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1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某愿降!某愿降!”

    夏侯惇杀得性起,又恨此人不早早献城,白白浪费自家健儿的性命,如何肯放。他一声狞笑道:“晚啦!”手中攻势却又是凌厉几分。

    又斗数合,夏侯惇覤见破绽,暴喝一声,舌绽春雷,连斩三刀,第一刀,斩落原武守将手中兵刃,第二刀,劈断原武守将一臂,第三刀,刀光一闪,只见一颗斗大的人头飞出好远,原武城守将脖子中的热血顺着脖腔冲出三尺高,而后往前一扑,再无声息。

    曹家军哦的一声欢呼,夏侯惇执了原武守将之头在手,满面血污,大喝道:“尔等主将已死,还不速降!”

    众原武军见夏侯惇一手持头,一手执刀,杀气腾腾,凶威凛凛,不由心中惊惧,一身胆气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纷纷扔下手中兵刃,拜道:“将军,我等愿降!”

    夏侯既取了城池,便大开城门,迎了曹仁进来,又遣飞马驰往曹操处报捷。

    不说两军分取两城,却说王匡自泰山募兵返还河内。便见董卓所遣一干大臣滞留怀县。王匡一见,哟,好多熟人,还有姻亲。此时各为其主,王匡也懒得搭理,径自去寻袁绍。

    见了袁绍,便道:“本初,韩元长等到我处,所为何事?”

    袁绍见王匡来了,便道:“公节有所不知,韩元长等为董卓所迫,携诏书欲来我处说降。”

    王匡道:“诏书何在?”

    袁绍便把诏书给王匡看,王匡一看,便乐了,董卓在诏书中写道,自己之前一直担任边地守臣,极少入朝,于朝政之事,颇有不懂之处。之前种种,是自己有些独断专行了,是以才导致许多人不满。但是,自己这边呢,代表着天下正统,还是有许多名士许多公卿支持自己的。自己虽然有些做法不妥,但内心却是一心为公,一心只为大汉好,别无他志。希望诸位可以理解。

    如今因为治国理念不同,导致天下动荡,战祸四起。自己每每因此而心不自安。于是打算好好和大家坐下来谈一谈。自己打算去相国尊号,只为太尉,而袁本初,负海内人望,可为司徒或司空。两人可携手共秉朝政,为一个繁荣的,稳定的大汉帝国,作出自己的贡献当然,要是本初你同意我的条件,可以大家暂停战事,坐在一起谈一谈,然后我满足你的条件,你也要负责劝停关东诸侯,让他们罢兵,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王匡又问诸臣到怀县之时日,袁绍说来了半个多月了。

    王匡就道:“本初意有所动乎?”

    袁绍马上一本正经道:“岂有此事?我与董仲颖有灭门之恨,岂有从他之理!”

    其实王匡没猜错,袁绍是有些心动了。他当时反董,是有着自己的小算盘的,就是他不满董卓行废立之事。而且自己出逃之后,太后与弘农王皆在董卓之手,生死难卜。于是袁绍便想,你董卓一个粗鄙莽夫,也能行废立之事,我袁绍世代缨簪,四世三公,难道我便不可以行废立之事?好,你立一帝,我不满意,我便联合天下诸侯,重立一帝。看看这天下,是听你姓董的,还是听我袁氏的?

    当时袁绍都与众人有沟通,打算迎立幽州牧刘虞刘伯安。刘虞乃光武帝长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刘强当年可是皇长子,当了太子好多年。只是后来母亲郭皇后被废,刘强心不自安,乃自请去太子位而就蕃。光武帝心中不忍,又因为刘强没有过错而废太子之位,是以对他非常优待,于是赐其虎贲旄头,宫殿设钟虡之县,拟于乘舆。一共让其受二十九县之封。刘虞的身份,在一众宗室中还是非常尊贵的。所以袁绍当初就把主意打到刘虞的身上了。

    结果自己还没行动呢,刘备带着何太后与弘农王突然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了。袁绍大计遭挫,表面不说,心中却把刘备恨得要死。这也是后来袁绍一直与刘备不对付的原因之一。

    王匡闻袁绍所言,不疑有他,便道:“既如此,某一路劳顿,先行安顿,明日再与本初议事。”

    于是与袁绍作别,自去府中不提。

    感谢书友烟花易冷夜太美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一百五十七章 游说袁绍() 
袁绍在府中独坐,脸色阴晴不定。何太后与弘农王被救离洛阳,另立新帝计划遭挫一系列意料之外的事件发生,让袁绍着实是心中恼火。说实话,讨董走到这一步,除了一个所谓的讨董盟主能让他刷点名望外,他已经没有什么利益可以获得了。可是,汝南袁氏还缺这点声望?

