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吧,你们愿意办得好看些,行;愿意省俭些,也行;有余钱,你们三房分了吧。”王氏是个知书识礼、办事果断的人,
为沈家上下所敬重。她在丈夫沈焕死后第二年,也撒手西归。自此,沈家经济上也日愈困顿。
在沈家发生变故前后,茅盾外祖父一家也急剧衰败,老中医外祖父陈我如在茅盾 3岁时去世,顿使陈家大厦失去一
柱,一下子冷落起来,经济来源只能靠几亩桑地和几间房租。在茅盾曾祖母王氏逝世的第二年。即 1902 年,茅盾唯一
的亲舅舅陈长寿也病逝。这一联串亲人逝世,使茅盾父母陷入手忙脚乱之中。
世俗的眼中,沈家还是陈家,已经败了。原先热热闹闹的沈家大家庭,分家以后,各归各,自顾自;茅盾祖父又不
善经营,父亲病倒,生活更为艰难,吃肉也只能选择日子了。据说只有在初一、初八、十六、二十三才吃肉,而且用小
碗,只有薄薄几片!而陈家原来是人来人往,船来轿来,请老生先诊治,老先生一去世,徒弟星散,立刻车马稀少,少
人问津。这些,给茅盾父母刺激不小,年幼的茅盾仿佛也尝到了人间冷暖的滋味。
茅盾在王彦臣那里读了半年光景,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观前街立志书院由卢学傅一班年轻人改造,创办起一所立
志小学,专门按新式教育方式教学。病忻恹的茅盾父亲便让茅盾从王彦臣那里回来,到隔壁的立志小学,成为立志小学
的第一班学生。
立志小学刚开学,分甲班乙班,年纪大一些的分到甲班,年纪小的分到乙班。后来上了一个星期课以后,把成绩好
的分到甲班。茅盾年纪最小,成绩却好,也就转到甲班。立志小学聘的教师都是些年轻、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甲班
有两个老师,一个是茅盾父亲的朋友沈听蕉,教国文、修身和历史。国文课本是《速通虚字法》和《论说入门》;修身
课本是《论语》,历史课本是沈听蕉自己编写的。教算学的姓翁,是卢学傅从邻镇聘来的。
经济上困顿的事,由大人撑着;而茅盾父亲病倒在床上,却直接连累童年茅盾。茅盾曾回忆说:“那时候,父亲已
卧床不起,房内总要有人侍候,所以我虽说上了学,却时时要照顾家里,好在学校就在我家隔壁,上下课的铃声听得很
清楚,我听到铃声再跑去上课也来得及,有时我就干脆请假不去了。母亲怕我落下的功课太多,就自己教我,很快我就
把《论语》读完了,比学校的进度快。”也许是天资的缘故,茅盾这样既要回家侍候父亲,又要去上课,一心二用,功
课仍然比年纪大的同学还好!每月的考试,发榜以后,茅盾都能得到奖赏;每周的一篇史论文章,使茅盾居然在立志小
学出了名。
每次发榜和得奖,茅盾拿回家给日愈消瘦的父亲看。30多岁的父亲,瘦得活像一个 50 多岁的老人,撑起病体,苦
涩地笑了笑,鼓励几句,又拿来看看,还给茅盾。病魔折磨得他十分痛苦,脸色蜡黄,消瘦。只有儿子得奖回家,他脸
上才浮起笑容。有一次,茅盾独自在楼上侍候父亲看书。忽然,父亲把书朝床角落里一丢,忿忿然说,“不看了!”正
专注地替父亲翻书的茅盾吓了一跳,“怎么?”“拿把刀来。”茅盾起身把桌上那把西瓜刀拿来给父亲。
“刀,做什么?”茅盾有些怯生生地问,眼神里露出天真的惊讶。“唉,剪指甲。”茅盾父亲拿着刀看了半天,叹
口气,放下。“去将你妈妈叫来。”
茅盾不明白父亲的用意,忙下楼去喊妈妈上楼,还在河边洗衣服的母亲听得儿子说,忙上楼去侍候丈夫。茅盾则回
学校去上课了。这天放学回来,茅盾上楼去见父母,见母亲坐在父亲的病榻边垂泪,眼睛红肿着。父亲则闭着眼,疲倦
地躺着,脸色蜡黄。事后,母亲偷偷告诉茅盾,那天他父亲要刀,原来想自杀。后来经母亲劝说,他才打消了自杀的念
头。茅盾听说,心里着实一惊,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直到晚年,依然鲜明地记着父亲想自杀这件事。
在茅盾 10 岁那年,茅盾父亲沈永锡病逝了。那时,弟弟沈德济 6岁。茅盾母亲担起抚育两个儿子的责任,望着丈
夫的遗像,泪如断了线的珍珠滚下脸颊,她含泪恭写了一副长联,表明自己的心志:幼诵孔盂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
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红,百身莫赎,从今誓守誓言,
管教双雏。
母亲的一片苦心坚志宏愿,在茅盾昆仲兄弟心里,印下了深深的烙印。茅盾父亲逝世后,茅盾依然在立志小学读书。
有一次,因为学校教算学的老师病了,学校提前放学,这时一位大同学要拉茅盾去玩,茅盾却急于回家。于是那个大同
学追过来,结果自己不小心绊了交,擦破点表皮。那个大同学知道茅盾母亲管教严厉,便拉着茅盾到隔壁茅盾家里,反
咬一口,说是茅盾绊了他一交。茅盾母亲见状,安慰那个同学,并给他几十个制钱,说是医治他那个早已血止的手腕。
这时,茅盾那位最爱挑剔的二姑母说了几句讥讽茅盾母亲的话,母亲脸色铁青,拉着茅盾上楼,关上门,拿起戒尺,便
