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58-幼科折衷-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性:总括 小儿吐泻有多般,不可将来一例看;若见神昏目慢候,慢脾惊搐要提防。 
脉法 洪者为热,弦者为痛。微弱渐迟者死,渐大者生。若有宿食留饮,气口脉必弦滑。 
《内经》曰∶脾虚则泻,胃虚则吐。又曰∶食滞于胃口者为吐,食滞于大小肠者为泻。又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 
钱仲阳曰∶吐乳泻黄,伤热乳也∶吐乳泻青,伤冷乳也,皆当下之。则知虚实寒热皆能成吐泻之症。又有伤风吐泻, 
身温、乍凉乍热、多睡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更兼咳嗽。先服大青膏发散,后用益黄散和胃。若吐泻身热 
多睡,能乳吐痰,饮水不止,大便黄水,此胃虚之症,先用白术散生津止渴,后用大青膏发散风邪。 
钱仲阳曰∶小儿初生三日内吐泻,身热不思乳食,大便青白,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乳,当下之,然后和胃。夏至 
后吐泻身热,或伤热,或伤乳,吐乳不消,泻深黄色,宜香薷散之类。小儿伤食及湿热作吐泻者,须以胃苓汤进,反 
觉平安。 
凡遇小儿吐泻,惟恐脾虚生风之患。《心鉴》云∶儿分长幼,察病虚实。有吐泻三五日发风者,有一日半日而发 
者,大抵女孩以吐为急,男子以泻为迫。若气虚暴泻暴吐,才作便得之。惟有疳泻不成,风候久则终于虚乏不治矣。但 
泻宜实脾为主,吐以生胃为本,截风之药略加用之。凡惊药及寒凉之药初不可用。大热药慎勿妄投。 
钱氏不分寒热吐泻,而曰皆当下,恐未妥当,不若伤热者用五苓散以导其逆,伤冷者用理中汤以温其中,自然平复。 
〔附方〕 
x胃苓汤x 苍术 白术 猪苓 泽泻 浓朴 陈皮 茯苓 甘草 加桂少许 
x大青膏x 见惊风症内。 
x益黄散x 见疳积症内。 
x五苓散x 去肉桂,用甘草。 
x理中汤x 俱见惊风症内。 

上卷
霍乱吐泻
属性:总括 病患霍乱事堪惊,吐利交并又转筋;心腹痛疼时眩晕,宜分干湿审三因。 
脉法 脉来浮洪者可治,微而迟者难生。 
《内经》曰∶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有土郁之发,民病呕吐霍乱注下(湿土霍乱即仲景五苓散、理中汤之类)。 
有水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霍乱飧泻。体重腹痛筋骨强并(土虚风胜霍乱,即罗谨甫桂苓散、白术散之类)。有热至 
则身热霍乱吐下(热霍乱即《活人书》香薷饮之类)。 
仲景曰∶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既吐且泻。夫小儿霍乱之候,皆因饮食内有所伤,外有所感,阳 
不升,阴不降,乘膈而成,故卒然吐泻并作,挥霍撩乱矣。为病之源有三∶吐者 也,心火炎上之疾也;泻者湿也,湿 
土注下之疾也;转筋者风也,木火挠乱之疾也。由夏秋之间,湿热大作,风凉乘之,入于脾胃。三气俱作所以上吐下泻 
而转筋也。治法以生姜细切,渍以新汲水,调益元散顿服之可愈,或五苓散、桂苓甘露饮。切勿与谷食米饮,如饮下咽 
立死。待泻后饥甚可与稀粥。 
霍乱亦有病症不同,有心腹卒痛、吐利寒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利,心腹并痛则吐利俱作,甚 
则转筋入腹则毙。盖阴阳反戾,清浊相干,阳气暴升,阴气顿坠,阴阳痞膈,上下奔趋。治之惟宜温暖,更详其所因而 
调之。因风则恶风有汗,因寒则恶寒无汗;湿则重着;暑则热烦,此外因所致。元气不足,郁聚痰饮,痞膈满闷,随其 
肠泻而作,此内因所致。其或饱餐恣饮填胀停凝而发,此非内外因也。 
小儿夏日多食生冷,因脾虚不能运化,加以外感风寒,则挥霍撩乱,上吐下泻也,令人仓卒,躁扰痛闷,似有鬼神, 
然实非鬼神,乃饮食痞膈,上下不通,将欲吐泻,故如是也。(批∶霍乱死者胸中尚有暖气,急以盐填脐内,灸之不计 
壮数,此法灸之立苏。) 
钱仲阳谓吐乳泻黄是伤热乳,吐乳泻青是伤冷乳,皆当下之。详夫此理,乃迎夺之法也。不若伤热者用五苓散以导 
其逆,伤冷者用理中汤以温其中,自然平复。(批∶干霍乱吐、泻不通,最为难治,用软鸡翎蘸清油探喉中即吐,或盐 
汤白矾汤灌之亦可。) 
《经》云∶湿霍乱死者少,干霍乱死者多。夫干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胸胁刺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是俗谓 
之绞肠痧,最难治,死在须臾,升降不通故也。治法先疏利,或吐提其气,最是良法。更宜刺委中并十指出血妙,委中 
在足膝腕内约纹中动脉便是。 
〔附方〕 
x益元散x(即天水散加朱砂)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朱砂 
x桂苓甘露饮x 即五苓散加滑石 甘草 寒水石 白汤调服。 
x桂苓白术散x 即甘露饮加滑石。 
x玉露散x 治口渴身热大小便不利。 
寒水石(二两) 石膏(二两) 甘草(三钱) 
为细末飞过,麦冬汤下。 
x香薷饮x 见诸吐症内。 
x丹溪方x 
苍术 浓朴 陈皮 干姜(各一钱半) 滑石(三钱) 白术(二钱) 木通(一钱) 炙甘草 姜 
煎服。 

上卷
疟疾
属性:(疟母详细当与积聚参看) 
总括 面黄发竖疟之因,外感风寒暑湿成;内郁七情饥饿后,故令寒热往来生。 
