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44-证治准绳·杂病-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犯,亦其理也。丹溪治色目妇人,年近六十,六月内常觉恶寒战栗,喜炎火御绵, 
多汗如雨,其形肥肌浓,已服附子十余帖,浑身痒甚,两手脉沉涩,重取稍大,知 
其热甚而血虚也。以四物去川芎,倍地黄,加白术、黄 、炒黄柏、生甘草、人参, 
每服一两重。方与一帖,腹大泄,目无视,口无言,知其病势深,而药无反佐之过 
也。仍用前药,热炒与之。盖借火力为向导,一帖利止,四帖精神回,十帖全安。 
又治蒋氏年三十余,形瘦面黑,六月喜热恶寒,两手脉沉而涩,重取似数。以三黄 
丸下之,以姜汤每服三十粒,二十帖,微汗而安。妇人先病恶寒,手足冷,全不发 
热,脉八至,两胁微痛,治者便作少阳治之。阳在内伏于骨髓,阴在外致使发寒, 
治当不从内外,从乎中治也。宜以小柴胡调之,倍加姜枣。脾胃之虚,怠惰嗜卧, 
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 
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气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 
阳气不伸故也。升阳益胃汤主之。背恶寒是痰饮。仲景云∶心下有留饮,其人背恶 
寒,冷如冰。治法,茯苓丸之类是也。身前寒属胃。经云∶胃足阳明之脉气虚,则身 
以前皆寒栗。治法宜针,补三里穴是也。手足寒者,厥也。掌中寒者,腹中寒。鱼 
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理中之类治之。黄 补胃汤,治表虚恶贼风。上焦 
不通,则阳气抑遏,而皮肤分肉无以温之,故寒栗。东垣升阳益胃汤,用升发之 
剂开发上焦,以伸阳明出外温之也。丹溪吐出湿痰,亦开发上焦,使阳气随吐升发 
出外温之也,故寒栗皆愈。 
x【振寒】x谓寒而颤振也。经云∶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 
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此当泻阳者也。又云∶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 
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此当补阳者也。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病洒洒振寒, 
治以辛凉。又云∶阳明司天之政,清热之气,持于气交,民病振寒。四之气,寒雨 
降,病振栗。治视寒热轻重,多少其制。六脉中之下得弦细而涩,按之无力,腹中 
时痛,心胃相控睾隐隐而痛,或大便溏泄,鼻不闻香臭,清浊涕不止,目中泪出, 
喘喝痰嗽,唾出白沫,腰沉沉苦痛,项背胸胁时作痛,目中流火,口鼻恶寒,时时 
头痛目眩,苦振寒不止,或嗽或吐,或呕或哕,则发躁蒸蒸而热,如坐甑中,必得 
去衣居寒处,或饮寒水则便如故。其振寒复至,或气短促,胸中满闷而痛,如有膈 
咽不通,欲绝之状。甚则口开目瞪,声闻于外,而泪涕痰涎大作,其发躁方过,而 
振寒复至。或面白而不泽者,脱血也。悲愁不乐,情惨意悲,健忘,或善嚏,此风 
热大损寒水,燥金之复也。如六脉细弦而涩,按之空虚,此大寒证也,亦伤精气, 
以辛甘温热润之剂,大泻西北二方则愈。 
x【寒痹】x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 
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 
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 
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 
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名 
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治法当求之痹门。 
x【气分寒】x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 
x【血分寒】x巴戟丸、神珠丸。 
x【三焦寒】x上焦寒∶陈皮、浓朴、藿香、胡椒,理中丸、铁刷汤、桂附丸。 
中焦寒,白术、干姜、丁香,大建中汤、二气丹、附子理中丸。 
下焦寒,肉桂、附子、沉香,八味丸、还少丹、天真丹。海藏云∶下焦寒,四 
逆例。干姜味苦,能止而不行,附子味卒,能行而不守,泄小便不通。二药皆阳,气 
化能作小便。若姜、附、术三味,内加茯苓以分利之为佳。附生用而不炮,则无火 
力,热则行而不止,兼以水多煎少,则热直入下焦。 
x【五脏寒】x五脏寒方∶肝寒,双和汤。心寒,定志丸、菖蒲丸。脾寒,益黄散。肺寒,小 
青龙汤。肾寒,八味丸。通治大寒,四逆汤、大已寒丸、沉香桂附丸。 
王太仆云∶小寒之气,温以和之。大寒之气,热以取之。甚寒之气,则下夺之。 
夺之不已,则逆折之。折之不尽,则求其属以衰之。东垣云∶治寒以热,凉而行之 
有三,北方之人,为大寒所伤,其足胫胀,乃寒胜则浮,理之然也。若火灸汤浴,必 
脱毛见骨,须先以新汲水浴之,则时见完复矣。更有大寒冻其面或耳,若近火汤, 
必脱皮成疮,须先于凉房处浴之,少时以温手熨烙,必能完复。此凉而行之,除其 
大寒之理一也。大寒之气,必令母实,乃地道左迁入肺,逆行于天,以凉药投之,使 
天道右迁而顺天令,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况大寒在外,其大热伏于地下者, 
乃三焦包络天真之气所居之根蒂也。热伏于中,元气必伤,在人之身乃胃也,以凉 
药和之,则元气充盛而不伤三也。 

第一册寒热门
往来寒热
