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鸡内金为鸡之脾胃,原能消化砂石。蓬砂可为金、银、铜焊药,其性原能柔五金、治骨鲠,故亦善消硬物。
朴硝,《神农本草经》谓其能化七十二种石。硝石,《神农本草经》不载,而《名医别录》载之,亦谓其能化
七十二种石。想此二物性味相近,古原不分,即包括于朴硝条中,至陶隐居始别之,而其化石之能则同也。然
诸药皆消破之品,恐于元气有伤,故加黄 以补助气分,气分壮旺,益能运化药力。犹恐黄 性热,与淋证不
宜,故又加知母、
芍药以解热滋阴,而芍药之性,又善引诸药之力至膀胱也。
x按∶x此证有救急之法。当石杜塞不通时,则仰卧溺之可通。若仍不通,或侧卧、或立、或以手按地,俾石
离其杜塞之处即可通。
一、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
6.寒淋汤
属性:治寒淋。
生山药(一两) 小茴香(二钱,炒捣) 当归(三钱) 生杭芍(二钱) 椒目(二钱,炒捣)
上所论五淋,病因不同而证皆兼热。此外,实有寒热凝滞,寒多热少之淋。其证喜饮热汤,喜坐暖处,时
常欲便,便后益抽引作疼,治以此汤服自愈。
一、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
7.秘真丹
属性:治诸淋证已愈,因淋久气化不固,遗精白浊者。
五倍子(一两,去净虫粪) 粉甘草(八钱)
上二味共轧细,每服一钱,竹叶煎汤送下,日再服。
曾治一人,从前患毒淋,服各种西药两月余,淋已不疼,白浊亦大见轻,然两日不服药,白浊仍然反复。
愚俾用膏淋汤,送服秘真丹,两次而愈。
一、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
8.毒淋汤
属性:治花柳毒淋,疼痛异常,或兼白浊,或兼溺血。
金银花(六钱) 海金沙(三钱) 石韦(二钱) 牛蒡子(二钱,炒捣) 甘草梢(二钱) 生杭芍(三钱)
三七(二钱,捣细) 鸭蛋子(三十粒,去皮)
上药八味,先将三七末、鸭蛋子仁用开水送服,再服余药所煎之汤。
此证若兼受风者,可加防风二三钱。若服药数剂后,其疼瘥减,而白浊不除,或更遗精者,可去三七、鸭
蛋子,加生龙骨、生牡蛎各五钱。
鸭蛋子味至苦,而又善化瘀解毒清热,其能消毒菌之力,全在于此。又以三七之解毒化腐生肌者佐之,以
加于寻常治淋药中,是以治此种毒淋,更胜于西药也。
一、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
9.清毒二仙丹
属性:治花柳毒淋,无论初起、日久,凡有热者,服之皆效。
丈菊子(一两,捣碎) 鸭蛋子(四十粒,去皮仁破者勿用服时宜囫囵吞下)
上药二味,将丈菊子煎汤一盅,送服鸭蛋子仁。
丈菊俗名向日葵,其花善催生,子善治淋。邻村一少年患此证,便时膏淋与血液相杂,疼痛颇剧,语以此
方,数次全愈。
一、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
10.鲜小蓟根汤
属性:治花柳毒淋,兼血淋者。
鲜小蓟根(一两,洗净锉细)
上一味,用水煎三四沸,取清汤一大茶盅饮之,一日宜如此饮三次。若畏其性凉者,一次用六七钱亦可。
曾治一少年患此证,所便者血溺相杂,其血成丝、成块,间有脂膜,疼痛甚剧,且甚腥臭。屡次医治无效,
授以此方,连服五日全愈。
x按∶x如毒淋之兼血淋者,而与鸭蛋子、三七、鲜小蓟根并用则效。
小蓟于三鲜饮下曾言之。然彼则用治吐血,此则用治毒淋中
之血淋,皆极效验,而其功用实犹不止此也。一十五六岁童子,项下起疙瘩数个,大如巨栗,皮色不变,发热
作疼。知系阳证,俾浓煎鲜小蓟根汤,连连饮之,数日全消。盖其善消血中之热毒,又能化瘀开结,故有如此
功效也。
一、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
11.澄化汤
属性:治小便频数,遗精白浊,或兼疼涩,其脉弦数无力,或咳嗽、或自汗、或阴虚作热。
生山药(一两) 生龙骨(六钱,捣细) 牡蛎(六钱,捣细) 牛蒡子(三钱,炒捣) 生杭芍(四钱)
粉甘草(钱半) 生车前子(三钱,布包)
一、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
12.清肾汤
属性:治小便频数疼涩,遗精白浊,脉洪滑有力,确系实热者。
知母(四钱) 黄柏(四钱) 生龙骨(四钱,捣细) 生牡蛎(三钱,炒捣) 海螵蛸(三钱,捣细)
茜草(二钱) 生杭芍(四钱) 生山药(四钱) 泽泻(一钱半)
或问∶龙骨、牡蛎收涩之品也。子治血淋,所拟理血汤中用之,前方治小便频数或兼淋涩用之,此方治
小便频数疼涩亦用之,独不虑其收涩之性有碍于疼涩乎?答曰∶龙骨、牡蛎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凡心气耗散、
