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3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变成流民。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变成路边的一具殍尸。是刘备给了他们活路,给了他们饭吃,让他们得以在青州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这样的人,为什么要反对他,为什么他就不能当皇帝?刘备也姓刘,正经的宗室,像袁术那样才叫篡汉,刘备当皇帝,这天下还姓刘,这大汉朝还是大汉朝啊。有何不可?

    某些人的小动作,犹如黑暗中的萤火虫一般耀眼。大将军府的荀彧等人,对此洞若观火。一直按兵不动的原因,是想看看,还有哪些人会跳出来,一起同流合污,站在自家主公的对立面。

    卫将军府,董承在书房,将一封密信收好,然后穿戴整齐,命下人准备车马,连夜入宫,往见天子。兹事重大,他得明白天子的心意,然后才好做决定。

    董承的姑母是董太后,自己的女儿又入宫为天子嫔妃。董家算是老牌外戚了。正因为如此,董承深深的明白,自家的生死荣辱,已经牢牢与天子系在了一起。所以,做任何事,他都以天子的利益、朝廷的利益为先。历史上,就是他因韩暹扰乱朝政而第一个密召曹操救驾。也是他,在朝廷被曹操一手掌控之后,第一个出头,搞出了衣带诏事件。

    董承到了齐王宫,唤开宫门,入内求见天子。天子见董承来,讶道:“卿趁夜而来,可有要事?”

    董承恭恭敬敬的对天子一拜,双手自袖中取出密信,道:“臣便为此事而来。”

    天子身边近侍走到董承身边,取了信,默默递给天子。

    天子打开细细一览,脸上便不禁变了颜色。

    这信中,某人劝说董承,趁刘备出征之际,一道起事,驱赶青州势力,政归天子。看完之后,天子心中一股无名怒火,便猛的腾了起来。

    天子自幼便聪慧过人,因此才得到了汉灵帝的喜爱,董卓也因此而立他为帝。自九岁那年登基以来,经历风雨无数。正如有人评说般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薄万里之衢,萍流蓬转,险阻备经,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观其天性慈爱,弱而神惠,若辅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

    正是经历了太多,所以天子便知道这世间的险恶,便知道这皇帝之位的艰难。历史上他与曹操不断明争暗斗的争权,搞出无数流血事件。那是因为,在皇室成员不断凋零之后,能扛起大汉的旗帜与传承的便只有他了。所以他不得不争、不得不斗。而当事不可为、再无逆转可能的时候,他也顺从“民意”,禅让大位于曹丕。这样一位懂得审时度势,知道进退的天子,一看到董承呈上来的信,便知道写这封信的主人,到底在打着什么主意。

    什么政还天子,真驱赶了刘备,掌控了青州,自己只怕处境便会如长安时一般罢?这样的借口,不过是某人要实现自己的野心罢了。刘玄德在前方率领将士为了大汉的天下,浴血奋战。后方的人却一心想着要拉后腿。这简直就是不可理喻!制造谣言、一心作乱的人其心可诛!

    至于说什么刘备想取自己而代之。说句真心话,此时的天子还真不把这皇帝宝座当回事。他自登基以来,基本上便是一直在做傀儡。而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汉帝国,他也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性格偏柔的天子,当年在董卓死后才一心想着要东归洛阳,然后自去帝号,将这天下的重任交给他的兄长刘辨。可惜他回来的晚了,等他到达洛阳边上时,刘辨已然驾崩,袁绍又立了侄儿为帝。刘协自然不可能把帝位让给还没断奶、话都不会说的侄儿。那不是把天下的权柄全部拱手让给了袁绍吗?

    到了青州之后,天子在青州,感受到了在大汉其他的地方感受不到的活力。此地的人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代表朝廷的刘备充满了感激。只有在这里,天子才感受到了大汉帝国的威严仍在。这一切,皆受刘备所赐。而最关键的一点,刘备他姓刘,是宗正谱牒中名列其上的宗亲,身体内流淌着和自己一样传自太祖高皇帝的血脉。

    汉家史上又不是第一次换皇帝了。袁绍当年想立刘虞,天下诸侯不也同意了吗?若是刘备真能够除旧布新,再造大汉,这皇帝便是让给他做又如何,总好过让袁术之流给篡了去吧?

    况且,刘备一心要扫平袁绍,夺取北方。正此紧要关头,又怎会生出这般心思来?心思电转间,天子看向董承,道:“董将军意欲何为?”

第四百二十七章 流言骤起(二)() 
    董承心里也正在打鼓,不知道这么大的事情,是不是天子亲自策划的。如果是,那自己该如何布置。正乱想间,忽然听得天子问话:“董将军意欲何为?”

