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太素-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三字。崖《灵枢》作岸,如水之下崖《甲乙经》作如水岸之下。其余衰散《灵枢》《甲乙经》 
作其余气衰散。)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十二经脉此皆有动,余之九经动有休时,唯 
此三经常动不息,太阴常动已具前章,故次问阳明常动之义,故曰何因动也。平按∶何因《甲乙经》 
作因何。)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问曰∶十二经脉别走,皆从脏之阴络,别走之阳;亦从腑 
之阳络,别走之阴。此之别走,乃别胃腑盛气,还走胃脉阳明经者何也?答曰∶胃者水谷之海, 
五脏六腑皆悉禀之,别起一道之气合于阳明,故阳明得在经脉中长动,在结喉两箱,名曰人迎, 
五脏六腑脉气并出其中,所以别走与余不同。平按∶肺《甲乙经》作胃。)其悍气上冲头者,循 
咽上走空窍,(悍气冲时,循咽上走七窍,使七窍通明也。悍音汗。)循眼系入络脑,出颔下客 
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复循眼系,络脑两箱,出于颔下。颔,谓牙车骨,属颅骨之下也。平按∶ 
颔《灵枢》作 。)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足阳明经及别走气二脉并下以为人迎 
也,故胃别气走阳明也。平按∶《甲乙经》无别字。)故 
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阴谓寸口,手太阴也;阳谓人迎,足阳明也。上谓人迎,下谓寸口, 
有其二义∶人迎是阳,所以居上也;寸口是阴,所以居下也。又人迎在颈,所以为上;寸口在手, 
所以为下。人迎寸口之动,上下相应俱来,譬之引绳,故若一也。所论人迎寸口,唯出黄帝正经, 
计此之外,不可更有异端。近相传者,直以两手左右为人迎寸口,是则两手相望以为上下,竟无 
正经可凭,恐误物深也。)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阳大阴小,乃是阴 
阳之性。阳病,人迎大小俱病,而大者为顺,小者为逆;阴病,寸口大小俱病,而小者为顺,大 
者为逆。顺则易疗,逆则为难也。)故阴阳俱静与其动,若引绳相顿者,病也。(谓人迎寸口之 
脉乍静乍躁,若引绳相顿乍动乍静者,病也。平按∶阴阳俱静与其动《灵枢》作阴阳俱静俱动, 
《甲乙经》作阴阳俱盛与其俱动。又《灵枢》、《甲乙经》顿均作倾。)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 
(已言阳明常动于前,次论足少阴脉动不休也。平按∶何因《甲乙经》作因何。)岐伯曰∶冲脉 
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 中,循胫骨内廉, 
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 
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少阴正经,从足心上内踝之后,上行循胫向肾。冲脉起于肾下,与少 
阴大络下行出气街,循胫入内踝,后下入足下。按《逆顺肥瘦》少阴独下中云∶注少阴大络。若 
尔,则冲脉共少阴常动也。若取与少阴大络俱下,则是冲脉常动,少阴不能动也。平按∶《甲乙经》 
邪作斜,胫骨作 骨,足胫作足跗。注少阴正经,袁刻经作阴。)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 
如环之毋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 
相失也,气何由得还?(营行手太阴,下至手大指次指之端,回为手阳明,上行至头,下足阳明, 
如此十二经脉,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也。卒有邪气及寒,客于四肢,阴阳相输之道不通,何由还 
也?平按∶营卫《甲乙经》作卫气,懈惰作不随。得还,得字《灵枢》、《甲乙经》均无。)岐 
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也。故络绝则经通,四末解则气从合, 
相输如环。(四末,谓四肢,身之末也。四街,谓胸腹头 脉气道也。邪气大寒客于四末,先客络 
脉,络脉虽壅,内经尚通,故气相输如环,寒邪解已,复得通也。平按∶气之径《灵枢》作气之 
径路,《甲乙》作气之经,注∶经一作径。正统本《甲乙经》作径。相输袁刻作相辅,注同。) 
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之毋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之谓也。(述其所解。) 



