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1-伤寒论条辨-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读者最宜精思熟玩。 

卷之五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六
属性:x凡九条方二x 
阴经皆属脏。脏病不易治。虽然。治之得其道。则反易愈。由其不似阳经之数于变也。三阴 
惟太阴之条目少者。孤脏也。然以大概言之。首尾只病三阳而病者极多。盖太阳主表。先太阳而 
病者。常也。天人之自然也。各经之自中凿说也。无此事理也。且三阳当病之时。得治则愈。又 
况一入阳明。则不复转。所以病阴证而病者绝少。临病切要仔细端详。不可苟且忽略。谣俗专以 
交口阴阳。偶尔中伤。执为阴证。下医又快售。乃习迷而同醉。遂致普通大谬。(数。音速。夫 
以病在三阳。而谓之阳证。病在三阴而谓之阴证。非甚高远难知也。而徇俗者。乃胶固执迷而不 
醒。道之不明有以夫。) 
(一)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脾经也。其脉起于大趾之端。上循膝股内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 
本。灵枢曰。是动。则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 
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盖脾为胃之合。自利益甚者。脾苦湿。病而不能为胃以行其津液。水谷不 
分也。时腹自痛者。灵枢曰。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入络肠胃。 
实则肠中切痛是也。胸下结硬者。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故误下。则邪反 
聚其别也。 
(二)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四肢。四末也。脾主四末。素问曰。风淫末疾。是也。阳微。阳经无邪也。阴涩。太阴统血。 
血凝气滞也。长。阳气胜也。阳主发生。 
故邪自退。而病欲愈也。 
(三)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浮为在表。太阴之脉。尺寸俱沉细。今见浮。则邪见还表可知。然浮为风。宜桂枝汤者。以 
太阴之中风言也。方见太阳上编。 
(四)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不渴。湿胜也。太阴湿土。故曰有寒。四逆之辈。皆能燠土以燥湿。故曰温之也。 
(五)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秽腐当去故也。 
此条二节。自不能发黄以上。与阳明第四十一条上节同。下节相反。盖同感异变。而各成一 
家之证也。然彼以至七八日。反大便硬。为转阳明。此以至七八日。暴下利。秽腐当去。为脾家 
实。何也。盖脾主为胃以行其津液。暴下利则脾得以为胃行其津液矣。所以脾为实。而证为犹系 
太阴也。彼大便硬者。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反为约。所以为转阳明也。然则一脾胃也。而反 
覆之变不同有如此者。医之为道。岂可以易易言哉。 
(六)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根据桂枝汤法。 
腹满时痛者。脾受误伤而失其职司。故曰属太阴也。以本太阳病而反下也。故仍用桂枝以 
解之。以太阴之被伤而致痛也。故倍芍药以和之。 
(七)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一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承上条。而又以胃家本来实者言。本来实者。旧有宿食也。所以实易作而痛速。故不曰阳 
明而曰大实。例之变也。桂枝加大黄者。因变以制宜也。然曰桂枝加。则补方者。当一例如上文 
云云。不当载成方。且以本方加也。而用芍药六两。水七升。不合数。皆后人之苟用者。当斟酌焉。 
(八)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利便。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 
故也。 
此承上条。申致戒谨之意。 
(九)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亥子丑。太阴所王之三时也。欲解者。正王则邪不胜也。 

卷之五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七
属性:x凡四十六条方十五x 
三阴先太阴者。太阴正位中宫。统仓廪也。少阴居下。而先于厥阴者。阴道逆。自下而上也。 
(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去声。下皆同。少阴。肾经也。脉微细者。少阴居于极下。其脉起于小趾之下也。灵枢 
