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8-医学启源-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量虚实加减。 

卷之中十一、六气方治
(六)寒水
属性:x大己寒丸∶x 
治大寒积冷,脏腑虚〔寒〕,心腹疼痛,胸胁胀满,泄泻肠鸣,下利自汗,米 
谷不化,阳气暴衰,阴气独盛,手足厥冷,伤寒阴胜,神昏脉短,四肢怠惰,并宜服之。 
干姜 良姜(各六两) 桂 荜茇(各四两) 
上〔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二十丸,米饮汤下,食前服。 
x四逆汤∶x 
治阴证伤寒,自利不渴,呕哕不止,〔或〕吐利俱作,小便涩;或利,脉微欲绝, 
腹痛胀满,手足厥冷;或〔病〕内寒外热,下利清谷,四肢沉重;或汗出不止,并宜 
服之。〔此药助阳救衰〕 
甘草(炙六钱) 干姜(半两) 熟附子(一枚去皮)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 
x附子理中丸∶x 
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泻利,转筋霍乱,体冷微汗,手足厥冷,心下逆满, 
腹中雷鸣,呕吐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宜服之。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甘草 附子(各二两炮去皮脐) 
上〔五味为末〕,炼蜜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水一盏,拍破,煎至七分,稍热, 
空心食前服之。 
x胡椒理中丸∶x 
治脾胃虚寒,气不通宣,咳嗽喘急,逆气虚痞,胸膈噎闷,腹胀满痛,迫塞短 
气,不能饮食,呕吐痰水不止。 
胡椒 荜茇 干姜(炮) 款冬花 甘草 陈皮 良姜 细辛(去苗各四两) 白术(五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温酒下,不拘时,日进三服。 
x理中丸∶x 
治中焦不和,脾胃宿冷,心下虚痞,腹疼痛,胸胁逆冷,饮食不下,噫气吞酸, 
口苦失味,怠惰嗜卧,不思饮食,及肠鸣自利,米谷不化。 
白术 干姜(炮)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沸汤下。为粗末,理中 
汤也,味数相同。 
x铁刷汤∶x 
治积寒痰饮,呕吐不止,胸膈不快,饮食不下,并宜服之。 
半夏 草豆蔻 丁香 干姜(炮) 〔诃〕子皮(各三钱) 生姜(一两) 
上 咀,水五盏,煎至二盏半,去渣,分三服,相继不拘时。大吐不止,加附子三 
钱,生姜半两。 
x桂附丸∶x 
治风邪冷气,入乘心络,或脏腑暴感风寒,上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膂, 
甚则经久不瘥。 
川乌头(三两炮去皮脐) 附子(三两) 干姜(二两炮) 赤石脂(二两) 桂(二两) 
蜀椒(去目微炒) 
上〔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觉至痛处即止;若不 
止,加至五十丸,以知为度。若早服无所觉,至午后,再〔服〕二十丸。若久 
心痛,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尽一剂,终身不发。 
x姜附汤∶x 
治五脏中寒,或卒然晕闷,手足厥冷。 
干姜 附子(炮去皮脐) 甘草(炙各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服。挟风不仁, 
加防风半两;兼湿肿满,加白术半两;筋脉挛急,加木瓜半两;肢节疼,加桂心半 
两。 
x加减白通汤∶x 
治形寒饮冷,大便自利,完谷不化,腹脐冷痛,足胫寒逆。〔《内经》〕云∶寒淫 
于内,治以辛热;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以苦发之。以附子大辛热,助阳退阴,温 
经散寒,故以为君。干姜、官桂,辛甘大热,亦除寒湿;白术、半夏苦辛,温胃燥脾 
湿,故为臣。草豆蔻、炙甘草、人参,甘辛大温,温中益气;生姜辛大温,能除湿之 
邪;葱白辛温,以通上焦阳气,故以为佐。又云∶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故大 
作汤剂投之,不数服而(止)痛减,足胫渐温,调饮食数〔次〕平〔复〕。 
附子(一两去皮脐) 干姜(一两炮) 官桂(五钱) 白术(五钱) 草豆蔻(煨) 甘草 人参 半 
夏(炮各五钱) 
上 咀,每两,水二盏半,生姜五片,葱五茎,煎至一盏二分,去滓,空心服。 
x二姜丸∶x 
治痼冷。 
良姜 干姜(炮各三两) 
上〔二味等分〕,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下。 
x术附汤∶x 
治沉寒痼冷。 
黑附子(炮一两) 白术(一两半) 甘草(炙,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二枚,拍破,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一)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属性:r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ps6a2。bmpr 
〔注云〕∶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 
为阳中之阴。又曰∶味浓则泄,味薄〔则〕通;气浓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又曰∶辛 
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也〕,茯苓淡,为天之阳,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 
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人 
手太阳也。麻黄苦,为地之阴,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曰∶味之薄者, 
〔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 
附子,气之浓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味之浓者,乃阴中之阴,故经 
〔云〕泄下。(竹)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也;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 
清头目也。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浊阴归六腑, 
浊之浊者也;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二)药性要旨
属性: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甘苦寒泻血热。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属性: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 
注云∶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 
〔注云〕∶三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 
注云∶〔温凉寒热〕,各从其宜;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注云〕∶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 
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 
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 
卫乃行,常有天命。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四)〔脏气法时补泻法〕
属性: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 
注云∶开腠理,致津液,通气血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药。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黄 、甘 
草、人参。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泻。 
注云∶此五者,有酸、辛、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软、或 
坚,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五)治法纲要
属性:气交变〔论云〕∶五运太过不及。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 
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长、化、收、藏之运,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注云∶失常之理,则天地四时之气,无所营运。故动必有静,胜必有复,乃天地阴 
阳之道也。以热治热法,经曰∶病气热甚,而与寒药交争,〔则〕寒药难下,故反热 
服,顺其病势,热势既休,寒性乃发,病热除愈,则〔如〕承气汤寒药,反热〔服之〕 
者是也。病寒亦同法也。凡治病,必求〔其〕所在,病在上者治上,在下者治下, 
故中外脏腑经络皆然。病气热,则除其热;病气寒,则退其寒,六气同法。泻实补虚, 
除邪养正,平则守常,医之道也。 
大法曰∶前人方法,即当时对证之药也。后人用之,当体指下脉气,从而加减,否 
则不效。余非鄙乎前人而自用也,盖五行相制相兼,生化制〔承〕之体,一时之间, 
变乱无常,验脉〔处〕方,亦前人之〔法〕也。厥后通乎理者,〔当〕以余言为 
〔然〕。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六)用药用方辨
属性:如仲景治表虚,制桂枝汤方,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 
故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佐之。〔如〕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制小建中 
〔汤〕方,芍药为君,桂枝、甘草佐之。一则治其表虚,一则治其里虚,是各言其主 
用也。后人之用古方者,触类而长之,则知其本,而不致差误矣。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七)去〔脏腑〕之火
属性: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药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 
肠火,石膏泻胃火。柴胡泻三焦火,〔须用〕黄芩佐之;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 
胆经亦然。黄柏泻膀胱火,又曰龙火,膀胱〔乃〕水之府,〔故曰龙火〕也。 
以上诸药,各泻各经之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为君臣,处详其宜而用 
之,不可执而言也。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八)各经引用
属性:太阳经,羌活;在下者黄柏,小肠、膀胱也。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