卷第九·经脉之二

经络别异

属性: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三第十《经脉》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编。 
黄帝曰∶经脉十二经脉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毋 
所隐故见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十二经脉及诸络脉∶其不见者,谓十一经也;其 
可见者,谓足太阴经,上行至于踝上,以其皮薄故见也;诸余络脉,皆见者也。平按∶足太阴下 
《甲乙经》有脉字。内踝《灵枢》、《甲乙经》均作外踝,正统本《甲乙经》作内踝。查阴脉行 
内,阳脉行外,足太阴为阴脉,应内联踝。再检本书脾足太阴之脉,上内踝前廉。杨注云∶十二 
经脉,皆行筋肉骨间;唯此足太阴经,上于内踝薄肉之处,脉得见 
者也。与此处正相发明。作外踝者,恐误。)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也,起于五指间,上合肘 
中。(六阳络中∶手阳明络,肺腑之络也;手少阳络,三焦之络也。手阳明大肠之经,起大指次 
指之间,即大指次指及中指内间,手阳明络起也。手少阳经,起小指次指间,即小指次指及中指 
外间,手少阳脉起也。故二脉络起五指间也。平按∶少阳《甲乙经》作少阴。注手少阳,手字袁 
刻脱。)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也。 
(酒是熟谷之液,入胃先行皮肤,故卫气盛。卫气注入脉中故平,营气满也。营气满于所入之经, 
则所入经,脉络大盛动也。平按∶故卫气已平《甲乙经》作则卫气以平。)脉之卒然动者,皆邪 
气居之,留于本末,(十二经脉有卒然动者,皆是营卫之气将邪气入此脉中,故此脉动也。本末, 
即是此经本末也。络脉将邪入于卫气,卫气将邪入于此脉本末之中,留而不出,故为动也。酒即 
邪也。)不动则热,(若邪在脉中,盛而不动,则当邪居处,蒸而热也。)不坚则陷且空,不与 
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病。(当邪居处,热邪盛也,必为坚硬。若寒邪盛多,脉陷肉空,与平人不 
同。以此候之,知十二经中何经之病。平按∶病《灵枢》、《甲乙经》作动也二字。注必为坚硬, 
硬字右旁有五孟反三字小注,袁刻作“必为坚,坚,孟硬反”,与原抄不合。)雷公曰∶何以知 
经脉之与络脉异耶?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经 
脉不见,若候其虚实,当诊寸口可知之也。络脉横居,五色可见,即目观之,以知虚实也。)雷 
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细子,谦称也。经脉诊气口可知虚实,犹未明其络脉见之然也。)黄 
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而道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大节,谓四肢十二大节等也。 
凡络脉之行,至大节间止,缘于络道出节至外,入于皮中,与余络合,见于皮。绝,止也。平按∶ 
自雷公曰至黄帝曰,《甲乙经》无此十三字。而道《灵枢》、《甲乙经》作道而。)故诸刺络脉 
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毋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此言疗络所在也。结, 
谓聚也。邪客于络,有血聚处,可刺去之。虽无聚处,观于络脉血盛之处,即有邪居,可刺去之, 
恐其邪气停留,发为痹病也。平按∶诸刺道藏本《灵枢》作刺诸。《甲乙经》虽毋结作虽无血结。)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络亦赤;鱼黑 
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青有黑者,寒热;(此言诊络虚实法也。络色有三,青、赤、黑也。但 
青有寒,但赤有热,但黑有痹,三色具者即有寒热也。色之候者,青赤二色候胃中也。皆候鱼络胃 
者,手阳明脉与太阴合,太阴之脉循胃口至鱼,故候太阴之络,知胃寒热。胃中有痹,亦可候鱼, 
若邪客处久留成痹,即便诊之。平按∶《甲乙经》胃中寒作胃中有寒。鱼络亦赤《灵枢》作鱼际 
络赤,《甲乙经》作则鱼际之络赤。鱼黑者《灵枢》、《甲乙经》均作其暴黑者。寒热下《灵枢》 
有气也二字。)其青而小短者,少气也。(青色主寒,而短小者,即寒气少也。平按∶《灵枢》 
无而小二字。)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此言刺络脉 
法也。寒热,胃中寒热也,以胃气故青赤,络脉血乃多者也。欲为多日刺之,故间日取,得平乃 
止也。)其小而短者少气,甚泻之则 , 甚则仆、不能言, 则急坐之。(阴络小而短者,则 
阴气少,故甚泻□踣倒;坐而屈之即脉满,故醒而能言也。亦可阴阳络皆短小,即二气俱少,泻之仆也。仆,踣也。平 
按∶两甚字原抄本均作其,谨根据《灵枢》、《甲乙经》作甚。 《灵枢》、《甲乙经》均作闷。注踣上原缺一字,袁刻作则。) 



卷第九·经脉之二

十五络脉

属性: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三第十《经脉》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编。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十二正经,有八奇经,合二十脉,名为之经。二十脉中,十二经 
脉督脉及任脉波脉,有十四经,各别出一脉,有十四脉,脾脏复出一脉,合有十五脉,名为大络。 
任冲及脾所出,散络而已;余十三络,从经而出,行散络已,别走余经,以为交通。从十五络, 
别出小络,名为孙络。任冲二脉虽别,同称一络,名曰尾翳,似不别也。别于太阴□经,故曰别 
也,余皆放之。此别走络,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