    作为一个政治世家,袁绍比许多人更清楚,政治,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一切都可以根据时态的发展,形势的要求,来随时调整。表面伟、光、正的包装下,核心其实是赤、祼祼的利益交换。

    至于忠君?比起许多人把君王当作自己效忠的精神图腾,袁绍更清楚天子是怎么一回事。想来董卓的野蛮,已经让更多的人清醒了过来,天子威严也不过如此罢了。

    那么,既然讨董事实上已经费力不讨好,捞不到什么好处不说,还随时有着巨大的风险。那是不是该调整下自己的部署了?袁绍毫不怀疑讨董联军能打败董卓。但他亦坚信,董卓在灭亡之前,必然会疯狂的朝他这个所谓的盟主发动进攻,好拉着他一起陪葬。偏偏自己还离董卓如此之近,而韩浩之败,亦证明了凉州兵卒依然锐不可挡这个事实。

    在韩融等人到来的这十几天,袁绍一直在摇摆不定。董卓很有诚意,三公之位也很有**力。否则哪怕他是袁氏之后,要想登上三公之位,也得摸爬滚打好一段时间。而董卓却给出了一条捷径。

    然而叔父袁隗之死,依旧让他有着道德上轻微的愧疚感,而他若突然反水,他的盟友们,只怕也要花费巨大力气来安抚。当然,只要下定决心,他还是相信自己可以让盟友们保持沉默的。无非是看自己和董卓能够付出什么罢了。

    至于太后与弘农王,这段时间以来,袁绍已经清楚,太后对于再次入主皇宫已经迫不及待了,她无比怀念那华丽的园林,以及宏大威严的宫殿。自己若是与董卓和解,并能够在安全上给予她极大的保障,能够促使她迅速摆驾返宫,或许她是极为乐意的。

    让袁绍头痛的,却是刘备和鲍信这个愣头青。鲍信是坚定的反董份子,要想说服他,实在是艰难。而对于刘备,袁绍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来形容。刘备似乎不是个能收买的人,就算是能收买,这份代价,也是他袁绍出不起的。最最关键的一点,是刘备手中有着一枝屡战屡胜的军队。而讨董盟军,许多人都只是虚张声势,真正动真格的,能够对董卓造成致命威胁的,似乎也只有刘备罢了。可就算是董卓,只怕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凉州铁骑去与刘备耗

    袁绍很清楚,能够获得董卓许出来的好处,唯一的条件就是让天下诸侯退兵。如今真正出兵的,估计也就三路人马,自己与王匡一路,弟弟袁术一路,然后就是刘备一路。自己和弟弟袁术好说,可是刘备不退的话,如何向董卓交待?

    刘备不退,董卓诏书中所说的一切,也只不过是画饼罢了袁绍摇了摇头,看来,还是得在讨董这条道上继续走下去啊。既然如此,索性就击败董卓了再说罢,到时未必便不能和董卓一样,控制两宫权倾天下。

    翌日,王匡来见袁绍,直问道:“本初,那些人如何处置?”

    袁绍知道王匡说得是谁,便道:“此等人为董贼之爪牙,助纣为虐,岂有放过之理,若不是为了等公节回来,某早就尽数诛之。公节既问我,我意杀之可也!”

    王匡一愣,他还以为袁绍容忍那些人逗留至今,好吃好喝的款待着,是信念动摇了,打算向董卓为首的朝廷妥协,想不到袁绍意志如此坚决,竟然是想杀之以明志。也是,袁氏数十口尽丧于董卓之手,袁本初与董贼既有家仇又有国恨,岂是那反复之人。想到自己昨天还怀疑袁绍,王匡不禁老脸微热,心中很是愧疚起来。

    不过,董卓派来的一帮人,一个个都是名声着著之辈,里面还有自己的亲戚,真的都杀了?这也太残酷了吧?王匡不禁心生迟疑。

    袁绍见状,便反问道:“公节可有异议?”

    王匡见状,乃道:“韩元长、胡毋季友等皆位列朝堂,名显儒林,不教而诛之,岂不可惜?且未败董贼,先杀士人,有失天下之望。本初,依我之见,不如逐之可也。”

    韩融字元长,颖川人,与荀爽、陈纪等人同列,少有名声,通晓儒学,曾经五府并辟而不至,此时在朝为大鸿胪;胡毋班,字季友,泰山人,王匡的老乡、妹夫,著名党人,名列八厨,此时在朝为执金吾;阴循字元基,南阳人,亦是声名鹊起的名士,此时在朝为少府。至于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等,皆名高爵重。要真把这些人全杀了,天下定然震动。

    王匡这里一心为袁绍着想,袁绍心中却出离愤怒,怎么着,你妹夫在这,你就不忍心下手了?我袁家上下几十口死得,我叔父太傅死得,你家中一个执金吾便死不得?袁绍脸色瞬间便阴沉了下来。

    王匡不知道袁绍想歪了,且越想越火,过于偏执了。还在旁边苦口婆心的苦劝。殊料袁绍一开口,便是冷冰冰的语气:“韩元长乃长者,名重海内,可免。其他人相助董贼,罪在不赦,正好诛之以诏天下,震慑霄小!”

    王匡被袁绍吓了一跳,复劝道:“本初,诸公可是为董贼所迫,来此非他等之意,若杀之,岂不令天下人失望?”

    袁绍忽然微笑,笑容如春风扑面,如暖阳微熏,可是王匡总觉得有些不安。便见袁绍道:“公节欲活胡毋季友乎?”

    字字诛心,王匡心头一震,他万万想不到,亲密的盟友袁绍竟然会怀疑他。王匡只觉得怒火中烧,他一生轻财好义,以侠义闻名,出仕以为,为诛宦官、为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