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太素-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掖走心,系小肠。(地,下也。手太阳正,从手至肩,下行走心, 
系小肠,为指地也。小肠,即太阳也。手之六经,唯此一经下行,余并上行向头也。)手少阴之 
别,入于泉掖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 ,此为四合。(手少阴别,上行 
入于泉掖,入属心,上行出面,合目内 ,内 即手太阳也,此手太阳少阴表里以为四合。平按∶ 
《灵枢》、《甲乙经》手少阴之别作手少阴之正别,泉掖均作渊腋。袁刻改泉作渊,查唐人讳渊 
为泉,宜仍根据原抄作泉,以存真相,下同,不再举。属于心《甲乙经》作属心主。)手少阳之正,指 
天,别于巅,入于缺 
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天,上也。手少阳之正,提□上巅,为指天也。下走三焦,即手少阳,上散 
胸中也。)手心主之别,下泉掖三寸,入于胸中,别属三焦,上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 
下,此为五合。(手心主别,从手上行至掖,下掖三寸,至于泉掖,入于胸中,属三焦已,上行 
出耳后宽骨下,合手少阳,此手少阳心主表里以为五合。平按∶《灵枢》、《甲乙经》手心主, 
之别作之正别,上循作出循。注宽骨,据经文应作完骨。)手阳明之正,至膺乳,别上于肩 , 
入柱骨之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手阳明正,从手上行,注于膺 
乳,上行至肩 柱骨之下,下走大肠,上属于肺,上出缺盆之处,合大经也。平按∶至膺乳 
《灵枢》作从手循膺乳《甲乙经》同。)手太阴之别,入泉掖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 
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为六合。(手太阴别,从手上行至掖,下掖至泉掖,至手少阴前, 
入走肺,之于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合于阳明,至于大肠,以为六合。至喉咙更合,故云复 
也。此阳明太阴表里以为六合。此十二经脉正别行处,与十二大经大有不同,学人多不在意,所 
以诊病生处,不能细知也。平按∶《灵枢》、《甲乙经》之别作之正别。散之大肠《灵枢》作散 
之太阳,正统本《甲乙经》作散上大肠。) 



卷第九·经脉之二

脉行同异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因天之序,见《灵枢》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自手太阴之脉至逆数 
之曲折也,见《甲乙经》卷三第二十四。又自心主之脉至内络心肺,见《甲乙经》卷三第二十五。 
自黄帝曰手少阴至因天之叙,见《甲乙经》卷三第二十六。自黄帝曰经脉十二至末,见《灵枢》 
卷九第六十二《动 》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编。 
黄帝问于岐伯曰∶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 
而入?六腑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其序。(举其五义,问五脏脉行处,并问身之六腑之输。平按∶ 
其序《灵枢》作少序。)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行阳,皆何道从行?愿闻其方。岐伯对曰∶ 
窘乎哉问,明乎哉道。(问阴阳二脉离合之处也。平按∶《灵枢》别而行阳作别而入阳,皆何道从 
行作此何道而从 
行,“窘乎哉问,……”二句作“帝之所问,针道毕矣”二句。)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 
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至本节之后太泉,留以澹,以外屈上于本节,(手太 
阴脉,从脏行至腕后,一支上大指次指之端,变为手阳明脉;其本从腕后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 
端,即指端内屈回,循大指白肉至本节后太泉穴处,停留成澹而动,然后外出上于本节也。澹, 
从滥反。平按∶内屈《甲乙经》作内侧。循白肉《灵枢》、《甲乙经》均作循白肉际,太泉均作 
太渊,唐人讳渊作泉,说见前。留《甲乙经》作溜。上于本节《甲乙》作本指以下。注一支袁刻 
误作一丈。本节后,袁刻脱后字。)以下内屈,与手少阴心主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上本 
节已,方从本节以下内屈,与手少阴心主诸络会于鱼际,然后则与数络共为流注也。平按∶与手 
少阴心主诸络《灵枢》、《甲乙经》作与诸阴络。又注与手少阴,与字袁刻误作于。)其气滑利, 
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 阴,入掖下,内 
屈走肺,(壅骨,谓手鱼骨也。 阴,谓手三阴脉行于 中,故曰 阴。其脉元出中焦,以是肺 
脉,上属于肺,令从外还,俱至于肺,故手太阴经,上下常通,是动所生之病,疗此一经也。平 
按∶外屈下《甲乙经》无出字,注云∶一本下有出字。)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手太阴一经之 
中,上下常行,名之为顺。数其屈折,从手向身,故曰逆数也。)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 
