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备站了起来,负手而立,朗声道:“数代以来,每逢战乱,必有天子下诏,与民休养生息。是以有太宗孝文皇帝首行三十税一之善政,而后历代先帝在灾乱之年,屡次减免天下赋税以利民。此事素有循例。今青州大乱方止,百业凋蔽,百废待兴。是以我来此后,授田、免口赋钱等,皆为养民。民心稳而青州稳,民不慌则我等皆不慌,民富则税赋足!如今青州地广人稀。免十四岁以下口赋钱,按丁口授田,两者结合,等同于鼓励生育。待两三年后,我青州必然人丁兴旺,民多富裕。到时,还怕无钱奉养天子?

    国朝之律法,数百年来,非一成不变。然则我等遵法纪,循纲常。可有上对不起君王、下对不起黎庶之举?大丈夫在世,万事问心无愧便可!

    此事必然在行,季珪,你总掌民曹,你便来记下,每年该收口钱多少,待道路通畅,此笔钱仍然供输都城,奉养帝后。而青州该免则免,这钱,我青州牧府出了!

    诸君,可还有异议?”

    一番话,说得诸人心潮起伏。刘备的豪情万丈,刘备的雄迈壮阔,刘备的胸怀气度,让他们再次为之心折。

    诸人齐刷刷起身,躬身到地,齐声道:“我等无异议,谨遵主公之令!”

    在青州授田进行得轰轰烈烈的时候,青州牧府的一道政令,让青州百姓再度骚动起来:自今年起,凡青州在籍丁口,民年十四岁下者,免征口赋钱。以后照此惯例。

    十四岁以下者,每人每年口赋钱也不过是二十个五铢钱而已,虽然先帝在世时,经常摊派加征,还破开荒的从一岁婴儿开始征收。但这点钱,比起沉重的田赋、算赋,还是很少的。不过百姓们依然激动了、沸腾了。

    为何?

    因为自古以来,向皇帝缴皇粮国税,乃是百姓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义务。天子除了大灾之年,向来只有加赋税的,哪有减免的?

    这次刘青州竟然颁布此令,按照这布告中的意思,不止免征这一年,以后都这样?这么说来,只要刘君侯镇守青州一日,青州十四岁以下孩童便永不收口赋钱?这钱不多,但积少成多,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却是非常积极的。能省一个钱就是一个钱,谁也不会嫌自己家里钱多不是。

    有史书曾记载汉末口赋的混乱:“汉末产子一岁则出口钱,民多不举产。”这拿刘备与朝廷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朝廷就是赈灾,范围也往往没这么大,持续时间也没有这么久远。有些胆大包天的家伙,闲极无聊时与酒肉朋友相谈,便口无遮拦的道,若是刘青州做了天子便好了。

    这无心之语一出,竟然也有许多人纷纷附和。这却不是刘备和他的属官们能预料得到的了。

    授田令与免赋令在青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拥护。而刘备却是在书房中静静思考。纵观历史的走向,彻底废除人头税,才是历史最终的选择。但在这个小农经济为主体,而商品经济非常不发达、农业也非常落后的年代,人头税可以说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自己若真打算这样做,以后的大汉帝国是否能够撑得住?自己又怎样来寻找新的税源来弥补财政的空白?

    现在拿口赋来做试验,也是因为如今吏治败坏,政治混乱。根本资料分析,青州的口赋基本上政府也收不全,就算是收了,天子也是一个五铢钱也得不到,反而是最底层那些里正,乡魁们贪墨的多。既然如此,素性就减免了。反正这点钱自己还负担得起,拿这点钱,既为以后税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又博得了民心,也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只是却不知道,天下诸侯知道了,如何反应?会不会对自己咬牙切齿?想到这里,刘备轻轻微笑了起来。

    不出刘备所料。刘备自己派遣细作探听诸侯消息的时候,青州地面上,各处诸侯的密探也是到处都是。于是刘备的两大政令第一时间被传回各州。

    授田还好,诸侯还勉强能接受,有一二个有眼光的,还打算照葫芦画瓢。反正逃亡的大户不要太多,荒地到处都是,荒着也是荒着,分给待到免赋令一出,诸侯就傻眼了。

    中原乱成一锅粥。像刘表、袁术、陶谦、刘虞、韩馥、曹操这些家伙,或为自保,或为争斗。一个个都在磨拳擦掌,厉兵秣马。养一支军队,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当初世祖光武皇帝都养不起太多兵马,于是下诏免除天下郡国兵。以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更何况诸侯们。

    打造兵器、甲胄;买骡马牲口,准备粮草军饷到处都要用钱。没钱怎么办?加征呗。找谁征?只能是百姓。因为他们自己本身就多数是地主官僚集团出身,或者是得到了本地官绅地主的大力支持。所以不太可能会去损害自己所代表的一方利益。于是便只能牺牲百姓了。

    天下诸侯都这么干,所以大家也有点肆无忌惮了。怎么的,现在荆州这样,你逃到扬州去,还这样,兖州这样,徐州这样,冀州可能更多,你打算往哪去?