曰是主所生病者。嗜卧。但欲寐。嗜卧也。盖人肖天地。天地之气。行于阳则辟而晓。行于阴则 
阖而夜。故人之气。行于阳。则动而寤。行于阴。则静而寐。然则病患但欲寐者。邪客于阴故也。 
(二)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热。邪在表也。脉沉。少阴位北而居里也。以其居里。邪在表而发热。故曰反也。以邪在 
表不在里。故用麻黄以发之。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细辛辛温。通于少阴。用之以佐 
主治者。以其专经而向导也。 
(三)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口中和。谓不燥不渴。里无热也。少阴之脉。贯脊。脊。背吕也。背字从北从肉。北。天地之阴 
方也。北肉为背。人身背阴之处也。阳脉在背。根阴之义也。经传谓背为阳者。其犹谓桂枝发汗。 
与夫历家谓月行速之意欤。肾居北方。其行属水。生于天一。故曰少阴。然则阴寒凑于少阴。宜 
乎背恶寒而他处不恶也。灸之以火者。火能助阳而阴自消也。主之以附子者。附子温经而寒自散 
也。人参甘寒。补其气以扶阳于生。芍药酸平。收其阴而为阳之附。茯苓甘淡。淡以利窍。逐水 
以消阴。甘以入心。顺火以从阳。术味甘苦。苦以燥湿。制水而燠土。甘以益脾。和中而固本也。 
(四)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心烦者。少阴之脉循喉咙。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也。自利者。肾气实。水 
无制也。虚故引水自救。释上文之渴也。白。寒色也。病形悉具。以其本病之口燥舌干言也。小 
便白者。至末。反复申明上文。所以晓人。勿认烦渴为热以致误之意。 
(五)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阴阳俱紧。伤寒也。伤寒不当有汗。故谓汗为反出。亡与无同。古字通用。无阳者。汗乃血 
之液。阴主血。寒为阴而伤血。阴邪凑于少阴。阴盛矣。故谓无阳以为之卫护。而汗所以反得自 
出也。咽痛者。少阴之脉循喉咙也。其脏属水。所以不惟咽痛。而复吐利。水无制也。 
(六)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细沉而数。里热也。故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恶虚其表也。 
(七)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微者气不充。故曰无阳。无阳则化不行。故汗不可发也。尺以候阴。弱涩者阴血不足也。故 
谓复不可下。盖少阴藏寒。其官作强。有出无入。有虚无实。有补无泻。所以汗下皆不可行。而 
反复叮咛以示禁止如此。 
(八)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之脉。从足走腹。循喉咙。其支别至肺。自下而上者也。受火之劫。火性炎上。循经而 
蒸烁于肺。肺伤则气逆。所以咳也。下利者。少阴属水。其脏虚寒。劫迫则滑脱也。滑脱而虚。 
故生热乱而谵语也。强责。谓过求也。小便与汗。皆血液也。少阴少血。劫汗夺血。则小便之涸 
竭。故难也。 
(九)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 卧。手足温者。可治。 
下利。阴寒盛也。自止。寒邪退也。恶寒而 卧。其脏本虚寒也。手足属脾。温者。脾土和 
也。土和则万物生。故曰可治也。 
(十)少阴病。恶寒而 。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恶寒而 。承上条而言也。时或自烦欲去衣被。阳热复也。犹之手足温。故亦曰可治也。 
(十一)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 
虽烦下利必自愈。 
紧。寒邪也。自下利。脉暴微者。阴寒内泄也。故谓手足为反温。言阳回也。阳回则阴退。 
故谓紧反去为欲解也。夫寒邪在阴而脉紧。得自利。脉暴微。手足温。紧去为欲解者。犹之邪在 
阳。脉数而热。得汗出。脉和身凉。数去为欲愈之意同。阴阳 
胜复之理也。 
(十二)少阴中风。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阴阳详见二难三难。阳微。风邪散。而表气和也。阴浮者。里气胜而邪外出也。 
(十三)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子丑寅。阳生之时也。各经皆解于其所王之时。而少阴独如此而解者。阳进则阴退。阳长则 
阴消。且天一生水于子。子者。少阴生王之地。故少阴之欲解。必于此时欤。 
(十四)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膀胱属太阳。太阳者。六经之长也。为诸阳主气。与少阴肾为合。阴从阳化。里热达表。故 
一身手足尽热也。热在膀胱。太阳多血。肾司开阖。阴主下降。故热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