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其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 
上行三寸,外屈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心肺。 
(心主之脉,从心包起,出于中指之端,即中指端内屈回,循中指内廉,上入胸中,内络心肺。 
心主一经,上下恒通,是动所生,但疗此经。举手太阴、心主二经,余之十经顺行逆数例皆同也。 
营卫之气,一日一夜行二十八脉五十周,如环无端,与正经异也。平按∶心主上《甲乙经》有手 
字。外屈其,《灵枢》其作出,《甲乙经》无其字。上行三寸《灵枢》、《甲乙经》作上二寸。外 
屈行《灵枢》作外屈出行,《甲乙经》注云∶一本有出字。两骨之会《灵枢》作留两骨之会, 
《甲乙经》注云∶一本有留字。内络心肺《灵枢》作内络于心脉,《甲乙经》作内络心包。又注 
与正经异,袁刻与作于,正作五。)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输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 
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输焉。黄帝曰∶ 
少阴独无输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其脏坚固 
者,如五脏中心有坚脆。心脆者则善病消瘅,以不坚故善病消瘅,即是受邪。故知不受邪者,不 
得多受外邪,至于饮食资心以致病者,不得无邪,所以少阴心之主所生病皆有疗也。又《明堂》 
手少阴亦有五输主病,不得无输,即其信也。兑骨之端,手少阴输也。平按∶输《灵枢》作 , 
《甲乙经》作俞。大主也下《甲乙经》有为帝主三字。客《灵枢》、《甲乙经》作容,正统本 
《甲乙经》作客。少阴独无输《甲乙经》作少阴脉独无俞。不病乎《甲乙经》作心不 
病乎。兑骨《灵枢》作锐骨。)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太阴、心主之脉行也。(余 
谓十种经脉者也。平按∶屈折《甲乙经》作曲折。其行之徐疾《甲乙经》无此句。手太阴《灵枢》 
作手少阴,《甲乙经》同,注云∶少阴,少字宜作太字。《铜人经》作厥字,正统本《甲乙经》 
亦作厥。)故本输者,皆因其气之实虚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 
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因冲,冲,盛也。真气,和气也。是谓因天四时之序,得邪去 
真存也。)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总问三脉常动之由。平按∶太 
阴下《甲乙经》有之脉二字,无足少阴阳明五字。)岐伯曰∶足阳明,胃脉也。胃者,五脏六腑 
之海也。(谷入于胃,变为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泌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 
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名为营气。其出悍气 疾,先行四末分肉皮肤之间,昼夜不休者, 
名为卫气。营出中焦,卫出上焦也。大气搏而不行,名为宗气,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 
喉咙,呼则出,吸则入也。故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也。平按∶足阳明《灵枢》作是明二字。)其清 
气上注于肺,气从太阴而行之,(胃之清气,上注于肺,从手太阴一经之脉上下而行。平按∶肺 
下《灵枢》、《甲乙经》重肺字。)其行也,以息往来。(其手太阴脉上下行也,要由胸中气海 
之气,出肺循喉咙,呼出吸入,以息往来,故手太阴脉得上下行。)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 
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脉,手太阴脉也。人受谷气,积于胸中,呼则推于手太阴,以 
为二动,吸则引于手太阴,复为二动,命为气海,呼吸不已,故手太阴动不止也。)黄帝曰∶气 
之过于寸口也,上焉息,下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气 
谓手太阴脉气,从手寸口上入肺而息,从肺下至手指而屈。伏,屈也。肺气循手太阴脉道下手至手 
指端,还肺之时,为从本脉而还?为别有脉道还也?吾不知端极之也。平按∶“上焉息,下焉伏” 
《灵枢》作“上十焉息,下八焉伏”,《甲乙经》作“上出焉息,下出焉伏”。)岐伯曰∶气之 
离于脏也,卒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崖,上于鱼以反衰,其余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气,手 
太阴脉气也。手太阴脉气,从胃中焦,上入于肺,下腋向手上鱼至少商之时,以乘脏腑盛气,如 
弓弩之发机,比湍流之下岸,言其盛也。从少商返回,逆上向肺,虽从本脉而还,以去脏腑渐远, 
其脏腑余气衰散,故其行迟微也。平按∶卒如《灵枢》、《甲乙经》作卒然如三字,袁刻作卒然 
于三字。崖《灵枢》作岸,如水之下崖《甲乙经》作如水岸之下。其余衰散《灵枢》《甲乙经》 
作其余气衰散。)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