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日、伪、顽军作战大小3400多次,共歼日、伪、顽军6.1万余人,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与物资。二师和淮南人民在抗战中涌现了大批的英雄人物,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共伤亡2万余人,其中先后牺牲和病故的县团以上干部就有高敬亭、文明地、徐庚、桂蓬洲、田丰、曾昭铭、刘树藩、王少香、何结荣、顾士多、徐世奎、刘景胜、高昆、漆承宏、凌云、纪正、方和平、郑行郯、林英坚、程式、汪立斌、余海青、陈世新、王枫、吴师孟、浦风、汪心泰、王凤岐、陈宗胜、李秉初、童汉章、陈之道、许言希、郑维发、朱茂绪、徐康明、刘述叙、许午阳、何于庆、王福生、桂本奎、梁明伦、王胜凯、彭济五、周传学等同志,他们用血汗和生命谱写了光辉的史章。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将永远激励后人奋勇前进。
淮南二年 邓子恢
淮南抗日根据地是鄂豫皖红军改编的新四军开辟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先后长征后,鄂豫皖红军成立红二十八军,由高敬亭任军政委,领导整个鄂豫皖边区党政军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二十八军和豫南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辖七、八、九3个团,高敬亭担任四支队司令员。
新四军成立后,党中央的意图是要新四军到敌后去建立根据地,江南新四军向上海(京沪铁路两侧)挺进,江北新四军向津浦路东挺进。但高敬亭消极执行中央命令,坚持将部队留在皖中舒城、无为地区,中央派董老、郑位三去说服都说不通,1938年底,军部又派军参谋长张云逸率2个连过江到江北,沿途见了高敬亭部下林维先(支队参谋长)、詹化雨(九团长)等干部,传达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他们都赞成中央路线,唯高个人反对,东进未成。1939年4月底,中央决定派叶挺、我、赖传珠和罗炳辉带一人到达江北高部视察。并于5月5日在庐江东汤池成立了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副指挥徐海东(时在延安)参谋长赖传珠,我为政治部主任。解决高敬亭问题之后,重新改组了江北部队。以周骏鸣为团长的八团,加上新组建的十团、十五团成立五支队,罗炳辉任五支队司令员,周骏鸣任副司令员,郭述申任政委。
不久,我带了十余名干部到达津浦路东。当时路东有一个党的工委,领导来安、六合、盯眙、嘉山等县。我们到路东后,立即开办训练班,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发展地方武装。但是原长江局的右倾机会主义在江北影响很深,当时项英对我们在江北百般指责,要我们帮助国民党在当地搞保甲制度,搞合法工作,从而影响了皖东局面的打开。
1939年11月下旬,刘少奇同志率中原局来到淮南津浦路西,在定远县藕塘召开了几次会议。少奇同志在会上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指示,及时指出了长江局的右倾错误是一种“苦力政策”,不是中央的方针。他反复强调了中央的政策是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发展抗日根据地,独立自主地发展新四军,新四军要向东发展,一直发展到东海之滨。他还及时提醒我们说,我们要发展,国民党肯定要同我们磨擦,必须提高警惕,以反磨擦对付磨擦。由于贯彻了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清除了长江局的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皖东军民的抗日积极性,短短3个月时间,根据地就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各地群众纷纷组织起来,自己筹款,建立抗日游击武装,没收汉奸财产,收缴地主武装。到1940年二三月间,江北新四军武装力量完成了发展3000人的计划。这时,整个皖东地区党的组织也有了迅速的发展。
1940年3月,在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桂系顽军从津浦路西向我初创不久的根据地发动进攻。当时,少奇同志和张云逸、赖传珠、罗炳辉、戴季英等同志率领四、五支队主力在路西对付桂顽;江苏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10个团兵力乘机向我路东进犯。少奇同志派我和周骏鸣、郭述申等同志率五支队一个营的兵力,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坚持路东半塔地区,牵制韩顽。我们在半塔整整坚守了7天7夜,最后在路西反顽获胜后,少奇同志及时指示把主力抽出来支援路东。陈毅同志在江南也派两个团来增援,才把韩德勤打败。4月9日,我们赶到马坝,韩德勤部已逃过淮河,我们在马坝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主张,没收汉奸财产分给农民。后回到半塔集中全力发动群众,成立自己的抗日民主政权。先后成立了嘉山、来安、盱眙、天长等路东8县抗日民主政府,独立自主地委派了自己的县长。