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多重能力倾向测验逐渐受到重视。早在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些特殊能力(如音乐,美术、机械等厂倾向测验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发展。30年代后,随着因素分析理论的发展,多项能力倾向测验在二次大战后编制出来,这种成套测验为分析个人心理品质的内部结构提供了适用的工具。普通能力倾向(智力)测验也向多元分析形式发展。主要代表是美国学者韦科斯勒(D?Wechsler) 所编制的儿童智力量表(1949),成人智力量表 (1955)和学前智力量表(1967)。其特点一是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二是由各个分测验结果可以得到言语,操作和全量表三个分数,即可以区分个别间差异,也可以评定个别内差异。对人的智力的描述,从笼统地谈聪明。不聪明,转向区分智力的不同侧面。说明人人皆有所长和所短。
(四)正当心理学家们忙于发展智力测验的时候,传统的学校考试也正在进行一场改革,卡特尔的学生桑代克(E.LThorndike)等人,利用心理测验原理,编造了第一批标准化的教育测验。因此后人尊称他为教育测验之鼻祖。一些专门的教育测验机构也在一些国家陆续成立起来,美国教育测验中心成立于1947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测验编制和研究机构。它有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各方面的学科专家2000余人,并配有现代化的计算设备。
(五)心理测验的另一领域涉及情感适应、人际关系、动机、兴趣、态度、性格等人格特点。人格测验的先驱是克瑞普林(E?Kraepelin),他最早用自由联想测验来诊断精神病人。人格问卷或自陈量表的原型是1917年武德沃斯设计用于士兵的个人资料调查表,以后一直被奉为情绪适应调查表的范本。而1921年问世的罗夏克(RorschacA)墨迹测验则是投射测验的发端。人格测验后来也发展到要求数量化,如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等。
(六)60年代后,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崛起,将实验法与测验法结合,产生了信息加工测验,为了解心理能力提供了一些补充方法,使心理测验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纵观心理测验的发展历史,可看出以下几点:(一)先是以解剖生理特征为根据,而后转向对心智活动的测量。(二)由测量简单的感知能力,发展到测量复杂的认知能力。(三)由笼统的单一量数以评定个别间差异的观念,转变为以多个量数兼顾个别差异与个别内差异的观念。(四)心理测量学是随着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由合到分,最后又走到一起来了。
目前的心理测验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却是经过几代心理学家用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反复探索才找到的,其发展主要受了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心理学理论的发展。1904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智力的二因论,认为人类智力可分为普通因素和特殊因素二部分,比奈测验所测得的只是普通因素。后来人们又对特殊因素发生兴趣,而编出各种特殊能力测验。30年代智力的多因论兴起,瑟斯顿(L?L?Thurstone)由因素分析求得七种基本的心理能力,随之发展出一批多重能力侧向测验。60年代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吉尔福特(J?P?Guilord)的智力结构理论代之而起,提出发散思维为智力的因素之一,从而开拓测量创造力的新领域。二是统计学方法的进步。早期的心理测验主要应用相关法进行研究。30年代后,因素分析法盛行,不但推进了能力测验的发展,还促进了人格理论与人格测验的发展,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就是采用因素分析法编制的。当代信息加工测验的发展与一系列新的数学模式的提出是同计算机的应用分不开的。
第二章 心理测量的性质与功能
第一节 心理测量的性质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教育测量学家麦柯尔在几十年前曾先后提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对物理现象的测量由来已久,其可能性已为世人所公认。对心理现象测量的可能性,直到现在尚受到一些人的怀疑。
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对物体的长度,重量,温度以及时间,空间,运动等物理特性做出了越来越精确的测量,而且不断地尝试着对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绪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性进行测量,并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加深了对人类心理现象的了解,促进了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唯心主义者把人的心理归结为灵魂的活动。