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3-医碥-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弦,亦须看弦中胃气仍在,且形气未损,又处不得不攻之势,方可议攻。病去 
六七即已,所谓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也。 

卷之五·四诊切脉
脉证从舍
属性:凡脉证不相合,必有一真一假,须细辨之。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者,必虚 
火也。腹虽胀满,而脉见微弱者,必胃虚也。虚火虚胀,其堪攻乎?此宜从脉 
之真虚,不从证之假实也。其有本无烦热,而脉见洪数者,非火邪也。本无胀 
滞,而脉见弦强者,非内实也。无热无胀,其堪泻乎?此宜从证之真虚,不从脉之 
假实也。如寒邪内伤,或食停气滞,而心腹急痛,以致脉道沉伏,或促或结,此以 
邪闭经络而然。既有痛胀等实证可掳,则脉之虚乃假虚,当从证不从脉。又若伤寒, 
四肢厥逆,寒战,而脉见数滑,此由内热格阴。何以知之?以病由传经渐致,并非 
直中阴经,从无热证转寒之理,既有数滑之脉可据,则外证之虚为假虚,亦从脉不 
从证也。 

卷之五·四诊切脉
南北政辨
属性:《内经》谓∶少阴所在,其脉不应。(谓沉细不应指也。)历验不然,此伪说也,不必为 
其所惑。 

卷之五·四诊切脉
南北政辨
属性:岐伯曰∶前部(寸也)。外者,(外谓浮候。)足太阳也,(膀胱经脉。)内者,(沉候。)足厥阴也。(肝 
经脉。)中部(关也。)外者,足阳明也,(胃经脉。)内者,足太阴也。(脾经脉。)后部(尺也。)外 
者,足少阳也,(胆经脉。)内者,足少阴也。(肾经脉。)前部中央(不浮不沉为中候。)直者,(直对斜 
言,观下文自明)手少阴(心经脉。)太阳也。(小肠经脉。)中部中央直者,手厥阴也。(心包络经脉。)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阴(肺经脉。)阳明也。(大肠经脉。) 
按此与《素问·脉要精微论》不同,殊无理。盖《内经》乃后人所撰,非 
出一手,故互异。但此为下文奇经八脉章本,存之。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横如连横之横,浮中沉一体,无异也。说详下文。丸丸犹动脉,所谓如豆也。 
详动脉。横于寸口丸丸者,谓寸口脉团结滑动如丸,浮中沉皆然也。)任脉也。(《脉经》则云寸口紧细实长,下至 
关,为任脉。此与岐伯异,参察可也。)三部俱浮,(督脉属阳,故浮。)直上直下者,(直谓不斜,观 
下文自明。)督脉也。三部俱牢,(沉实也。冲为血海,阴盛故沉实。)直上直下者,冲脉也。前 
部(阳跷属阳,故候于寸)左右(两手也)弹者,(弦紧弹指。)阳跷也。后部(阴跷属阴,故候于尺)左右弹 
者,阴跷也。中部(带脉居中,故候于关)左右弹者,带脉也。从足少阴(犹言尺沉分,即上文所谓后 
部内为足少阴也)斜至足太阳者,(足太阳,上文属前部外,乃寸浮分也。从尺沉分上至寸浮分,与督脉三部俱浮, 
冲脉三部俱沉实,皆直上直下者不同,故曰斜也。)阳维也。(属阳,故始沉终浮。)从足少阳(上文言后部外者足少 
阳,乃尺浮分也)斜至足厥阴者,(上文言前部内者足厥阴,乃寸沉分也。)阴维也。(属阴,故始浮终沉。) 
r图p01…e19a2。bmpr 
甲 寸浮候 乙 关浮候 丙 尺浮候 丁 寸中候 戊 关中候 
巳 尺中候 庚 寸沉候 辛 关沉候 壬 尺沉候 
r图p01…e19a3。bmpr 
横于寸部丸丸者,任脉也。(横于寸部甲丁庚也。借算书勾股法譬之,甲乙丙直线为股,甲丁庚横 
线为勾,庚戊丙斜线为弦,任脉见寸口三部,如勾之横。)寸关尺俱浮者,督脉也。(甲乙丙也,如股 
之直。)寸关尺俱沉者,冲脉也。(庚辛壬也,亦如股之直。)从足少阴斜至足太阳者,阳维也。 
(即从尺沉斜至寸浮,乃壬戊甲也,如弦之斜。)从足少阳斜至足厥阴者,阴维也。(即从尺浮斜至寸沉, 
乃丙戊庚也,亦如弦之斜。) 
按李濒湖则以脉常行之道为中,而有时偏于外而近臂廉,有时偏于内而近臂中 
筋间。为图明之。 
所谓从足少阴斜至足太阳者,乃从尺内斜至寸外也。所谓从足少阳至足厥阴 
者,乃从尺外至寸内也。所谓左右弹者,即内外弹也。与愚说不同,未知孰是,请质高明。 
再按奇经之病,当以证诊,勿专恃脉,其病证详针灸奇经病篇。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属性: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水煎服,加姜枣。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属性:(即四君子汤加陈皮。)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属性:(即异功加半夏。)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属性:(即四君以黄 易炙甘草。)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属性:乌药(二两) 香附米(八两) 陈皮 紫苏叶 干姜(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盐 
汤调服。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属性:半夏(汤泡五次,一钱五分) 茯苓(去皮,一钱二分) 紫苏叶(六分) 浓朴(姜制,九分) 水一 