当时,原来在大别山地区的领导同志郑位三、张劲夫等早已到了江北。我们把从大别山撤退下来的大批干部分派到各县,领导群众进行减租减息斗争,成立区、乡农会和农民抗日自卫队。4月份成立了淮南路东各县人民抗日联防委员会(8月份改选我和方毅为正、副主任)。接着召开各界代表大会,通过了减租减息条例,规定:三七分租;取消旧租;退回押租金;取消无偿劳动;取消债务;分半给息等等。同时还规定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但抗日公粮照完,这些规定受到了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从此,津浦路东、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运河以西的苏皖边区,完全在我们掌握之下,成为敌人的心腹之患,也成为后来我军战略反攻的基地之一。
路西自反顽斗争胜利后,形势缓和下来。徐海东这时病情很重,离开四支队到路东半塔养病。四支队司令员戴季英、政委郑位三(中原局委员)。路西定远县是淮南最早成立县政府的,但形势不稳定,所以其余各县政权建设迟于路东。我到路西传达了路东工作情况和经验,路西也开展了各县政权建设和减租减息、发动群众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淮南路西各县人民抗日联防委员会。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党中央决定在盐城成立新的新四军军部。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我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淮南新四军统一改编为二师,师长张云逸兼、副师长罗炳辉,政委郑位三,参谋长周骏鸣。不久中原局改为华中局,华中局来电派我到淮北工作,任四师政委兼淮北党政军委员会书记,后改为淮北区党委书记。从此,我就离开了战斗2年的淮南,赴淮北投入新的战斗。
注释:
(1)本文系1960年访问邓子恢记录整理。
(2)邓子恢曾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淮南抗日联防办事处主任等。
回忆抗大五分校的建立和第一期学习情况 徐承连
1940年9月,淮南路东反“扫荡”结束后,在天长汊涧镇召开了总结大会,刘少奇、张云逸、邓子恢等领导同志在大会上都讲了话。这次会上还决定将新四军江北干校(校址在汊涧镇)解散。干校的二、三大队原址改为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一大队前往苏北,成立抗大第五分校。
我是1940年7月参加大马场战斗后调到江北干校一大队二中队学习的。汊涧会议后没几天,一大队在刘少奇、张云逸等同志率领下,经过四五天的行军到达盐城,先住在城内的海陆中学,后搬到北门外千佛寺。
11月初,抗大五分校在盐城正式成立,(这个分校是新四军抗大总校)。校址设在海陆中学。校长由陈毅同志兼任,政委由刘少奇同志兼任,副校长是张云逸、教育长是谢祥钧,后由冯定同志担任。分校编为5个大队和一个机炮连,我们一大队仍编为第一大队;第二、三大队是从苏北干校和其它干校改编过来的;第四、五大队是从地方招收的学生队,五大队是女生队,对外叫鲁艺学校,全校干工、学员共3000多人。
分校成立大会和第一期开学典礼,是在海陆中学大操场上举行的,刘少奇、陈毅、张云逸、邓子恢等领导都出席了大会。刘少奇同志在讲话中说:抗日军政大学是为部队培养骨干的,你们都是各部队选送的优秀干部和老战士,毕业后就是一名大学生了,就是部队的基层领导和骨干了,你们学习很重要,任务也是很艰巨的,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军事技术水平,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而英勇奋斗!刘少奇同志的讲话,使我们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5个大队的学习重点各有不同,一、二大队为军事队,三大队为政治队,四、五大队是为部队培养文化、宣传、文艺骨干的队,我们军事队以军训为主,突出技术和战术训练。技术方面,主要是射击、刺杀、投弹、土工作业等;战术方面,主要是单兵动作和班排连攻、防训练,以及游击战术等。还学习一些其它军事常识,制式教练也是一项重要军事内容。军事队每周二、四用两个小时学习政治,主要是学习社会发展史,党的基本知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任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等,刘少奇还作了3次《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对我们教育很深,至今还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还把《论共产党员修养》印成小册子发给党小组,星期六党日活动时组织党员学习讨论。
此外,文化学习抓得也较紧。由于学员中大多数不识字,学校就组织这些同志认字,写字,教员们头天晚上写5个字,叫大家认,再布置作业,次日下午收回作业本批改,晚上发给学员,再布置5个字。那时,纸、笔、墨都很困难,只好每人做一支木笔,先在地上写,写熟后,再用铅笔抄到本子上,行军时也不放过学习机会,每个人背包上绑小板凳,上面挂个硬纸牌,也写上5个字,让后面的同志边走边认,大家学习的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