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国文至此,亦可告无罪矣!”这些史论作文,大都是写有作为的英雄;而这些英雄,又大都是从磨难中来。因此,
当少年茅盾了解了这些史事以后,同情,感慨,仿效,构成了少年茅盾内心世界的一部主旋律,形成了一种奋发向上的
力量。所以老师对他寄以厚望。在议论《学部定章学生毕业以学期为限论》中,老师兴奋无比,评价茅盾“生于同班年
最幼,而学能深造,前程远大,未可限量!急恩升学,冀着祖鞭,实属有志。”
在史事议论中,对时事也十分感慨,其中一篇《青镇茶室因捐罢市平议》道出了少年茅盾对清王朝政府的不平和不
满,这篇作文是这样写的:警察,有益之事也;茶室,消耗之所也。以消耗无谓之钱,办有益地方之事,亦其宜也。吾
青镇茶室,因捐罢市,论者汹汹,以为茶室乃无谓空费之地,本应出捐以助公款,何其无良狡猾,一至于此?然余以为
茶室业小资薄,一日所赚之钱几何,既担任城镇学堂之捐,今再益之以警察费,宜其不能任其职矣。且加一捐,其茶之
价亦必增一倍,吾恐吸茶少而益致亏矣。吾故谓警察之抽茶捐,事出苛求,而茶室之罢市不从,不得谓以私念而败公事。
且办警察非一二千元不能,则区区茶捐,何足敷用?况警察非所以卫大商及富家耶,则此款宜大商家出之,又何必与小
民缠扰不已哉?(眉批:不错!不错!)
老师在文后批语道,“办地方之事,必宽以筹之。作者谓与小民缠扰不已,至论至论!”当时学校里的民主空气由
于受老师维新思想的影响,还是非常浓厚的。因此,针砭时事能有此深刻,实属难得。有一次,卢学溥主持乌镇各学校
的童生会考,题目是老气横秋的《试论富国强兵之道》,茅盾觉得这个题目正好抒发自己的宏愿大志,最终以“大丈夫
当以天下为己任”结尾。卢学溥见了,十分认真,立刻批语“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生发一番自
己的感叹。
茅盾在植材小学时,不仅对史事作文娴熟深刻,而且对记叙述事也已十分老到,这期间写的《选举投票放假纪念》、
《悲秋》两篇作文,无论叙事状物言情,都达到生动和新颖的水平,不能不说其文学天才初露端倪,这里不妨把这两篇
作文辑录下来以共赏:其一是《选举投票放假纪念——四月十五日浙江咨议局初选举投票日期》:四月十五日,天晴气
朗,风气宜人。有绅士数辈,奔走慌忙往来之人,皆喜色满面,欢声雷动。嘻!今日何日,而士民之喜若是?今日乃咨
议局初选举投票日也。学堂某门洞开,龙旗高悬,学生出入,问之,则放假日也。问何以放假?则亦因选举投票而然也。
有学生数人,晤言一室之内,谈论雄豪,其兴转浓,春风满面而喜气扬,欢溢眉宇而谈愈雄。移时一学生自外来,举手
道喜曰:“恭喜今日资议成立矣!今日咨议局之成立,即他日我党享自由之幸福,敢为诸君贺。”于是众人益喜,互相
庆贺,有曰:“今日实行预备立宪,选举投票,实乃我国四千余载未有之盛举。从此我国民可以脱离苦海,而跳出专制
范围,享自由之福,可庆!可庆!”有曰:“恭喜!恭喜!我国黑暗已至极点,而近日实行预备立宪,乃我侪所额手相
贺。今日之放假,乃选举投票之纪念。”
一时庆贺之声,不绝于耳,良久始各散去。余睹此情状,不觉大悦。深念近日之咨议局,即他日之议院可知。如是,
则民情可张,舆论必重矣!思己更喜,时已至家,乃默坐复思,愈觉可喜。乃援笔记之,以为纪念。这一篇记述乌镇选
举的作文,写得活灵活现,神态毕至。状物状情,已相当娴熟了。其二是《悲秋》紫燕去,鸿雁来,寒蝉互噪,秋虫凄
切,衰草遍野,木叶尽脱悲夫!何秋声秋色之伤怀欤?忆夫!艳李红桃,芳草绿荫,春光明媚,藻丽可爱之际,忽焉秋
风萧萧,荔丹蕉黄。曾几何时,万物肃杀之秋至矣。呜呼!人孰无情,谁能遣此!而况万里长征,远客他乡,又何能禁
秋风雨之感其怀抱。(眉批:语可动人)伤矣哉!秋之为秋也。夫秋,天地肃杀之气也。故国家行刑,而草木残凋,雷
始收声,阳气日衰,天道循变,人亦何悲乎秋乎?然万物寂寥,满目凄楚,对此秋日,能不伤怀?虽然,人生过客耳!
