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46-药鉴-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容: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 肿,肉如泥,按之不起者,皆属于湿。 
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诸痉强直者,筋劲而不柔和也。阴痉曰柔,阳痉曰刚。故湿过极,则反兼风制之,然兼 
化者虚象,而实非风也。 
积饮者、留饮积蓄,而不散也。 
痞者、否而不通泰也。土得燥则消散,得湿则不能消,而为病也。 
膈者、阻滞也。肠胃隔绝,而传化失其常也。 
中满者、土为中州,湿为积饮,痞膈而满也。 
霍乱吐下者,湿为留饮痞膈,而传化失常也。 
体重者、土湿为病,则体重也。 
肿、肉如泥,按之不起者,土过湿则为泥,是以不起也。 

新刻药鉴卷之一六气主病
火类
内容:诸热瞀螈,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 肿酸疼,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 
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螈,暴病暴死,皆属于 
火。少阳相火之热,乃心胞络三焦之气也。 
瞀、昏也。心火热甚,则神浊昧而瞀昏也。 
螈、动也。惕跳动螈,火之体也。惊属心、而脉亦心所主也。 
暴喑、卒 也。肺主声,其或火旺水衰,热乘肺金,则喑而无声也。经曰、内夺而厥, 
则为喑俳,此肾虚也。俳、废也。 
冒昧者、蒙昧而昏暗也。气热神浊,火之体也。 
躁扰者、躁动烦热,扰乱而不宁也。热甚于外,则肢体躁扰。热甚于内,则神志躁动。 
反复颠狂,懊 烦心,而不得眠也。 
狂者、乱而不定也。越者、乖失礼法,而反常也。肾水主志,心火旺、则肾水衰,是以 
失志而狂越也。经曰,多喜为颠,多怒为狂。故喜为心志,心热甚,则多喜而为颠。怒为肝 
志,火实制金,不能平木,故肝实则多怒而为狂也。 
骂詈者、言之恶也。水性善,火性恶,若阳盛阴虚,则是水弱火强,而为骂詈也。 
惊骇者、惊愕也。君火主之。 
肿者、热胜肉而阳气郁滞故也。此与湿门 肿有别。 
酸疼者、由火盛制金,不能平肝木,木旺而为火所化。气逆冲上,火气炎上故也。 
禁栗如丧神守者,禁、冷也。栗、战栗也。 
嚏者、鼻中因痒而气喷作声也。鼻为肺窍,痒为火化故也。 
呕、疮疡者,皆火使然也。此当与热门同看。 
喉痹者、不仁也。火闭塞也。火主肿胀,热客上焦,而咽喉溢也。 
耳鸣者、耳为肾窍,交会于手太阳少阳、足厥阴少阳之经。若水虚火实,热气上乘其经 
络,冲于耳中,鼓其听户,随其气之微甚,而为鸣也。 
耳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玄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也。呕涌溢、食不 
下者,火气炎上,胃膈热甚,传化失常故也。 
目昧不明者,热气郁之甚也。 
暴注者、卒泻也。 
螈者、惕跳动也。火主动、况脉乃心火之所养也。 
暴病暴死者,火性急速故也。 

新刻药鉴卷之一六气主病
燥类
内容:诸涩枯涸,干痉皴揭,皆属于燥。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涩者、涩也。如物湿 
则滑泽,今遍身内外涩滞,皆属燥金之化,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为壅滞,不得滑泽通利, 
而为麻也。然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者,亦由于此。 
枯涸干痉者,枯、不荣身也。涸、无水液也。干、不滋润也。痉、不柔和也。 
皴揭者、皮肤启裂也。干为天而为燥金,坤为地而为湿土,天地相反,燥湿异用,湿土 
旺于长夏,则万物滑泽荣茂,燥金旺于秋冬,则万物肃敛,燥涩皴揭之理,皆燥气之化也。 
燥金主收敛,不可不知。 

新刻药鉴卷之一六气主病
寒类
内容: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症瘕 疝,坚痞腹满急痛,下痢清白,食已不饥,吐利 
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足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上下所出,澄澈清冷者,水谷不化,而吐利清冷,为病寒也。 
症者、腹中坚硬,按之应手也。然水体柔顺,今反坚硬如地者,亢则害承乃制也。如病 
湿过极则反燥,而筋脉劲急者,反兼金化制之也。病燥过极则烦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热病 
过极而反出五液,或为战栗恶寒者,反兼水化制之也。 
瘕者、腹中虽硬,而忽聚忽散,无有常准。经曰,小肠移热于大肠,两热相搏,则血溢 
而为伏瘕也。然则经言瘕病,亦有热者也。或阳气郁结,拂热壅滞,而为坚硬不消者,又非 
寒病症瘕也,当以脉症辩之。 
疝者、小腹控卵肿急绞痛也。寒主拘缩故也,寒极而土化制之,故肿痛也。经曰,疝 
脉急。注云,脉急者、寒之象也。然寒脉当短小而迟,今言急者,何也?岂不曰紧脉主痛, 
急为痛甚。然疝之湿热者,何以别之,若脉紧急兼洪数,则又为热痛之类也,不可不知。 
坚痞腹满急痛者,寒主拘缩,故急痛也。又有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者,又不可例言 
为寒 
下痢清白者,水寒则清净明白也。 
食已不饥者、胃热则消谷善饥,病寒则虽食已、而难腐化也。亦有邪热不杀谷,而腹热 
胀满,虽数日不食,亦不饥者,又不可以寒目之。 
吐利腥秽者、肠胃寒而传化失常也。故寒胜则火衰金旺,而吐利腥秽也。腥、金之臭也。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者,寒则四肢逆冷,而禁止坚固,舒卷失常,不便利也。 

