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北京西苑饭店的一间会客室里,华罗庚见到了这位腼腆、可爱的青年,
他亲切地对陈景润说:“你写的《塔内问题》的论文我看过了,写得很好,
很有想法!”第二天,在华罗庚的亲自引荐下,陈景润走上学术讨论会的讲
坛,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位数学家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会议结束后
不久,华罗庚又派陆启铿千里迢迢跑到厦门,经过一番奔走,将陈景润调到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这是华罗庚平生亲自点名调来的唯一人员。在这之
前,不少人向他推荐过数学人才,他都没有接纳,却一眼看准了陈景润。日
后的事实证明,华罗庚的确很有眼力,陈景润不愧为数学奇才,他经过 12
年苦心孤诣的钻研,终于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的辉煌成果。1973年2月,陈景润的论文在《中国科学》发表,著名的“陈
氏定理”从此诞生!这篇论文立即轰动了国际数学界,引来一片赞叹之声,
美国数学会通报期刊载文指出:“在数学研究所,华罗庚的一批学生,在解
… Page 13…
析数论方面作出了出色的成绩。近年来,那里所得到的杰出成果是陈景润的
定理。这个定理,是当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最好的成果。”一位美
国数学家写信祝贺陈景润:“你移动了群山!”
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之后,时刻不忘华罗庚对他的器重与
关怀,他曾经这样说:“华罗庚是国际上有名的数学家,我是走他的‘后门’,
才从偏僻的地方调到数学研究所的,如果没有他的提携,我绝对不可能有今
天!”
在古代,中国的数学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
国,不重视科学研究而渐渐落伍,华罗庚的出现,无疑使中国现代数学大放
光彩。名师出高徒,在华罗庚的努力下,在国际数学界出现了以他为中心的
中国学派,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在华罗庚的精心培养下,一大批年轻有为
的数学工作者迅速崛起,例如:越民义、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王元、许
孔时、陈景润、吴方、魏道政、严士健、潘承洞等,这些人日后都成为教授,
有些则一跃为国际知名的数学专家,陈景润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他没
有辜负华罗庚的希望,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五、涌泉相报
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仅提携后进,而且对于帮助教导
过他的前辈也是恭敬有加、念念不忘。他不止一次地向别人称赞过他的中学
老师王维克,他说:“王维克先生是我数学成绩的第一个赏识者。我这位中
学老师,不仅数学好,而且在物理、天文学方面造诣也很深,并且是一位有
成就的翻译家。”1946年夏,华罗庚在应邀赴美讲学之前,回到了久别的故
乡,拜祭父母之后,立即登门探望王维克。华罗庚向老师讲述了别后的经历。
王维克面带微笑听着,在自己早年的学生中出现了一位如此令人注目的数学
专家,王维克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对自己的学生说:“罗庚,别后我
无可告慰你的,喏,只有它。……”说着,他将自己翻译的意大利文艺复兴
时期伟大诗人但丁的作品《神曲》递给华罗庚,“为了翻译这本书,我停止
了交游,闭门不出,系统地研究了但丁的生平与著作,阅读了大量的有关资
料,甚至设法钻研了《圣经》,学习梵文……”“是啊,老师的刻苦精神实
在叫人佩服,记得翻译《沙恭达罗》时,您也费了不少心血!”这时,王维
克的夫人陈淑在一旁插话道:“他每翻译一部作品,都尽可能地参考各种版
本,每译出一章初稿,都要叫我朗读,他自己坐在一旁静听,发现有不顺畅、
不确切的地方,随时记下来作精心的修改,直到旁人和他自己都满意为止。”
师生坐在院子里开怀畅谈,从家事谈到国事,从学问谈到人生,夜深人
静,天空繁星闪烁,王维克满怀感慨地说:“世上的知识,就好比这星汉灿
烂的宇宙,深奥而又浩瀚!人生有限,精力有限,光阴易逝,不能不抓紧啊!
罗庚,你在那样困苦艰难的逆境中,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和命运搏斗,勇
敢地向智慧之神挑战,奋斗了数十年终成名家,使我的脸上也觉得增添了光
彩啊!”