幻梦耳!有悲于怀者,岂惟秋哉!秋之悲,其小焉者也!这篇作文显示了少年茅盾把握状情摹景,生发感慨的本领。其
中的谋篇布局,立意引题,都显示出一般少年无法达到的水平。茅盾小学时的同学沈志坚曾回忆说:当时植材小学老师
张济川看了茅盾作文后,曾拍着茅盾的项背鼓励道:“你将是个了不得的文学家呢!好好地用功吧。”有一次,茅盾和
沈志坚两人互诉抱负,茅盾表示,将来能著一伟大小说,成一名家,于愿足矣。沈志坚也表示同感。
1909年冬,茅盾从植材小学毕业。毕业后去哪里升学?茅盾母亲颇费思量。杭州、湖州、嘉兴都有中学。就当时的
家境,街坊熟人曾劝茅盾母亲,让他去念杭州的师范,那里不收食宿费,还发制服,但毕业后得回乡当教员。茅盾母亲
觉得这样一来,钱是省了不少,但茅盾父亲曾有遗嘱,让茅盾兄弟俩念工科,学实业,如果念师范,有悖于沈永锡遗愿
了。所以,茅盾母亲决定让芋盾念中学,正好一个姓费的亲戚在湖州中学堂念书,便让茅盾去湖州读中学,插班三年级。
1910年春,茅盾第一次离家,去湖州过寄宿生生活。母亲、弟弟沈泽民、舅母陈宝珠都到小火轮码头为他送行。舅
母是个聪慧而又十分漂亮的少妇,在其夫陈长寿逝世后,一直与茅盾母亲共同陪奉婆婆,并视茅盾兄弟俩为儿子一般,
常常帮助茅盾母亲教育茅盾兄弟俩。陈宝珠美貌而善良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少年茅盾的脑海里,直到晚年,还清晰地记
得陈宝珠那音容笑貌。茅盾在小火轮舱窗口,望着自己的母亲、弟弟及舅母陈宝珠,小火轮离岸了,茅盾的双眼有些湿
润。
突突突的小火轮把茅盾送到湖州。原想插班中学三年级。结果到校经过插班考试,他的算术完全做错了,只好插入
二年级。从此开始了他的中学生生涯。
湖州府中学堂坐落在市中心,这所中学堂建于 1902 年,利用原来的爱山书院旧址改建。于同年 6月 17 日开学。
到茅盾进校读书时,先后有姚学仁、朱廷燮、王树荣、俞宗濂、沈谱琴等担任过校长。茅盾进湖州府中学堂时,校长是
沈谱琴。校长是清末举人,又是秘密的同盟会会员,与孙中山等人有交往。由于校长有革命思想,所聘的教师也都有学
问,其中国文教师杨笏斋,给少年茅盾很大影响。杨老师特别推崇恣肆汪洋的庄子,常对学生说,“庄子的文章如龙在
云中,有时见首,有时忽现全身,夭矫变化,不可猜度。”对《庄子》,茅盾受杨笏斋老师感染,觉得读过以后,天地
顿时开阔,明亮。
除国文课以外,茅盾在湖州府中学堂里,对地理课也感兴趣起来。原来,地理老师善于把自然地理和历史人物、名
胜古迹糅合在一起向学生讲授,因此听起来生动有趣、易记。所以,在湖州府中学堂里,茅盾的国文成绩名列第二,仅
次于一个叫陈辅屏的同学。当时,杨笏斋给茅盾他们讲授中国文学史,讲解《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从此茅盾开始接触
许多古典名著,如《楚辞》、《昭明文选》,也知道了建安七子,知道了陆机、陆云两弟兄,知道了嵇康、傅玄、鲍照、
庚信、江淹、丘迟等文学史上有名的人物及其作品。而且,茅盾在杨笏斋老师的指点下,练习写骈体。杨笏斋老师向学
生灌输“书不读秦汉以下,文章以骈体为正宗。”的观点。杨老师的做法,使茅盾得到了系统的学习。茅盾有一次用骈
体写一篇作文,题目叫《记梦》,讲自己回家去,见了宝姨和母亲,宝姨考茅盾一副对联。正考问之中,外祖母在堂上
叫“来吃西瓜。”于是宝姨拉了茅盾跑去,在门槛上绊了一下,就跌醒了。此时“檐头鹊噪,远寺晨钟。同室学友,鼾
声方浓。”这篇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的习作,可以看出茅盾作为小说大家的端倪。杨笏斋给予“构思新颖,文字不俗”
的评语。
在湖州府中学堂,茅盾向同学学习篆刻,操刀弄笔,陶冶性情。尤其给少年茅盾产生影响的,是钱念劬先生来湖州
府中学堂临时任校长后,亲自教茅盾他们作文课。钱念劬先生学识渊博,清末曾随薛福成出使欧洲,先后在伦敦、巴黎、
柏林、彼得堡等使馆任职,因而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在教育上倡导平等自由。这时,他返故里湖州小住,沈谱琴便恭请
他代理校长,于是他当起临时府中校长,并走进课堂,亲自执鞭教学生作文。其时,作文大都是命题作文,而钱念劬先
生教作文,只叫大家就自己喜欢做的事,或想做的事,或喜欢做怎样的人,写一篇作文。一时,班上做惯史论的同学都
茫然不知所措,而茅盾想起用寓言体,写了《志在鸿鹄》的作文,五六百字,借鸿鹄自诉抱负。钱念劬先生在茅盾作文
后面写了“是将来能为文者”的评语。
大概钱老先生从茅盾的作文中,看出茅盾的文学天才。预言成了事实。这恐怕连钱老先生都没有想到吧。钱念劬先
生代理校长期间,还邀请茅盾等同学去陆家花园游玩,并给这些莘莘学子观赏他自己出使外国的照片。这些,给茅盾大
开眼界,感到在钱念劬先生面前,有一种平等感。而钱念劬先生聘来教茅盾的钱夏先生,年纪很轻,但胆子很大,亲自
教茅盾他们史可法的《答清摄政王书》,教《太平天国檄文》,教黄遵宪的《台湾行》及梁启超的《横渡太平洋长歌》,
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