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德军的火力支持即便不包括起到巨大作用的航空力量,也达到了平均每伤亡十人就会获得一百五十发以上一百零五毫米以上口径炮弹的水平。尽管这离美英军队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但也达到了苏军火力水平至少四倍甚至更多的程度。
当然,在苏军步兵训练周期还没有与德国拉开一九四二或一九四三年那样大的差距的时候。社会主义国家相比民族主义社会更强的软实力,带来的巨大优势还是没有让德军的进攻如波兰战役时那样顺畅。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野战单位都配备了足够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虽然双方的火力差距四倍以上,可即便没有多少防御下的苏军与德军在被俘之外的损失比上也不过是一比二左右的损失比。而防御中的苏军往往能在弹药消耗完毕之前维持和德军至少一比一左右的损失比。
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上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像某些右翼保守主义者们所想的那样团结一致空前对外了。当一个国家可以觉得清洗其他民族不算错误、不宣而战也理所应当的时候。那些早就在学校毕业很多年、甚至在学生时代也感觉不到有多少值得尊重之人的容克军官们在整个军队组织体系无法和集权制度下的苏维埃制度相提并论的时候,就算在战场上拥有种种优势,也往往面对稍微像样一点儿的防御就无法通过不惜代价的消耗战来取得突破性的战国。既然军官们都是只会在无线电里下达命令的货色,士兵们在自己没有被俘危险的时候为什么要去冒那不必要的危险呢?从德国到日本,在二战时代都有很都顽强或出色防御战,可这些顽强或出色的防御战却往往是在绝境下才会爆发出的战例。而进攻作战中,那些卫国战争反攻时期的苏军,甚至党连军队指挥权都不能完全确保控制时代的朝战初期朝鲜军都能够有效打出来的高强度进攻作战,在德军那里却似乎是极为罕见的了。淞沪抗战时期都有冲锋号吹响时候只有日军指挥官独自冲出战壕而士兵没有跟进的例子,而面对这些有一定抵抗实力的对手时,没有获得足够支持的德军往往也只能是一筹莫展。
当然,其他国家难以效仿的军官团传统之下,德军各部队与兵种之间的相互支持即便相比二战末期的美英等国军队也要顺畅的多。一个师的作战部队在进攻中往往仅仅只需要一个电报就能轻易跨兵种甚至跨军种的从其他部队那里获得恰当的支持的。
并没有花费太长时间,一支没有改进过的旧四号坦克和旧三号坦克为核心,故障率比较低而机动性能更好的中轻型装甲力量从临近战区调动了过来。展开战斗队形的装甲部队不仅有着完善的通信联络的,还懂得以间距达到百米左右的倾斜队形向苏军阵地展开了角度非常恰当的斜向攻击。
还有一些穿甲弹没有如历史上的六月份那样被调动到后方的苏联四十五毫米反坦克部队在这个时候终于打开了伪装网,向德军增援过来的中轻型坦克展开了攻击。
但对于这样的威胁,曾经在波兰和法国经历过不少作战的德军装甲力量并不陌生。兵棋传统和对抗性思维普及到中层军官的情况下,士兵们也容易明白如何应付这种反坦克威胁。
即便在炮兵和空中力量有限,不能既时的对战线每一处战场展开支持的情况下,装甲火力也往往能够保持射击距离,主要压制的自己进攻方向上的对手,而自己遭到的反装甲炮弹来袭方向,往往直接面对的是坦克或车体的棱角而不是直角,这样一来。原本在四五百米距离上完全可以构成威胁的反坦克火炮往往要在步兵火力的有效压制范围内才能构成威胁了。那些七十五毫米左右的短管炮在对付对手装甲车辆的情况下或许显得不足,但因为弹道更为弯曲,在压制各种反坦克炮火方面却能够显得更为纯熟。德军中口径迫击炮并乃至小口口径迫击炮兵往往也在装甲力量的压制和掩护下逼近到机步枪有效射程的边缘利用各种炮弹弹坑展开火力协助装甲力量的突破。
(本章完)
第493章 优劣(三)()
以往面对法国或波兰等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士兵的时候,当战局进行到这一步时往往就能迅速摧垮对手。当工业社会和二十年代无线广播时代以来信息传媒的发达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生活并不如过去那样痛苦、上层也并不如少时所想那样可敬的时候,社会的凝聚力也大为滑坡了。