新刻药鉴卷之一
病机赋
内容:明药脉病机之理,识望闻问切之情。药推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 
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脉究浮沉迟数滑涩之形,表里寒热虚实之应。药用君臣佐使,脉 
分老幼肥瘦。老人脉濡,小儿脉数。瘦者脉大,肥者脉细。病有内伤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 
机。治用宣通补泻滑涩湿燥重轻之剂。外感异于内伤,外感有余,内伤不足。寒证不同热证, 
直中之邪为寒,传经之邪为热。外感宜泻,内伤宜补。寒证可温,热证可清。外感风寒,宜 
分经而解散。内伤饮食,可调胃以消熔。胃阳主气,司纳受,阳常有余。脾阴主血,司运化, 
阴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能纳受水谷,方可化气液。脾为五脏之本,能运化气液,方能充 
荣卫。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诸邪息。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乃却 
病之良方。病多寒冷郁气,气郁发热。寒为风寒外感,昼夜发热。冷为生冷内伤,午后发热。 
或出七情动火,火动生痰。有因行藏动静,以伤暑邪。或者出入雨水,而中湿气。亦有食饮 
失调,而生湿热。或有房劳过度,以动相火。制伏相火,要滋养其真阴。祛除湿热,须燥补 
其脾胃。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阳暑可清热,阴暑可散寒。寻火寻痰,分多分少而治。 
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风寒则汗之,谓温散也。生冷则下之,谓渗利也。痰因火动,治 
火为先。火因气生,理气为本。治火,轻者可降,重者从其性而升消。理气,微则宜调,甚 
则究其源而发散。实火可泻,或泻表而或泻里,指外感也。虚火宜补,或补阴而或补阳,指 
内伤也。暴病之谓火,怪病之谓痰。寒热燥湿风,五痰有异。温清燥润散,五治不同。有因 
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金水木火土,五郁当分。泄拆达 
发夺,五治宜审。郁则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则耗气耗血以致虚。病有微甚,治有逆从。微则 
逆治,以寒药治热,以热药治寒。甚则从攻,以寒药治热,佐以热药。以热药治寒,佐以寒 
药。病有标本,治有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法分攻补,虚用补而实用攻。少壮新邪, 
专攻是则。老衰久病,兼补为规。久病兼补虚,而兼解郁,陈症或荡涤,而或消溶。积在肠 
胃,可下而愈。块居经络,宜消而痊。妇人气滞血瘀,宜开血而行气。男子阳多乎阴,可补 
阴以配阳。气病血病,二症宜分。阳虚阴虚,两般勿紊。气病阳虚,昼重夜轻,自子至巳为 
阳。血病阴虚,昼轻夜重,自午至亥为阴。阳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阳为气,为真火。 
阴虚生火,火生燥,燥生风,阴为血,为真水。阳盛阴虚则生火,火逼血而错经妄行。阴盛 
阳虚则生寒,寒滞气而周身浮肿。阳虚畏外寒,阳气虚不能卫外,故畏外寒。阴虚生内热, 
阴气虚不能配血,故生内热。补阳补气,用甘温之品。滋阴滋血,用苦寒之流。调气贵用辛 
凉,气属阳,无形者也。气郁则发热,宜用辛凉之药以散之。和血必须辛热,血属阴,有形 
者也,血积则作痛,宜用辛热之药以开之。气阳为血阴之引导,血阴乃气阳之依归。阳虚补 
阳,阴虚滋阴,气病调气,血病和血。阴阳两虚,惟补其阳,阳生而阴自长。气血俱病,只 
调其气,气行而血自随。小儿纯阳而无阴,老者多气而少血。肥人气虚有痰,宜豁痰而补气。 
瘦者血虚有火,可泻火以滋阴。膏粱无厌发痈疽,燥热所使。淡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 
北地耸高,宜清热而润燥。南方卑下,可散湿以温寒。奇偶复大小缓急,七方须知。国中末 
三治要察,初则发攻,中则调和,末则收补。寒因热用,热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者,通其积滞,而下焦自然开密也。塞因塞用者,塞其下流,而上焦自然开豁也。 
风能胜湿,湿能润燥,辛能散结,甘能缓中,淡能利窍,苦能泄逆,酸以收耗,咸以软坚。 
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宜逆也。病有浅深,治有难易。初感风寒,乍伤饮食,一药可愈。 
旧存 癖,久患虚劳,万方难疗。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略举众疾之端,俾为后学 
之式。 

新刻药鉴卷之一
脉病机要
内容:医有王佐,法有反正。难辩必辩,难明必明,其明以理,其辩以因。治从其先,机握其 
神。迟硬两见,附子兼行姜桂。实数双形,大黄必佐连芩。调胃承气,治痢下之迟滑。鹿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