要打茅盾。茅盾满腹委屈,见母亲受屈要打自己,便夺门而逃,奔下楼去。背后传来母亲那忿恨声:“你不听管教,我
不要你这儿子了。”这事惊动了茅盾祖母,祖母让叔庄(茅盾三叔)去找,三叔回来说没有找到。一时全家人急得团团
转。茅盾在街上走了一会儿,觉得还是回校请沈听蕉替自己辩诬。沈听蕉听了茅盾诉说,就陪茅盾回家。进门后,沈先
生站在天井里,朝楼上喊,请茅盾母亲出来说话。茅盾母亲开了房门,走到窗口,却不下楼。沈听蕉就站在天井里对茅
盾母亲说:“大嫂,这事我当场看见,是那孩子不好,他要追德鸿,自己绊了交,反诬告德鸿。怕你不信,我来作证。”
茅盾母亲坚强的性格和知书达礼、办事果断的作风,在乌镇青年中是出名的,深得大家的敬重。沈听蕉把情况说了以后,
又想起刚才德鸿出走之事,又说:“大嫂知书达礼,岂不闻孝子事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乎?德鸿做得对。”茅盾母
亲在楼窗口听了,默然片刻,说了句“谢谢沈先生。”回房去了。沈听蕉后面这句话,茅盾母亲是听懂的,沈先生引用
孔子的话,来赞扬茅盾夺门而逃的举动。古人有“父慈,子孝,非谓子当孝而父可以不慈也。夫义,妇顺,非谓妇当顺
而夫可以不义也。晏子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孔子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但这个出典,茅盾祖母听不懂,
见沈听蕉说了几句后,茅盾母亲便进房去了,以为媳妇的气还未消,于是送走沈先生后,便亲自拉着茅盾上楼去。推门
进去,见茅盾母亲背窗而坐,祖母忙让茅盾跪在媳妇面前,茅盾知道今天的事伤了母亲的心,跪着哭道:“妈妈,打吧。”
茅盾母亲转过身来,扶起茅盾,泪如雨下,只说了句“你的父亲若在,不用我??”哽咽着说不下去,拉过儿子,搂在
怀里,泪水滴在儿子的脸上。
这一件事,在童年茅盾的心灵里,留下了创伤,他第一次自己直接感受到社会的险恶,也直接体会母亲哺养两个儿
子的艰辛。
1907年,茅盾从立志小学毕业,升到乌青镇高等小学继续读书,后来更名为植材小学,地点在北宫。校舍是由道教
场所改建的。这个学校当时除讲授古文外,还开设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课,英语采用《纳氏文法》为教材,所聘
教师,大都是从上海。日本进修回来的高材生。教国文的是王彦臣和张济川,及本镇两个老秀才。植材小学是 1907 年
3 月 27 日开学,茅盾便进了植材小学读书。或许由于家境日愈衰落的缘故,茅盾对悲壮歌曲印象特别深,对忧国忧民
的英雄特别崇拜。同时,茅盾的作文也大有长进,步入少年时代的茅盾,心底里萌生出救国拯民的进步思想,也萌生出
成名成家以报答父母的愿望。
有一次,植材小学上音乐课,老师教唱一首叫《黄河》的歌,少年茅盾一听,觉得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这首歌里,骋
驰在祖国旷远大漠之中,昂扬悲壮,很有民族风骨,与茅盾思想一唱即合,这首歌词是这样的:“黄河、黄河,出自昆
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河白草无人烟。思
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饶吹,观我凯旋。”
这首歌的歌词是杨度所写,沈心工谱曲,是当时的一首校园歌曲。沈心工,名庆鸿,号叔逵,字心工,上海市人,
生于 1869 年。1903年曾东渡扶桑,考察教育,回国后一边在南洋公学执教,一边创作了大量校园歌曲,为当时学校传
诵一时。这首歌,反映出来的气势,十分契合茅盾当时的心态,但少年茅盾对歌词内容却不甚了了。于是放学回家,他
去问母亲,请母亲作详细解释。
几乎和在立志小学时一样,茅盾的作文仍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赏识。他在作文《武侯治蜀王猛治秦论》中,老师
称赞他“思想深沉”,认为他写此文“确是史论正格”。在作文《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中,老师在批语中称赞少年茅
盾“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在《祖逖闻鸡起舞论》中,老师给
予评语是:“慨祖生不遇其主,壮志莫酬,确有见地。行文之势,尤蓬蓬勃勃,真如釜上之气。”
在作文《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中,老师的评语是:“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无孔不
入。国文至此,亦可告无罪矣!”这些史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