当“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爱国贼”等词汇开始出现在一战之后的欧洲的时候,纳粹军队在无需付出多少代价的情况下就能征服法国乃至其他欧洲国家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可是在社会主义新社会已经在斯大林的手中巩固的建立起来多年,并渡过更为艰难困苦的苏联,却并不存在什么“爱国贼”“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庇护所”的说法。革命年代的逆向民族主义宣传带来苏军软实力严重不足,仅仅靠极少数比例“保尔”来支持,整体意志却不足的年代已经过去。有的是新的社会主义时代“甜的发腻”的底气十足正能量宣传。
或许多年前刚刚经历过不少饥荒的集体农庄农民会对这种宣传嗤之以鼻。在人才资源远不如新中国多的情况下还要搞比人民公社数量更多也更分散的“集体农庄”本来就不会取得比封建时代的乡村自治好到哪里的效果。
可是在那些苏联中西部大中城市的新一代,“我们自幼心爱的一切”却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的。在古拉格还没有被赫鲁晓夫时代的政治正确所终结的年代,苏联的劳动生产率在三十年代几乎维持在与西方发达国家同一水准的层次。斯达汉诺夫运动之后,仅仅只用三分之一70年代中国的非农工业劳动力就能维持差不多规模的劳动产出。根本不存在冷战后期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里的常见的种种怠工现象。
几乎与此同时的是,斯大林在对农民执行高积累政策的同时对工人乃至市民阶级却从来没有亏待,真的像一个封建时代的模范父亲一样用严厉的高压确保公有制的劳动效率,而在另一面,却能够让工人阶级的收入和生活也随着五年计划的生产力发展正比增长。整个苏联社会主义时代从来不存在“工资多年不动”或“工资相比物价多年不动”的事,几乎让市民阶层的收入和快速的经济发展正比增长。正如这种苏式社会主义机制在五十年代的中国带来的软实力一样,此时的苏联红军也再也不是建国初期时的那支连波兰人或捷克人都无法相提并论的苏联红军了。
几乎多数被动战局下的战斗,苏军都会战斗到伤亡损失至少过半、弹药在很大程度上消耗大部分。这对于抗战时期农业时代意志被生活磨练的十分坚韧,还有庞大人口基数带来的自然选兵的中国军队来说算不上什么特别的优秀。几乎多数国珉当军队都能在外战中做到这点儿,可是在工业时代的欧洲来说,那就是德军不曾在过去遇到过的现象了。
当然,局部战场的抵抗改变不了从战争准备到技术兵种建设上的巨大问题。面对实力相比历史上大幅度加强的德军,边境线上的战争几乎在进攻发起后的第一个上午就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而不是如历史上那样让德军几乎花费了一个星期以上的时间才获得决定性的战果。
哪怕未经足够战争锻炼的苏军士兵表现也达到经过二战初期闪电战锻炼德军表现发挥水平的两倍以上,在战争初期能用对手四分之一的爆炸类弹药消耗取得接近或不到两倍的死伤比,也无法抵消军备建设上的巨大不足、军官指挥体系因为大清洗而带来的不合格、对德军突袭准备的应对不足至少三个方面的巨大错误。
当这些前线有所整理和挑选的影响在斯大林的灵魂视角面前最终结束的时候,后者也最终陷入了沉默。
“大清洗是一个错误,军备建设上的问题更严重。。。”斯大林最终郑重的承认道。
“你的确比为你辩护的那些人后世保守派们强多了。”张伟淡然的说道。
张伟不止一次听到过一种说法:如果没有大清洗,苏联的社会主义精英阶层就会如同北洋一样分离、崩溃、消极待战、投降妥协。。。似乎社会主义时代的领导层成了连抗战国珉当都不如的明末缙绅似的。执政党连军队完全控制权都没有朝战初期的朝鲜军都可以拥有的表现,没有了大清洗的苏军就不会拥有?更不要提斯大林对于战争准备的问题远远不止大清洗这一个方面,还包括这种恐怖的政治机制下的所带来的诸多问题,还有为了拉拢军队所付出的诸多代价。
但斯大林的沉默并没有持续多久:“现在,应该到了德国人宣战的消息到来的时候了吧?转入防御的作战命令也应该向将军们传达了,我相信他们应该是能够理解我们会做出的决定的。。。”
“还有重建装甲力量和炮兵力量乃至航空力量的计划。。。”张伟补充道。
其实在那一系列的影像之后,不需要张伟多言,今后工作的重点就早已在斯大林的心目中明确了:大多数地方都是一望无际平原的苏联西部地区,德军依靠更成熟的空中与装甲力量还有多兵种协同能力所拥有的优势是巨大的。如果不是知道那希特勒已经变成了个有些门道的穿越者、德军已经相比历史在极大程度上加强的话,那或许将原本用于反攻的预备兵力加强一九三九年前边界的国防线就是最明确的目标。这也是斯大林不久前刚刚转变思路之后的看法。
但现在以张伟的估计,如果自己是一名提前大半年穿越到希特勒身上的穿越者,那苏军恐怕连“边境交战十八天”都无法做到了。即便是旧国防线甚至第聂伯河也未必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了。除了列宁格勒或者莫斯科以外,德军已经可以轻易的拿下任何想拿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