脉法 疟脉因弦,微则为虚,代散则死。 
《内经》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又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丹溪曰∶ 疟皆生于风。此前人论疟之大概 
也。殊不知风寒暑湿邪自外来,饮食居处邪由内作,岂特夏伤于暑,秋必发疟哉!盖伤之浅者近而暴,伤之深者远而为 
, 者久疟也。要知疟之寒热,乃阴阳之二气互相胜负而作也。邪并于巨阳则阴实阳虚,故寒作;邪并于巨阴则阳实 
而阴虚故热作,此阴阳相移也。病气舍于皮肤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日行阳、夜行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是 
以日作,此受之浅也。其气之舍深,薄于五脏,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终争不得出,故间日作,此受之深也。邪 
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争,故休数日乃作,此受之最深也。然疟之状不一,足太阳疟(膀胱经)令人 
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然,热止汗出乃已;足少阳疟(胆经)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 
见人则惕惕然,热多汗甚;足阳明疟(胃经)令人先淅淅寒,寒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火气乃快;然足太阴疟 
(脾经)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足少阴疟(肾经)令人呕吐甚,热多寒 
少,欲闭户而处,其病难矣;足厥阴疟(肝经)令人腰痛,小腹满,小便不利,如癃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 
中悒悒,此六经之疟也。肺疟者令人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心疟者令人烦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 
热;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脾疟者令人寒, 
腹中痛,热则肠鸣,鸣已汗出;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眩眩然,此五脏之疟也。 
东垣云∶寒疟属太阴,热疟属阳明,风疟属少阴,温疟属厥阴。又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属少阴,作于寅申巳亥日者属 
厥阴,作于辰戌丑未日者属太阴,盖三日一作故耳。而丹溪又有食疟、痰疟、风疟、暑疟、老疟、疟母之名,皆不越乎 
五脏六腑经之所主也,但所感不同耳!然因其所挟而立名也。今并及之,以备参考。若夫小儿抱持解脱,不避风寒,又 
冒暑湿,致令邪气客于皮肤,痰饮乳食溃于脏腑。初起虽先于消导,然抉胃气为本,后随其得病所由而调理之。如邪疟 
及暂发者,可散可截。虚疟及久者,宜补气血,若过服截药,致伤脾胃则必延绵不休。凡热多寒少,无汗者,桂枝麻黄 
各半汤。汗多者,柴胡桂枝汤。汗多而渴者,白虎加桂枝汤。小便赤,热多寒少者,小柴胡汤。寒多热少者,用清脾饮、 
养胃汤。久不止者,鬼哭散止之。热多汗出,腹痛而渴者,大柴胡汤下之。久疟不愈,肠中结块者,鳖甲饮调之。凡脾 
虚而患疟者,不论三阴六经,悉以六君子汤为主,热多加柴胡、山栀、黄芩,甚者加知母、地骨皮、鳖甲。寒多加干姜、 
肉桂。有汗加黄 、浮麦。无汗加苍术、葛根。元气下陷及肝木乘脾并加升麻、柴胡为善。若用青皮、常山、草果之类, 
正气益虚,邪气益深而变症百端矣。 
有小儿疟疾,变作虚浮,外肾肿大,或食伤脾胃,以致浮肿。夫浮者脾之外应也,宜大腹皮汤、草果饮治之。然后 
以实脾补剂进之可也。若乳母七情六欲不调及饮食不节,或寒热似疟,肝火炽盛,致儿为患者,又当治其乳母斯无误矣。 
有阴虚症,每日午后恶寒发热,似乎疟者,至晚亦得汗而解,若作疟治,而用常山、草果等药,误矣!且阴虚脉虚 
濡而数,疟脉弦数为辨耳。有癖痞而为寒热似疟者,亦不可作疟治也。 
(批∶久疟则元气虚损,若误服清脾饮,多致不起,慎之。截疟饮亦不宜服。疟后食少无力,面黄身弱,以四君子 
汤加二陈汤、姜汁炒黄连、枳实。若草果常山性猛善驱逐,病患稍虚者勿用。) 
疟脉弦数肾胃虚,外感内伤共有之,归芎人参鳖甲饮,半朴槟青甘草施。二术乌梅姜黑豆,桃枝煎酒露饮之。寒多 
加桂因寒盛,热多柴苓酒炒宜。渴加知母天花粉,元气不足升麻提。夜发升麻加桔梗,久疟常山草果随。截法常山苍浓 
朴,陈皮黄连槟榔果,七味乌梅酒水煎,何首茯苓三四两,二三陈朴不须言,十分甘草煎宿露,药饮空心疟遇仙。 
〔附方〕 
x桂枝麻黄各半汤x 桂枝 白芍 麻黄 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枣 
x柴胡桂枝汤x 柴胡 桂枝 黄芩 半夏 人参 甘草 
x白虎加桂枝汤x 石膏 知母 桂枝 甘草 
x小柴胡汤x 见诸吐症内(去薄荷)。 
x清脾饮x(初起者宜服) 苍术 半夏 草果 青皮 黄芩 柴胡 浓朴 陈皮 茯苓 枳壳 紫苏 甘草 
x养胃汤x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