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心理学-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就动机,是人在某种强烈的企图发挥自我优势能力的欲望支配下,希望倾其一生,实现自我价值,尽力取得惊世骇俗的成果的动机。成就动机的萌生,往往是从社会和自然给艺术家以种种难以忍受的刺激开始的。成就动机萌生后,艺术家在直觉中所品咂到的对于人生、社会的感悟成果,及其随之而来的一切心理能量,都可能倾注进去。成就动机实现以前或难以达到时,艺术家的崇高体验往往体现为极度的焦虑。不管征服自然还是面对社会斗争,人类的崇高体验往往以悲剧形式出现,而以成就动机的受挫或毁灭来达成。 
优美体验:是带有欢悦成分的相对幽雅的平和的体验(即美感)。 
崇高体验的特征:①崇高体验是由衷的,诚挚的高尚体验,它摒绝一切矫饰和虚伪 ②崇高体验是遭受挫折的异常体验 ③崇高体验渗透着强烈的献身冲动。 
崇高体验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的异同:它们都是心灵深处的狂喜和激情,是无与伦比的人生体验,都有“来自内部的信号,和内部喊出的声音”也都有外在触媒的机缘。不同的是,高峰体验是宁静温婉的情绪浓雾,包裹人,使人陷溺却不自觉;又是幸福的情感河流,麻醉人,使人如沐春风,身心荡漾在无名的快乐中。崇高体验则是骚动不安的激情瀚海,波涛汹涌,使人振奋,使人清醒并进击,又是带有痛苦成分的情感激流,人类命运的十字架被沉重地负在肩上,以寻求救赎的曙光和突破点。崇高体验会自觉地变成内驱力,强迫艺术家以呐喊,吁求的方式或扎实的行动进入生活、投入创作。 
崇高体验的表现方式:一是夺口而出,势不能遏;二是通过某一韵味深长的叙述,将崇高体验隐蔽在背后。 
三、艺术家的超越体验与愧疚体验超越体验:是指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和超越个体实存时的经历和感受。 愧疚体验: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感受,当个体因自己的某种行为违反内心的道德准则而引起了愧悔、内疚、自责的心理反应时的各种心理反应。 
四、艺术家的孤独体验与同情体验孤独体验:是超前意识而引起的十分寂寞,知音难寻的心境体验。是指内在的情感,而不是外在生活方式(孤单)。 
五、艺术家的神秘体验与归依体验神秘体验:当主体通过神秘的感悟与“最高的存在”达到契合时,而产生一种迷狂的同一性体验。 
神秘体验的三维结构:1、在神秘体验中必定有一个超越日常经验与智性逻辑的对象,主体在它面前充满了敬畏、震惊、信赖、臣服、归依之感。2、神秘体验作为通向这个对象的超常心理能力,既不是普通经验或日常感觉,也不是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理性。3、一旦通过顿悟,启示等超常心理能力与最高的美(即终极的现实)契合为一,主体将会体验一种心醉神迷的同一性体验。 
艺术家的神秘体验与宗教体验的异同:1、艺术家的神秘体验尽管在形式上与宗教神秘体验相似,但艺术家神秘体验仅仅指它具有超普通感官和逻辑理性的特点,对本质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反映。艺术是对人的本质的肯定,而宗教则正好相反,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否定。2、艺术家的神秘体验实际上只是集中表现了美感经验的特殊性。宗教的不可知论是对人的感受力和认识能力的彻底否定,也就是在人与“上帝”之间划下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但艺术家的体验只表明美感经验的特殊性,并没有否定美感经验正确反映世界的可能性。
归依体验——归依体验是艺术家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达到的神圣的境界,一种结束无意义的生活以后重新获得生活意义的充实感、安适感与幸福感。 
艺术家归依体验的三种类型:(向宗教归依、向自然归依、向童年归依)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对艺术创作的意义:艺术家的文学艺术活动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超越,艺术家如果过于讲究实际,在艺术上就很难真正有所创造。在现实生活中,艺术家为了维护自己的艺术理想,常常需要做出牺牲,这即是对实用功利的一种超越。只有超越了实用功利才能达到艺术创作成就高峰,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文艺心理学 第三章第一节、艺术创作的心理动机
潜动机: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主要特点有二,(1)驱动性 (2)潜在性(即无意识性)。
潜意识分为三类:一是集体潜意识。它是人在长期的自然和社会演化中逐渐积累并通过跗机制保留下来的心理形成物。二是本能潜意识。它指个体心理潜在的饥渴、性、死等本能欲望。三是遗忘或创伤性潜意识,它指个体将知觉,学习成果转换为记忆痕迹,但因时间久远难以回忆或遭受某种创伤经验冲击,被迫压入意识阈限之下的东西。
集体潜意识向潜动机转换的三个关节点:原型意象、自主性、梦幻形式。
本能潜意识转换潜动机,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作用,(有较明显和较隐晦两种)。二是反向作用。反向作用,指艺术家的追求似乎与潜动机相反,而实际上不过是潜动机的某种变态或曲折表现。