肺气息贲、肝气浮越、肾气滑脱,用之皆有捷效。即证兼瘀、兼疼或兼外感,放胆用之,毫无妨碍。拙拟补络
补管汤、理郁升陷汤、从龙汤、清带汤,诸方中论之甚详,皆可参观。
一叟,年七十余,遗精白浊、小便频数,微觉疼涩。诊其六脉平和,两尺重按有力,知其年虽高,而肾
经确有实热也。投以此汤,五剂全愈。
一人,年三十许,遗精白浊,小便时疼如刀 ,又甚涩数。诊其脉滑而有力,知其系实热之证。为其年
少,疑兼花柳毒淋,遂投以此汤,加没药(不去油)三钱、鸭蛋子(去皮)四十粒(药汁送服),数剂而愈。
一、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
13.舒和汤
属性:治小便遗精白浊,因受风寒者,其脉弦而长,左脉尤甚。
桂枝尖(四钱) 生黄 (三钱) 续断(三钱) 桑寄生(三钱) 知母(三钱)
服此汤数剂后病未全愈者,去桂枝,加龙骨、牡蛎(皆不用 )各六钱。
东海渔者,年三十余,得骗白证甚剧。旬日之间,大见衰惫,惧甚,远来求方。其脉左右皆弦,而左部
弦而兼长。夫弦长者,肝木之盛也。木与风为同类,人之脏腑,无论何处受风,其风皆与肝木相应。《内经》
阴阳应象论所谓“风气通于肝”者是也。脉之现象如此,肝因风助,倍形其盛,而失其和也。况病患自言,因
房事后小盒饭风,从此外肾微肿,遂有此证,尤为风之明征乎。盖房事后,肾脏经络虚而不闭,风气乘虚袭入,
鼓动肾脏不能蛰藏(《内经》谓肾主蛰藏),而为肾行气之肝木,又与风相应,以助其鼓动,而大其疏泄
(《内经》肝主疏泄),故其病若是之剧也。为拟此汤,使脉之弦长者,变为舒和。服之一剂见轻,数剂后遂
全愈。以后凡遇此等症,其脉象与此同者,投以此汤无不辄效。
一、医方(二十三)治伤寒方
1.麻黄加知母汤
属性:治伤寒无汗。
麻黄(四钱) 桂枝尖(二钱) 甘草(一钱) 杏仁(二钱,去皮炒) 知母(三钱)
先煮麻黄五六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茶盅。温服复被,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汤原方,桂枝下有去皮二字,非去枝上之皮也。古人用桂枝,惟取梢尖嫩枝折视之,内外如一,皮
骨不分。若见有皮骨可分辨者,去之不用,故曰去皮。陈修园之侄鸣岐曾详论之。
《伤寒论》太阳篇中麻黄汤,原在桂枝汤后。而麻黄证多,桂枝证不过十中之一二,且病名伤寒,麻
黄汤为治伤寒初得之主方,故先录之。
伤寒之证,先自背受之,背者足太阳所辖之部位也。是以其证初得,周身虽皆恶寒,而背之恶寒尤甚,
周身虽皆觉疼,而背下连腿之疼痛尤甚。其脉阴阳俱紧者,诚以太阳为周身外卫之阳,陡为风寒所袭,逼其阳
气内陷,与脉相并,其脉当有力,而作起伏迭涌之势。而寒气之缩力(凡物之体热则涨,寒则缩),又将外卫
之气缩紧,逼压脉道,使不得起伏成波澜,而惟现弦直有力之象。甚或因不能起伏,而至左右弹动。
凡脉之紧者必有力。夫脉之跳动,心脏主之。而其跳动之有力,不但心主之也;诸脏腑有热皆可助脉之
跳动有力,营卫中有热亦可助脉之跳动有力。特是脉之有力者,恒若水之有浪,大有起伏之势。而紧脉虽有力,
转若无所起伏,诚以严寒束其外表,
其收缩之力能逼营卫之热内陷与脉相并,以助其有力;而其收缩之力又能遏抑脉之跳动,使无起伏。是紧脉之
真相,原于平行中见其有力也。至于紧脉或左右弹者,亦蓄极而旁溢之象也。仲师治以麻黄汤,所以解外表所
束之寒也。
方中用麻黄之性热中空者,直走太阳之经,外达皮毛,借汗解以祛外感之寒。桂枝之辛温微甘者,偕同甘
草以温肌肉、实腠理,助麻黄托寒外出。杏仁之苦降者,入胸中以降逆定喘。原方止此四味,而愚为加知母者,
诚以服此汤后,间有汗出不解者,非因汗出未透,实因余热未清也。佐以知母于发表之中,兼寓清热之意,自
无汗后不解之虞。此乃屡经试验,而确知其然,非敢于经方轻为加减也。
或问∶喘为肺脏之病,太阳经于肺无涉,而其证多兼微喘者何也?答曰∶胸中亦太阳部位,其中所积之大
气,原与周身卫气,息息相通。卫气既为寒气所束,则大气内郁,必膨胀而上逆冲肺,此喘之所由来也。又风
寒袭于皮毛,必兼入手太阴肺经,挟痰涎凝郁肺窍,此又喘之所由来也。麻黄能兼入手太阴经,散其在经之风
寒,更能直入肺中,以泻其郁满。所以能发太阳之汗者不仅麻黄,而仲景独取麻黄,为治足经之药,而手经亦
兼顾无遗,此仲景制方之妙也。
凡利小便之药,其中空者,多兼能发汗, 蓄、木通之类是也。发汗之药,其中空者,多兼能利小便,麻
黄、柴胡之类是也。太阳经病,往往兼及于膀胱,以其为太阳之腑也。麻黄汤治太阳在经之邪,而在腑者亦兼
能治之。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