属性:凡病多能为寒热,但发作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内因〕经云∶荣之生 
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小柴胡与四物各半汤。)〔外因〕经云∶风气盛于皮肤之间, 
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 
衰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又云∶因于露风,乃 
生寒热。又云∶风盛为寒热。(解风汤、防风汤。)〔肺〕经云∶脉之至也,喘而虚,名曰肺 
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又曰∶肺脉微急为肺寒热。〔脾〕经云∶脾脉小甚为 
寒热。〔太阳〕经云∶三阳为病发寒热。〔阳维〕经云∶阳维为病苦寒热。〔火热 
攻肺〕经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喘呕寒热。又云∶少阳司天,火 
气下临,肺气上从,寒热 肿。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寒热,皮肤痛。又 
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复则病寒热,疮疡。治以寒剂。〔寒热相错〕,经云∶阳 
明司天之政,天气急,地气明,民病寒热发暴。三之气,燥热交合,民病寒热。又云∶ 
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民病寒热如疟。又云∶少阴司天之政,四之气, 
寒热互至,民病寒热。治视寒热多少其制。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 
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 
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 
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无汗而寒热者, 
属表可治。寒热汗出不休,骨寒热者,已入骨髓,故难治也。)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 
为壮数,(王注云∶如患人之年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尾穷谓之橛骨。)视背 陷者 
灸之,(膏肓等 陷者,为筋骨之间陷中也。王注∶以背胛骨际有陷处也。)举臂肩上陷者灸之, 
(肩 穴也。)两季胁之间灸之,(京门穴也。)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阳辅穴也。)足小指、 
次指间灸之,(侠溪穴也。) 下陷脉灸之,(承筋穴也。)外踝后灸之,(昆仑穴也。) 
缺盆骨上切之坚动如筋者灸之,(当随其所有而灸之。)膺中陷骨间 
灸之,(天突穴也,未详是否。)掌束骨下灸之,(阳池穴也,未详是否。)脐下关元三寸灸之, 
毛际动脉灸之,(气冲穴也。)膝下三寸分间灸之,(三里穴也。)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冲阳穴也。)巅上 
一灸之。(百会穴也。)凡当灸二十九处,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 
药之。(按项大椎至巅上一灸之,二十九处也。以上出骨空论。)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 
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 ,背三节五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小腹满大,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络病者,善太 
息,口苦,下利,寒热,取阳陵泉。病风,且寒且热,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 
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凡刺寒热,皆多血络,必间日 
而一取之,血尽乃止,乃调其虚实。寒热,五处及天柱、风池、腰 、长强、大杼、 
中膂、内俞、上 、龈交、上脘、关元、天牖、天容、合谷、阳溪、关冲、中渚、 
阳池、消烁、少泽、前谷、腕骨、阳谷、少海、然谷、至阴、昆仑主之。身寒热, 
阴都主之。寒热,刺脑户。风寒热,液门主之。心如悬,阴厥,脚 后廉急,不 
可前却,癃癖便脓血,足跗上痛,舌卷不能言,善笑,心下痞,四肢倦,溺青、 
赤、白、黄、黑,青取井,赤取荧,黄取输,白取经,黑取合。血痔泄,后 
重,腹痛如癃状,卧仆必有所扶持,及失气涎出,鼻孔中痛,腹中常鸣,骨寒热无 
所安,汗出不休,复溜主之。骨寒热,溲难,肾 主之。肺寒热,呼吸不得卧,上 
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胸满胁膺急,息难,振栗,脉鼓,气鬲,胸中有热, 
支满,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咳而呕,鬲寒,食不下,寒热,皮 
肉肤痛,少气不得卧,胸满支两胁,鬲上兢兢,胁痛腹 ,胃脘暴痛,上气, 
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痹,腹中痛,积聚,默默然嗜卧,怠惰不欲动,身常湿湿, 
(一作温。)心痛无可摇者,鬲俞主之。咳而胁满急,不得息,不得反侧,腋胁下与 
脐相引,筋急而痛,反折,目上视,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