    于是百姓们也只能咬牙苦捱,反正天下乌鸦一般黑,故土难离,还是就死在这算了。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听说刘君侯在青州行善政,重新根据人丁授田不说,还恢复光武皇帝旧制,田租三十税一呢。”

    “你这消息太老了,知否,刘青州又行免赋令,民年十四岁以下者,免口赋钱。”

    “真的假的?”

    “这还有假,你随便多问几个人便知道了,大家都在传呢!”

    便有人当街捶胸顿足了,有人见状,不禁讶然,问足下为何如此?对曰刘君侯为何偏偏牧青州,不来我州?若为我州之主,我州之民何其幸甚哉!

    这个时候,东、西两位天子,早就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各地诸侯,为了种种目的,田租也好,人头税也罢,都是定得非常高的。田租不说三十税一了,那是想都别想,十五税一那还算是好的。许多地方都已经是非常严苛的十税一了。

    再加上各种摊派、各种税目。各地百姓再与青州一对比。忽然就发现,青州简直就是天堂了。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大家都是大汉子民,为什么青州之民过得如此好,我等却要遭受无尽的盘剥?胆大的已经弃了田地,换了细软,冒着天大的风险拖家带口的往青州迁移了。反正到了青州重新入籍便可以授田,怕什么?至于路上的匪患,反正也是活不下去了,还不如赌一赌!

    胆小的,暗自忍耐的同时,却也对刘备的期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他们心中,已经把刘备当作了未来的支柱,反复于心中想着,再忍一忍,再忍一忍,或许过几年刘青州便会调任本州,到时我们就得解脱了。

    刘备并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正如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悄然改变着一切。他正在阅览诸侯发给他的信件。

第一百九十九章 袁本初遣使说冀州() 
感谢书友衣冠何在的打赏。

    袁绍在洛阳,早就坐不住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短短一二年间,天下已经不是他所认识的天下了。就算是他与诸侯一起,重立了天子。天下大半诸侯也认可洛阳天子。可认可是认可,除了幽州刘虞外,便没有一处诸侯进贡赋税,以奉养朝廷和帝室了。

    这怎么办?洛阳百官的俸禄、天子与皇宫的开销

    袁绍为此头大得不行,虽然有朱儁等老臣的相助,可那点钱粮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远远不够。袁绍也是个有眼光的,拿着大汉地图看来看去,便盯上了冀州这块肥肉。

    无他,相比其他诸州,冀州之主韩馥乃袁氏门生,且才干平平,性格怯弱。冀州又是天下诸州中难得的精华之地,却是最好下手的目标。

    当然,直接去强抢自己袁家门生的地盘,就是袁绍脸皮再厚也有点下不去手。于是袁绍便派了数位门客去游说韩馥,并许下重诺,只要韩馥让出冀州,袁绍必保其入洛阳,位居台阁。

    在袁绍看来,韩馥乃自己“袁家人”,自己又许以高位。这次游说必定成功。虽然此时朝权皆归尚书台,三公早就不复当年之权柄,但毕竟也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是。

    韩馥也不是傻子。自己在冀州做土皇帝不好,非得入京当个有名无实的三公?在冀州把袁绍的使者好吃好喝的招待着。但一谈论到冀州的未来,韩馥与帐下文武便岔开话题,言辞闪烁,态度模糊。

    袁绍使者在冀州逗留旬日,见毫无希望,便返还洛阳,向袁绍汇报,说如此如此。袁绍听罢,面无表情的挥退门客,待房中只剩自己一人时,怒气才勃然而发。汝南袁氏,自汉兴以来,历代二千石不绝,到了近百年,袁家更是四世三公,满门缨簪。天下官员,多数出自袁氏门下。放眼海内,论名望之高,论声势之盛,哪怕是弘农杨氏,也不敢与之相提并论。袁氏可以说是除了帝室之外的大汉第一家族。

    可是,自己这个第一世家的掌门人(这是袁绍自己封的,没有考虑袁术的想法),向袁氏故吏提点小要求,竟然被无视了?你要么就拒绝得直接点,现在这样来和我绕弯子,是什么意思?觉得我袁本初好欺负?

    袁绍火冒三丈。觉得自己的脸面被冒犯了。于是急召心腹谋士逢纪、许攸与荀谌前来商议。

    逢纪字元图,许攸字子远,这两人都是南阳人。当年董卓之乱时曾与袁绍结伴一起逃离洛阳。荀谌,字友若,荀彧从兄。荀家人虽然得刘备庇护至幽州。但荀家子弟却出仕四方,并不如荀彧一般全投在刘备帐下。刘备也知道这是世家分散投资的策略,后世不也有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的理论么。再说了,荀家除了遍寻不见人影的荀攸外,已有荀彧在手的刘备,已经很难再看得上眼。于是对荀家子弟的举动,便也一笑了之。

    这边厢袁绍在密谋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