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44-证治准绳·杂病-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或时搐搦,或渴或自汗,续命煮散主之。运气螈 有二∶其一曰火。经曰∶火郁之发,民病呕逆, 
螈。又曰∶少阳所至,为暴注, 。又曰∶少阳司天,客胜则为螈 是也。其二曰水。经曰∶阳 
明司天,燥气下临,木气上从,民病胁痛目赤,掉振鼓栗。又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民病足痿不 
收,行善 。又曰∶太阴之复,头顶痛重,而掉 尤甚是也。 
x【产后螈 】x经云∶肝主筋而藏血,盖肝气为阳为火,肝血为阴为水,前证因产后阴血去多,阳 
火炽盛,筋无所养而然耳。故痈疽脓水过多,金疮出血过甚,则阳随阴散,亦多致此。治法当用加味 
逍遥散,或八珍散加丹皮、钩藤以生阴血,则阳火自退,诸证自愈。如不应,当用四君、芎、归、丹 
皮、钩藤以补脾土。盖血生于至阴,至阴者,脾土也。故小儿吐泻之后,脾胃亏损,亦多患之,乃虚 
象也。无 
风可逐,无痰可消。若属阳气脱陷者,用补中益气加姜、桂,阳气虚败者,用十全大补加桂、附,亦 
有复生者。此等证候,若肢体恶寒,脉微细者,此为真状。若脉浮大,发热烦渴,此为假象,唯当固 
本为善。无力抽搐,戴眼反折,汗出如珠者,皆不治。古方,海藏愈风汤、交加散、增损柴胡汤、秦 
艽汤。 

第五册诸风门
颤振
属性: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 
木。肝主风,风为阳气,阳主动,此木气太过而克脾土,脾主四肢,四肢者,诸阳之末,木气鼓之故 
动,经谓风淫末疾者此也。亦有头动而手足不动者,盖头乃诸阳之首,木气上冲,故头独动而手足不 
动。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皆木气太过而兼火之化也。木之畏在金,金者土之子,土为木 
克,何暇生金。《素问》曰∶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由是木挟火势而寡 
于畏,反侮所不胜,直犯无惮。《难经》谓木横乘金者是也。此病壮年鲜有,中年已后乃有之,老年 
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前哲略不及 
之,唯张戴人治新寨马叟,作木火兼痰而治得效,遇此证者,当参酌厥旨而运其精思云。新寨马叟, 
年五十九,因秋欠税,官杖六十,得惊气成风搐已三年矣。病大发则手足颤掉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 
哺,口目张HT ,唇舌嚼烂,抖擞之状,如线引傀儡,每发市人皆聚观,夜卧发热,衣被尽蹇,遍身燥 
痒,中热而反外寒,久欲自尽,手不能绳,倾产求医,至破其家而病益坚。叟之子,邑中旧小吏也, 
以父母病讯戴人,戴人曰此病甚易治,若隆暑时,不过一涌再涌,夺则愈矣。今已秋寒可三之,如未 
更刺 穴必愈,先以通圣散汗之,继服涌剂,涌痰一二升,至晚又下五七行,其疾小愈,待五日再一 
涌,出痰三四升,如鸡黄成块状,如汤热,叟以手颤不能自探,妻与代探,咽嗌肿伤,昏愦如醉,约 
一二时许稍稍省,又下数行,立觉足轻颤减,热亦不作,足亦能步,手能巾栉,自持匙箸,未至三涌, 
病去如濯。病后但觉极寒,戴人曰当以食补之,久则自退。盖大疾之去,卫气未复,故宜以散风导气 
之药,切不可以热剂温之,恐反成他病也。孙一奎曰∶据戴人此治,非真知为痰火盛实,莫敢如此疗 
也。木之有余,由金之衰弱,病既久矣,恐亦有始同而终异者,况吐汗 
下之后,谓绝不必补养可乎!病之轻者,或可用补金平木清痰调气之法,在人自斟酌之。中风手足 
曳,星附散、独活散、金牙酒,无热者宜之。摧肝丸,镇火平肝,消痰定颤,有热者宜之。气虚而振, 
参术汤补之。心虚而振,补心丸养之。挟痰,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宜定振丸。 