盏,生姜七片,红枣二枚,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属性:紫苏子(炒) 半夏(汤泡,各二钱半) 前胡(去芦) 甘草(炙) 浓朴(去皮,姜制) 陈皮(去白,各一 
钱) 川当归(去芦,一钱半) 沉香(七分) 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虚冷人加 
桂五分、黄 一钱。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属性:半夏(汤洗七次,焙,二两) 青皮(去白) 浓朴(姜制,去粗皮) 紫苏(去梗) 香附(去毛,炒) 甘 
草(炙,各一斤) 陈皮(去白,二斤)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莪术(煨) 丁香皮(不见火) 大腹皮(制) 
麦门冬(去心) 槟榔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各六两) 木通(去节,八两) 白芷 藿香叶 赤茯苓(去皮) 
白术 干木瓜 人参(去芦) 石菖蒲(各四两) 上 咀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热服。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属性:紫苏茎、叶(三两) 半夏(制) 枳壳(制,各一两半) 青皮(去白) 陈橘红 大腹皮 桑 
白皮(炒) 木通(去节) 赤茯苓 南木香 槟榔 蓬莪术(煨) 麦门冬(去心) 桔梗 辣桂 香 
附藿香(各一两) 甘草(炙,一两二钱半)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枣二 
枚,灯心十茎,煎七分,不拘时服。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属性:黄 (一钱) 当归 人参 炙甘草 陈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此方东垣所制, 
止有黄 一钱,其余各三分。薛立斋常用参、 各钱半,白术一钱,当归一钱,陈 
皮七分,升麻、柴胡各五分,(东垣取清轻上升,故分数少。立斋每用以济危急,故随证加多,然 
亦相所主以为轻重。)进退加减,神应无穷。如病甚者,参、 或三钱、五钱,随证加用。 
凡脾胃(此方本主脾肺,脾运则阳明之气上达而胃开,然不得肺药之力,则不能亲上也。)喜甘而恶苦,喜补 
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东垣此方, 
原为感证中有内伤一种,故立此方,以补伤寒书之所未及,非补虚方也。今感证家多不敢用,而以为调理补虚服食 
之药,则谬矣。调理补虚,乃通其义而转用者耳。)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属性:白豆蔻仁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两) 藿香叶 炙甘草(各八两) 缩砂仁(四两) 上为 
细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不拘时点服。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属性:人参 槟榔 沉香 天台乌药 上四味,各浓磨,水煎三五沸,放温,空心服, 
或下养正丹尤佳。本方去人参,加木香、枳实,名五磨饮子,白酒磨服。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属性:水银 黑锡(去滓,净秤,与水银结砂子) 硫黄(研) 朱砂(研细,各一两) 上用黑盏一只,火 
上溶黑铅成汁,次下水银,以柳条搅,次下朱砂搅,令不见星子,放下少时,方入 
硫黄末急搅成汁,和匀。如有焰,以醋洒之。候冷取出,研极细,煮糯米糊丸,绿 
豆大,每三十丸,盐汤、枣汤下。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属性:沉香(二钱八分) 缩砂仁(七钱半) 甘草(炙,五钱五分) 香附子(盐水炒,去毛,六两二钱五分) 上 
为极细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不拘时。淡姜汤下亦得。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属性:黑牵牛(二百四十两,炒香取末,一百二十两) 补骨脂(炒香) 华澄茄(各四十两) 木香(二十两) 槟 
榔(用酸粟米饭裹,湿纸包,火中煨令纸焦,去饭,四十两) 上为细末,清水滴为丸,如绿豆大, 
每服三十丸,菜汤、熟水任下。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属性:人参(去芦) 肉桂(去皮) 甘草(炙,各一两) 半夏(汤泡七次,焙干,五两) 上 咀,每服三钱, 
水一盏,姜三片,煎至八分,食远服。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属性:人参 桔梗(各一两) 秦艽 鳖甲(炙) 茯苓(各二两) 知母(三钱五分) 半夏(汤洗) 桑白皮(各 
一两五钱) 紫菀 柴胡(各二两五钱) 黄 (三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