潜动机的内在机制:直觉、表象,外在机缘,情绪情感,解构、重构。
潜动机的品格和内在机制:潜动机有某些羞于启齿的成分。由于不符合意识自我的价值观念,难以获得认同。潜动机只能隐藏在阈限之下,客观存在是真正的动力源。潜动机的内在机制表现为直觉表象;外在机缘;情绪情感;解构重构等,创作潜动机十分复杂,千万不能把它简单化。
二、创作显动机
显动机:是从事创作的直接心理驱力,生活中,艺术家因各种物象,事件的触发,常发生心理波动,造成失衡,并引发适当强度的情感。宣泄情感以恢复心理平衡,便是显动机的主要内容。
显动机不等于意图,它有指向性但相对模糊。如果能明确觉察冲动的内容、本质,并借助意志为之服务,它就不是动机而是意图。
试分析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创作动机。答:齐白石从小家贫,一直被生活重负所压迫。一方面要保证艺术良心不被金钱玷污;另一方面又不愿趋炎附势,为宫廷作画。两种负价值迫使他处于焦虑之中。既要避开铜臭,又要避开官府,怎么办?被逼无奈,他只能选择第三条道路,过“自食其力的平凡生活“——卖画。既有饭吃,又可以保全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良心。鲁迅的《不周山》意欲用女娲造人和弗洛伊德主义解释艺术起源,但中途读了道学家之文,动机转化,在女娲两腿之间添加了“古衣冠的小丈夫”,由此导致“油滑”,且“破坏”(鲁迅语)了宏大结构。
显动机的内在机制。内在机制是某种由需要导致艺术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在外部刺激(即触媒)作用下突发的,带有极强的行动力量,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念。它含8个关节点:需要、失衡、易感点、外部刺激、突发性、行为动力、行为意念、对起支配作用等。
显动机主要特征:(意象 情感 创造性)
创造性包含二重涵义:首创、创伤。首创:是利用媒介或已有材料,创造出全新的,世界上从来没有存在东西。由生命体验和独特的观察视角圆融而成的神思,像一道点石成金的阳光,是首创性得以实现的枢纽。创伤:指创伤性经验作为潜在因素对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深层影响。创伤性经验指某人在生命某一阶段,突然受到心灵无法承受的某种刺激。引起极度失衡并留下伤痕。
三、创作动机簇:指一个动机内由几个子动机形成的丛簇现象。(其来源是,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生理、心理、精神需求,它们汇能于同一创作活动。便构成既矛盾又趋同的创作动机。)
动机冲突:指一个动机簇内各种子动机的丛簇现象。(它有双趋式动机冲突、双避式动机冲突、趋避式动机冲突、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
 第二节 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
一、癫狂状态: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一种极致状态时,便出现一种奇异的创作现象。其心理特征:一、以激情的强化为标志;二,无意识创作的突发。激情,是一种迅猛勃发,激烈而短暂的情感,它往往是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这种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又是有主客观条件基础的: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适宜刺激。另一方面是自身的适宜刺激(这主要指创作主体的“情结”)。
为什么说艺术家的癫狂不同于精神病患者的疯狂?
答:艺术家的癫狂作为人类创造活动中的一种反常的非自觉的精神现象,是一时的如痴如狂,而不是真痴真狂,不是精神病人无理智的病态,而是一时的变态或癫狂。两者根本不同的是艺术家还能从变态中返回常态,回到现实,还能从癫狂状态中恢复理智,正视现实,因而能给予创作活动总体上的控制;而精神病患者却失掉了这种能力,完全与现实失去联系。再则,艺术家的癫狂意向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是长期情感积累的瞬间爆发,相比之下精神病患者的意向是无价值和意义的,他们通常爱做呆板的、老套的、重复的、明显是无意义的事。精神病患者的癫儿是一种“病态”,而艺术家的癫狂则是有所创造,两者尽管有着很多相似,但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
二、沉思状态
艺术沉思:艺术深思是创作冲动的思绪主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种深沉的平静。在深思之中涌上心头的纷纭思绪,物象被反复回味体验,从而形成艺术的内形式——审美意象。在沉思中,以往的情感积累获得审美升华。它是艺术创作心理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哲学沉思是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是概念的碰撞、组合与逻辑的沟通。艺术沉思本质上并不是思考而是体验,它的对象不是理性观念而是情感。
艺术沉思是如何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