灵魂,自然是神秘不可测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里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其客观性不但表现在心理的产生具有客观的物质基础(外界刺激和脑的生理过程),还表现在心理要通过各种活动或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的客观性,存在性决定了心理的可知性、可测性。譬如我们平时说的“怕” 这种心理现象,虽不是物质实体,但也是—种客观存在,伴随有一系列生理变化,并能用仪器测量出来。从脉博,呼吸、心跳,血压,皮肤电及外显行为的改变,便可以推测其“怕”的程度。当然,由于心理现象本身十分复杂,目前的测量方法尚未完善,心理测量无论就其可靠性和准确性都远不如物理测量。但测得不—准不等于不能测,现在不能测不等于将来不能测。不承认心理现象的可测性,是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一、什么是测量
(一)测量的定义
简单地说,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所谓“一定的法则”,指的是在测量时所采用的规则或方法。例如,用秤测物体的重量,依据的是杠杆原理,用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依据的是热胀冷缩规律,用尺子测物体的长度,是把尺子的零点对准物体的一端,看物体的另一端所对着的刻度,测量人的智力,是根据智力理论编制测验,看被试者在测验上的得分,如此等等。使用好的法则,可以得到准确的测量效果,使用坏的法则,则会得到不准确的测量效果。许多事物易于测量,因其使用的法则易于确立和遵守,心理现象难以测量,是因为我们很难设计清晰而良好的法则。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测量法则不断完善,测量也就越来越真确。
所谓“事物”,指的是我们所感兴趣的东西,说得更明确些,是引起我们兴趣的事物的属性或特征。测量就是确定这些属性或特征的差异。人与人的差别不只表现在有高有矮,有强有弱,有人跑得快、有人跳得高等身体外貌和体力特点上,也表现在较为抽象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点方面。例如有人活泼好动,有人沉静安详,有人勇敢豪放,有人谦逊细心,有人过目不忘,有人思维敏捷,有人精于数理工程,有人擅长文学艺术等等。所有这些特性都是心理测量的对象。
所谓“数字”,是个比数值意义更广泛的概念,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不表示数量。一般说来,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就是确定出一个事物或事物的某一属性的量。但有时也可把数字当作一种事物的符号,而不反映事物的量,如“1班、2班、3班……”等。通常人们说的测量,指的是前一种情况, 即根据特定的法则,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事物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二)测量的要素
1.参照点
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一个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叫参照点。参照点不同,测量的结果便无法相互比较。参照点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的零点,如测量轻重、长短,都以零点为参照点,即以“恰恰没有一点重量”、“恰恰没有一点长度”为计算的起点。另一种人定的参照点,如以海平面为测量陆地高度的起点,以冰点为测量温度的起点,这些都是人定的参照点。
理想的参照点是绝对零点。心理测量中所用的参照点都是人定的,此种参照点有一个极大的限制,就是从该点起计算的数值不能以“倍数”的方式解释。如甲的智商为100,乙的智商为50,不能说甲的智力是乙的二倍,因为没有零智力。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往往为人们所忽略,因而常常对测验分数做出不恰当的解释。
测量长度以米、厘米等为单位,测量重量以公斤、克等为单位,测量时间以分、秒等为单位。没有单位,数量的多少、大小便无法表示。
好的单位须符合两个条件,一为有确定意义,即同一单位在大家看来意义相同,不允许有不同的解释。二为有相等的价值,即第一单位与第二单位间的距离等于第二单位与第三单位间的距离。上述测量长度、重量与时间所的单位符合这两个条件,而心理和教育测量所用的单位则不等值。如智龄是年龄作为智力的单位,因为智力发展的速度先快后,4岁与5岁之间的差别,明显大于14岁与15岁之间的差别。
(三)测量的量表
要测量某个事物,必须先有一个定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将要测的每个事物放在这个连续体的适当位置上,看他们距参照点的远近,便会得到一个测量值.这种连续体就叫量表。
由于制定量表的单位和参照点的种类不同,量表的种类也不同,根据测量的精确程度,其蒂文斯(S。S.Sfepens)将测量从低级到高级有分成四种水平,高级量表除包括低级量表的条件假设和功能外,还有本身的特点。
1.命名量表
这是测量水平最低的一种,只是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把事物归类。因为这里的数字没有数量化的关系,所以也有人认为它不能算是测量。这种量表又可分为两种,
(1)代号——用数字来代表个别事物,如学生和运动员的编号等。
(2)类别——用数字来代表具有某一属性的事物的全体,即把某些事物确定到不同性质的类别里,如用1代表男,用2代表女,或用不同数字代表不同职业等。
在命名量表中,数字只用来作标记和分类,而不能作数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