华罗庚返回故乡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金坛县的街头巷尾,人们都为自
己的家乡出现了一位大数学家而感到荣耀。一向平静的小镇忽然热闹非凡,
全县的知识界人士,从四面八方涌到金坛的社会服务公堂,举行欢迎华罗庚
荣归故里的盛大集会。华罗庚站在门口恭候大家,当他看到人群中走来金坛
… Page 14…
县立初中的创办者韩大受校长时,急忙迎上去搀扶入座。对王维克、李月波
等老师,也都一一迎送入座。在进入会场时,他还坚持走在老师们的后面,
在就坐时,又再三恳请老师们坐上首,自己坐下首,在场的人们看了,无不
点头称赞:“想不到,华罗庚成了大名鼎鼎的人,在长辈面前还这样谦逊。”
1950年春,刚刚回国不久的华罗庚,在北京收到王维克的来信。从信中
得知王维克现在家闲居,因无经济收入,衣食已成问题。此次给华罗庚写信,
希望华罗庚向有关部门交涉变卖藏书,以解生活之需,同时希望华罗庚向有
关方面推荐,使自己一展所长,在有生之年报效国家。华罗庚接到信后,很
快回信,他在信中写道:
维克吾师:
示悉已多日,因向多方接洽,致迟复,幸勿见责。
恭光 (即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盼,师有一自传来,如此办事可较
易。我们准备向科学院方面推荐……
关于卖书问题,还无回音。
此复 即请
文安!
师母前致候
生
罗庚百拜
五○·十·十八
经过华罗庚多方奔走,北京商务印书馆很快便聘请王维克担任审议员。
王维克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工作后,华罗庚唯恐老师人生地疏,不免寂寞孤独,
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多次到住所探望,还专门开汽车将老师接到自己家中
设宴招待。华夫人亲自下厨作一桌家乡菜。师生二人开怀畅饮,王维克颇有
感触地说:“从中国的数学发展中来看,国人本是富于数学头脑的,别的方
面的天才也很多,可惜这些天赋很高的人,在家庭、学校、社会,起初不被
人认识,譬如松苗不被认为松苗,而认作蓬蒿一样;后来或因职业太苦而无
暇发展、或因生活太舒适而自甘堕落;也有因为贪多务得,而分散了心力的,
以致于使得天才消失尽了;唯有你——顽强地、茁壮地成长起来了,成为凤
毛麟角般的佼佼者!叫我怎能不逢人就夸奖你呢?”听到最后两句话,华罗
庚笑着摇摇头。
1952年4月,王维克因患直肠癌在金坛去世。华罗庚闻讯泪如雨下,他
立即写信向师母陈涉致哀,并拜托妻弟代表自己前往老师灵前吊唁。在此之
后,他还始终如一地照顾王维克的家属,他这种知恩必报的优秀品质,令人
钦敬不已。
对于另一位恩师熊庆来教授,华罗庚也是如此。
新中国成立前夕,熊庆来赴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会议。在开会期间,
不幸因患脑溢血而半身瘫痪。后经过治疗基本恢复健康,但拖着病体,独自
客居巴黎,又要为生计而工作,那一种寂寞愁苦是可想而知的。不久,从大
洋彼岸传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熊庆来心中充满矛盾,身为一个饱尝了漂泊
海外辛酸的老科学家,他多么希望立即飞到祖国怀抱,为新中国的建设增砖
添瓦,但从广播中得知共产党正在领导人民开展思想改造,对于像自己这样
一个与旧中国有过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不知共产党是何种态度,归国之后能
否发挥自己的专长。因此,尽管接到华罗庚接二连三催促他尽快回国的来信,
… Page 15…
但他仍然疑虑重重,迟迟未能动身。就在他犹豫不决之际,忽然收到远在国
内的妻子的来信,告诉他华罗庚以数学研究所的名义,请国务院专家局将他
的妻儿老小从昆明接到北京,这个消息使这位历尽沧桑的老教授热泪纵横,
所有顾虑烟消云散,他立即打点行装踏上归途。
1957年6月8日,熊庆来乘坐飞机抵达北京。吴有训、严济慈、华罗庚
在北京西郊机场已等候多时。他们看到熊庆来走下飞机,立即迎上前去握手
寒喧,阔别多年的师生重新相聚。
熊庆来回国时,脑溢血后遗症尚未痊愈,华罗庚立即请来医生为他治疗。
尽管公务繁忙,但是每隔几天,华罗庚总要登门拜望老师,而且搀扶老师上
下楼梯,这种无微不致的照顾,深深感动着熊庆来及周围的人们。当熊庆来
身体状况好转之后,华罗庚立即邀请熊庆来在自己领导的研究所担任研究
员,对此,熊庆来感慨万端,他给海外的故交写信说:“我以残废之身在巴
黎过着清苦的生活,工作只是为个人生活,久留异国,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