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1-伤寒论条辨-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十七)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 
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而里寒者。阴甚于内也。身反不恶寒。面 
色赤而外热者。格阳于外也。阴阳不相通。所以逆乱而有或为诸多证。利虽止邪欲 
罢也。脉仍不出。阳气未复也。夫脉者血气之道路。血。阴也。非阳不行。姜附 
辛热。助阳也。甘草甘平。益气也。汤本四逆而分两殊。通脉则加姜之谓。 
后加减法。(同前。)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面色赤。阳格甚也。加葱。通阳气也。)腹中痛者。 
去葱。加芍药二两。(腹中痛。真阴不足也。去葱。恶其顺阳也。加芍药。收阴也。) 
呕者。加生姜二两。(见前)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咽痛。气结也。去芍 
药。聚气也。加桔梗。利咽也。)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利止脉不 
出见上。去桔梗者。嫌其载而少畅通也。加人参者。生其阳而和其阴也。) 
(三十八)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此承上文自利而言。以示人通诊吉凶利害之大意。盖谓少阴属水。其自利者以阴寒甚。 
土弱而水无制也。趺阳主胃而属土。负谓趺阳有脉。土尚强。土强则水有制。而少阴反 
为输负矣。顺言不以受制为拘也。盖水惟其有制。则卒遵道。不得终于泛滥而成大害。且 
万物资生于土。而百骸藉养于胃。水土平成。物类又安。非天下之至顺乎。古今谓趺阳有 
脉者不死。有以哉。 
(三十九)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 
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分。去声。上同。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 
为未入深也。故用柴胡解之也。枳实。泄之也。然热邪也。邪欲解本阴也。阴欲收。芍药收之也。 
甘草和之也。分。今之二钱五分也。 
后加减法。(同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咳见前。并主下利。亦散水寒收泄气之意。)悸者。 
加桂枝五分。(心主悸。桂枝通心气也。)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见前)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腹中痛。寒甚也。附子。温之也。)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 
分。温。再服。(下重。气滞也。薤白。疏泄也。) 
(四十)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下利。固乃阴寒甚而水无制。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水寒相搏。蓄积不行。内闷而 
不宁也。猪苓汤者。泻利以 
厘清其水谷之二道也。二道清则利无有不止者。利止。则呕渴心烦。不待治而自愈矣。方见阳明篇。 
(四十一)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口燥咽干者。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邪热客于经。而肾水为之枯竭也。然水干则土燥。 
土燥则水愈干。所以急于下也。方见阳明篇。下同。 
(四十二)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 
水。肾邪。青。肝色。肾邪传肝也。心下必痛者。少阴之脉。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 
中也。口干燥见上。故治同。 
(四十三)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胀不大便。胃实可知。急下者。少阴属水。恶土实也。 
(四十四)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脉沉。寒邪深入于里也。温之不容以不急也。方见太阳中篇。下同。 
(四十五)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 
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饮食入口则吐。少阴主喉咙而寒邪客之也。少阴之脉。络心。注胸中。实。谓痰壅而上塞也。 
寒。以虚言。温。有补意。 
(四十六)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数。音朔。更平声。反少之少。上声。微。阳虚也。涩。血少也。汗出。阳虚不能外固。阴 
弱不能内守也。更衣见阳明篇。反少者。 
阳虚则气下坠。血少所以勤努责而多空坐也。上。谓顶。百会是也。灸。升举其阳以调养夫阴也。 

卷之五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八
属性:x凡五十四条方六x 
(一)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撞。陟降切。蛔。音回。厥阴。肝经也。其脉起于大趾丛毛之上。循股入阴中。环阴器。抵 
小腹。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也。盖厥阴属木。邪由少阴传来。少阴属水。木为水之子。子能 
令母虚。厥阴之邪热甚。则肾水为之消。肾消则引水以自救。故消而且渴。渴不为水止也。气上 
撞心。心中疼热者。心属火。木火通气。肝气通于心也。饥不能食者。胃司食而属土。木 
邪甚。土受制也。吐蛔者。蛔在胃中。无食则静。闻食臭则出也。下之。利不止者。邪属厥阴。 
下则反虚阳明。阳明属土。土虚则木益贼其所胜也。 
(二)厥阴。中风。脉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风脉当浮。以厥阴本微缓不浮。故微浮。则邪见还表。而为欲愈可诊。不浮。反不然。 
(三)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属木。王于丑寅卯之三时。正气得其王时。邪退而病解。在六经皆然。夫以六经各解于三 
时而三阳解自寅至亥。三阴解自亥至卯。厥阴之解。至寅卯而终。少阳之解。自寅卯而始。何也。 
曰。寅为阳初动。阴尚强。卯为天地辟。阴阳分。所以二经同王。其病之解。由此而终始也。然 
则三阳之王时九。各不相袭。三阴之王时五。太阴与少阴同子丑。少阴与厥阴同丑寅。何也。曰。 
阳行健。其道长。故不相及。阴行纯。其道促。故皆相蹑也。 
(四)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厥阴属木。木生于水。欲饮水。求生也。少少与。润之也。愈。木得润则生也。 
(五)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四逆见少阴篇。厥见下。盖厥为四逆之极。阴阳既不相顺接。下则必至于脱绝。故禁勿用也。 
(六)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 
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反。音板。应。平声。反。犹左也。言不顺于道也。黄芩汤。寒药也。彻。亦除也。应。亦 
当也。反能食者。胃欲绝。引食以自救也。中。以胃言。死。谓万物无土不生也。 
(七)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 
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 
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 
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食以之食。与饲同。索。当作素。数。音朔。食。以饲之也。素。常也。谓以素常所食之饼 
饵饲之。以颐其情也。一说无肉曰素。谓不令犯食禁也。不发热。言所食之饼化消而无患。故曰知 
胃气尚在也。暴热。谓厥而猛然得热。见阳回之意也。故曰其热续在。期之旦日夜半愈也。旦日。 
明日平旦。朝而阳长之时也。夜半。阴尽阳生之时也。所以然者。以下至夜半愈。乃 
反复申明上文之意。数以候热。痈脓者。厥阴主血。血热持久。则壅瘀。壅瘀则腐化。故可必也。 
(八)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先厥。起于阴也。后发热。阳胜也。见厥。谓复厥也。 
(九)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 
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此承上条而言。汗出。咽中痛。阳胜而热上行也。湿则痹。咽中痛而曰痹者。痰亦湿也。厥 
以得湿为阳回。故发热虽无汗。而利亦必自止。便脓血。亦协热也。 
(十)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 
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应。平声。厥者必发热。寒极而热复也。前热者。后必厥。阳极而内陷也。厥深热亦深。厥 
微热亦微。以大概言也。厥应下之。谓邪在里也。口伤烂赤。厥阴之脉。上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 
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所以误汗则热散乱。而唇口伤也。 
(十一)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 
日。故知自愈。 
厥五日。热亦五日。阴阳胜复无偏也。当复厥不厥。阳气胜也。阳主生。故自愈可知也。 
(十二)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此揭厥而明其义。以申其状。案脉经流注。手之三阴。从腹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 
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然则手之三阴。与手之三阳。相接于手。 
足之三阴。与足之三阳。相接于足。阴主寒。阳主热。故阳气内陷。不与阴气相顺接。则手足厥 
冷也。然手足为四肢。王之者脾也。脾为阴。阳不与阴相顺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