第五册诸风门

属性:《内经》言挛皆属肝,肝主身之筋故也。又阳明之复,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又脾移寒于肝,痈 
肿筋挛。有热、有寒、有虚、有实。热挛者,经所谓肝气热则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又云∶因 
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之类是也。(丹溪云∶大筋软 
短者,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小筋弛长者,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筋膜干者用生 、 
当归之属濡之。大筋软短者,薏苡仁散主之。《衍义》云∶筋急拘挛有两等,《素问》大筋受热则缩 
而短,故挛急不伸,则可用薏苡仁。若《素问》言因寒筋急,不可用也。寒挛者,经所谓寒多则筋拳 
骨痛者是也。乌头汤、《千金》薏苡仁汤。虚挛者,经所谓虚邪搏于筋则为筋拳。又云∶脉弗荣则筋 
急。 
又仲景云∶血虚则筋急。此皆血脉弗荣于筋而筋成挛。故丹溪治挛用四物加减,《本事》治筋急极用 
养血地黄丸,盖本乎此。实挛者,丹溪治一村夫,背伛偻而足挛,已成废人,诊其脉两手皆沉弦而涩, 
遂以戴人煨肾散与之,上吐下泻,过月余久,吐泻交作,如此凡三帖,然后平复。东垣治董监军,腊 
月大雪初霁出外,忽觉有风气暴仆,诊得六脉俱弦甚,按之洪实有力,其证手挛急,大便秘涩,面赤 
热,此风寒始至加于身也。四肢者脾也,以风寒之邪伤之,则搐急而挛痹,乃风淫末疾而寒在外也。 
《内经》云∶寒则筋挛,正此谓也。本人素多饮酒,内有实热,乘于肠胃之间,故大便闭涩而面赤热。 
内则手足阳明受邪,外则足太阴脾经受风寒之邪。用桂枝、甘草以却其寒邪,而缓其急搐;用黄柏之 
苦寒滑以泻实而润燥,急救肾水;用升麻、葛根以升阳气,行手足阳明之经,不令遏绝;更以桂枝辛 
热,入手阳明之经为引;用润燥复以芍药、甘草,专补脾气,使不受风寒之邪而退木邪,专益肺金也; 
加人参以补元气为之辅佐;加当归身去里急而和血润燥,名之曰活血通经汤。更令暖房中近火摩搓其 
手乃愈。《本事方》春夏服养血地黄丸、秋服羚羊角汤、冬服乌头汤。下虚则挟腰膝疼痛,防风散。 
上虚则挟心神烦热,不得睡卧,麦门冬散、黄 
丸。外感风湿四肢拘挛,苍耳子捣末煎服。酒煮木瓜令烂,研作粥浆,用裹筋急处,冷即易。灸筋急 
不能行,内踝筋急,灸内踝四十壮,外踝筋急,灸外踝三十壮,立愈。 

第五册诸风门
眩晕
属性:眩谓眼黑眩也,运如运转之运,世谓之头旋是也。《内经》论眩,皆属肝木,属上虚。丹溪论眩, 
主于补虚治痰降火。仲景治眩,亦以痰饮为先也。赵以德曰∶丹溪先生主火而言者,道也。然道无所 
之而不在,道之谓何?阴阳水火是也。其顺净清谧者水之化,动扰挠乱者火之用也。脑者,地气之所 
生,故藏于阴,目之瞳子,亦肾水至阴所主,所以二者皆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 
掉扰散乱,是故脑转目眩者,皆由火也。《灵枢》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目而为之精,筋骨血 
气之精与脉并为目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 
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所谓邪者。风寒湿热内外之诸邪也。 
然诸邪昼谓以火之所成眩者何?《内经》谓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者,是专言风邪矣。《原病式》释之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 
动相搏,则头目为之眩晕而旋转,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于是乎掉眩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 
此非风邪之因火所成者欤。然风有内外,外入者、兼火化者、则如是。若内发者,尤是因火所生之风 
也。及诸篇中考之,有谓厥阴司天,客胜,耳鸣掉眩。厥阴之胜者亦然。此司天之气,从上受者,外 
入者也。又谓发生之纪,与岁木运太过,皆掉眩巅疾,善怒。肝脉太过,善忘,忽忽冒眩巅疾。又徇 
蒙招尤,过在足少阳、厥阴者,言目 动蒙暗也。巢氏亦谓胁下痛头眩者,肝实也。此或得于肝脏, 
应天气者所动,或因本脏虚实之气自动,皆名之为风,非火之烈焰,何能上于巅也。至于木郁之发, 
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者,尤是肝木中火发之甚也。此天气内应于脏,与肝虚实之气动 
者,是皆名内发之风者也。又谓太阳之胜,热反上行,头项顶脑中痛,目如脱。注文谓寒气凌逼,阳 
不胜之,太阳之气,标在于巅,入络于脑,故病如是。谓太阳司天,善悲,时眩仆。《灵枢》谓邪在 
心者病亦同。二者皆是邪逼于心下,致神志不安则悲,心火不行则 
妄动上炎。谓太阴之复,阴气上厥,饮发于中,头项胸痛而掉螈尤甚。注文谓湿气内逆,寒气不行, 
太阳上留,故为是病。谓太阴在泉,病冲头痛,目似脱。注文云亦是足太阳病也。谓太阴司天,头项 
痛,善眩。《灵枢》谓邪在肾,颈项时眩。此皆湿邪害肾,逼太阳之气留于上而然也。至于《金匮要 
略》谓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者,亦是格其心火不行而上冲也。谓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谓阳明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二者因脾胃虚而阳气不足,所以外见 
迟紧之脉,内受湿饮之郁,不足之微阳者,始与所郁之热,并而冲上于胸目也。用此比类言之,则眩 
运之病,非一邪而可终。若夫太乙天真元气,皆得胃脘之阳以行于周身,分三阴三阳之经脉。六气应 
天之阴阳,营运于表者,谓之六化。布五行于五脏,属之气,应地之阴阳营运于里者,谓之五阳。虽 
然表里固分为二,及乎一经合一脏相通气而行,则表里必似二而一,一而二者也。悉如其天之有德、 
有化、有用、有变于气交者,备在身形之中。经曰∶成败倚伏,皆生于动,动之清静则生化治,动之 
躁乱则苛疾起。自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