    董承听了,心中便是一惊。天子对自己向来信重,所以自己才能得以外戚身份执掌兵马值卫宫禁。多少年了,天子何曾唤过自己董将军?再听这口气,似乎很不好。

    董承便抬头看去,只见方才还和颜悦色的天子,此时脸上已经阴云密布了。皇帝毕竟是皇帝,天下之共主,海内之至尊。再怎么柔弱,十年天子做下来,这身上的气势一释放,也是董承所不能抗拒的。

    董承腰身一蹋,伏在地上,对道:“臣收到此信,心中惶恐,便来见陛下,惊扰圣驾,臣死罪。”

    天子听了,便知董承没有参与其中,于是心中一宽,口气放松,道:“朝廷有如此局面,颇为不易,董卿能识大体,何罪之有。快快起来。”

    既然董承没有参与其中,天子也便不担心刘备震怒之下怀疑到自己身上了。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有如此局面来之不易,天子实在是不想破坏他与刘备两人之间的互信。大业未成便君臣相忌,这大汉还有救?

    天子沉吟一会,便遣了侍者出去,密召太傅杨彪、执金吾伏完、卫尉卢植等人来见。想了想,又使人往请荀彧。

    不一会儿,诸人齐至,到了之后,天子以信示诸人。道:“大将军于国有大功,朕岂能容此等言辞以污之。朕欲命有司彻查此事,诸卿以为如何?”

    众大臣纷纷站了出来,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言辞激烈的指责了一番造谣者。然后便不再多言,却是把眼光,投向了班列最后的一人。

    荀彧见众人看向自己,便站了出来,奏道:“陛下,此事既然涉及大将军,不如便将此事交予臣来处置。”

    天子听了,笑道:“合该如此。准卿所奏。”他说要让人查,不过是为了向刘备表明自己的态度,证明自己没有参与进来针对他的意思。荀彧知趣,把这事给揽了过去。他自然乐意。

    诸臣见荀彧出面,他们心中也长吁一口气。荀彧主动揽事,证明此事大将军府一直在关注跟进。若是荀彧不闻不问保持沉默,那搞不好就是刘备要借机大搞株连了。

    在这里的几人中,太傅杨彪刚与刘备妥协;伏完与董承是外戚,没有天子的指使他们不会擅自行动;卢植就更不用说了。既然这里的几个人都是可信的。荀彧就直说了:“府中已有安排,还请诸位对此事暂时保密。”

    这种涉及到帝位的流言,从来都是很忌讳的事情。诸人唯恐牵连到自己身上,连忙答应下来。天子见此事已经说开,便命诸人各自退去。

    诸臣退后,天子入内闱,伏后迎住,忧道:“陛下,听闻外间流言四起,传大将军欲夺位,不知是真是假?”

    天子眉头一蹙,责问左右道:“是谁胡嚼舌头,惑乱宫中?”左右跪伏一地,莫敢对之。天子此时虽然掌控不了天下,但要杖毙几个奴婢,那还不是随意?

    伏后性格柔顺,天性慈惠,见天子动怒,忙劝道:“陛下勿怪,是本宫无意间听见宫墙外传来的声音。”齐王宫虽大,却怎么也比不上洛阳与长安的帝居之所。齐王府一墙之隔,便是市井,虽有改建,但要说完全隔绝人声,却也不可能。

    天子听了皇后的解释,方才展眉,对伏后笑道:“皇后且放宽心。大将军对大汉一片赤血丹心,此时仍领兵在外为朝廷征战。外间所传,不过是一群跳梁小丑所制造的无稽之谈罢了。”

    患难夫妻,感情总是要比普通人家来得深厚一些。伏后听了,稍散忧愁,陪着天子细声说了一会话,这才一齐就寝。

    不止董承,张绣也接到了密信。不同于董承接信之后往见天子。张绣却是径往贾诩府中去了。张绣勇武过人,但在大事上,却很依赖贾诩。在荆州的几年相处间,两人彼此信任、默契配合,一直到了今日,仍是如此。

    张绣刚来青州的时候,也曾经犹豫过,面对着青州集团这个庞然大物,是不是要与朝廷站在一块来抱团取暖。结果还没来得及把思路理顺,就被调至前线。与冀州一场大战下来,彻底明白刘备实力的同时,也熄了心底那蠢蠢欲动的小火苗。

    贾诩在给他的信中说得很明白,是要挤上一条腐朽的、必沉的旧船。还是舒舒服服的做一个新王朝的开国功勋?张绣不傻,自然知道该如何选择。之前有那种想法,只不过是他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惧怕被吞并的那种不安全感的体现罢了。几番接触下来,刘备有能力有手段,也能容人,张绣也便就逐渐的放下心来。现在只是还没有正式表态,定下名份罢了。

    这次接到密信,其不往见荀彧,而是先来贾诩这里。一是他的习惯使然。二是他对事态的展,颇为不明,面对眼前的迷雾,他只好前来请教贾诩了。

    贾府,贾诩与张绣二人分主宾坐定,然后张绣便开门见山,把信给拿了出来,道:“贾公,此事该如何是好?”

    贾诩也不接信,脸上似笑非笑,道:“文锦,老夫早已看过信了。昨晚天子密召太傅、文若等入内奏对,便是为了此事。天子已将此事尽托予文若矣。”

    张绣心中一跳,他来贾诩府中,就是不知道这事到底是不是如信中所言,是奉了天子密诏而行之。谁曾想一来,便听到了这样的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