东莱郡的形势急转直下,各世家大族趁机散播谣言,收拢民心,大肆扩张自己的实力,转眼间,刘氏宗族在东莱郡刚刚取得的绝对优势被打破了。一时间,东莱郡暗流涌动。
  而这已经是太史慈接管曲成十多天后的事情了。
  分隔线=
  初到曲成的太史慈却快意得很,毕竟自己拥有了在乱世实现自己梦想的初步势力,尽管现在还很微弱。关于曲成地方上的政务他全权交给了伊籍,毕竟能力在那里摆着呢!
  太史慈到现在还记得伊籍刚从自己手中接过这些权利时,那种激动,惊喜,错愕的表情。
  这个年轻人受尽了别人的轻视和白眼,今日终于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哪还不感动?当时就想张口叫太史慈“主公”。但却忍住了。
  伊籍当然也从往日与太史慈的交谈中知道太史慈胸怀大志,必不会久居人下,更不会完全的投靠刘繇,只是此时还不是时候。
  唯有深鞠一躬,无比诚恳地说道:“如此,多谢子义了。”
  抬头时,却看到太史慈赞许的目光,显是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分隔线
  这伊籍果然不负太史慈所望,居然在初到曲成当天就从曲成挖出来了个能人:王豹。
  当时太史慈正在为训练和装备士兵而在曲成的县衙大厅中作计划。
  伊籍一进来就被太史慈吓了一大跳,只见太史慈正趴在地上用看似尺的东西在一张张大纸上来回画着。
  太史慈也被伊籍吓了一跳,没想到伊籍的身后跟着那么多人。
  为首的是一位绝不超过二十五岁的年轻人。给太史慈印象最深刻的是此人神色平静,一对眼却是闪闪有神,有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镇定。
  不过令太史慈吃惊的是此人身后居然是一名绝色女子,比太史慈以往见过的任何女子都要美丽。
  此女绝不会超过二十岁,但却有一种同龄人少有的成熟稳重的气质,配以秀气得惊人的凤眼,瘦长的脸庞,性感的红唇,极具女性的魅力。尤其她身长玉立,比伊籍高了整个头,只比太史慈矮上三寸许,而其因大量运动练成的标准身型体格,更予人鹤立鸡群的出众感觉。
  为首的王豹虽是文士打扮,但太史慈却看穿他与后面的女孩子均身手不凡。
  “这时代,女子也可随意地抛头露面吗?”太史慈暗自嘀咕。
  两人身后尚有不少容貌俏丽的女子垂首站立,更弄得太史慈莫名其妙。
  正当太史慈摸不着头脑时,伊籍开口道:“子义,这位是曲成的王豹先生。”
  闻听此言,太史慈心头一阵欢喜。这可是人才啊!
  在二十一世纪时,太史慈对三国时代最佩服的人是曹操,所以对曹操手下的臣子留意最多。对这王豹当然有一定的了解。
  这个王豹的名字没有在《三国演义》中出现过,不过在历史上有州牧太守之才,是个内政高手,后来坐到北海太守这个位置。
  最让太史慈欣慰的是此人出身于庶民,惨到连字都没有,可谓是寒族中的寒族,这种人犹如一张白纸,所以他的才华不但不会给太史慈的变革带来阻力,相反还是一大助力。
  另外这王豹似乎还是个教育儿童的高手,他儿子王基(字伯兴)后来当上了征南将军,而且都督荆州诸军事,封东武侯,后代亦是不错。
  太史慈还未来得及说话,伊籍又道:“子义,前次孙观等人攻城,就是王豹先生在曲成县令身死之时挺身而出,组织曲成百姓死守城墙,令孙观劳而无获。”
  太史慈闻言肃然起敬,臧霸曾对自己说那组织曲成军民坚守的人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想不到竟是眼前的王豹!
  王豹淡然道:“伊籍先生谬赞了,当日如果孙观大军在坚持几天,我也无能为力了。可是时至今日我也想不通孙观为何会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撤军。”
  太史慈看他一付难以接近的样子,心知要折服此人,尚要有一段时间,唯有开口道:“王豹先生过谦了。”
  这时王豹看到太史慈放在地上的一把太史慈半年前托黄县的一位老铁匠试制出来的斩马刀,眼中精光一闪,便请求太史慈借他一观。
  只见王豹接过太史慈递过来的刀,手法娴熟地耍了个美丽的刀花,一双眼中同时爆出异彩,赞叹道:“此刀非比寻常,我曾见过江东名刀环首刀,的确是马战的好宝贝,因为一面有刃口,另一面是厚实的刀脊,不但极难折断,利于砍劈,而且更好用力。但因为过重,在增大杀伤的同时,实不适合长时间在马背作战,且无法在突发情况下掉转马头,故使用重刀的人必急于冲杀,但同时也易于沙场阵亡。当然用在水战中威力更好。”
  听得太史慈目瞪口呆:这个文人不简单!竟是文武双全!虽然看出此人有武功傍身,但绝没有想到竟会对武器性能如此了解,看来必定身手不凡。
  要知道三国使用刀的名将只有区区几人,关羽和孙坚使用的都是重刀,一个是青龙偃月刀,一个是环首古锭刀,仔细想想两位绝世猛将还真都是王豹说的这种作战风格,难怪都死的那么不值。
  自己还一直想这两位为什么打仗总是自己冲在最前面,简直就是箭靶子,听王豹一说才明白,原来是武器的原因。
  王豹好像没有看见太史慈的惊奇似的,接着说道:“今观太史将军手中的利刃,有环首刀之长,而无其短,灵活锋利,偏又在杀气中露出丝丝文雅气质……”
  说着王豹轻抚刀锋,面带欣赏,仿佛在看自己最心爱的女人。
  顿了一顿道:“虽是一件样品,但观刀而知人,将军用兵必如此刀,谋定后动而不失灵活,且喜举万钧之力击朽木。”
  太史慈哪还说得出话来,这历史上王豹有这么厉害吗?
  王豹见太史慈不言语,以为自己的说法尽在太史慈的意料之中,暗赞一声了得。
  又一施礼道:“小人张狂,所谓‘临淄重蹴鞠,曲成好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