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气萧索,其人不寿。
散脉之状,浮而无力,至数不齐,涣漫不收,更甚于虚,或来多去少,按之如无。此气
血俱虚,根本脱离之候。左寸软散,为阳虚不敛。右寸见之,为气耗汗出。肝脉软散,色泽
者,当病溢饮。脾脉得之,色不泽,当病足 肿。尺脉见散,为精气衰耗。又产妇得之生,
孕妇得之死。
芤脉之状,如浮而大,于指面之下,其形中断,又如流水不相续,或如泻漆之形,断而
倒收,又似弦而软。(《太素脉诀》云∶芤脉之状,中空弦散。)主吐血,呕血,衄血,男子
失精,妇人胞漏,半产,血崩。又曰,其状弦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弦芤相搏,此名为
革,金刑木而伤肝也。芤而滑,呕吐,甚则亡血。芤而数,阳陷阴中,血妄行。芤而急,风
冷
濡脉之状,极软弱,如以指按水中绵,如有如无。(《太素脉诀》云∶诸部脉形,按之极
小。)为阴阳俱不足,湿冷雾露之气所伤。为病,头重如以湿热之物裹首;大筋软短,小筋
弛长,为痿弱骨不能立;又为亡津液,精神不收;(《十便良方》云∶精神干急或偏枯,血脉
痹
微脉之状,极微,或似有似无。为气血不足,为虚惫,亡血,亡汗,小便数或白浊。若
微数为阴虚,客阳内热,谷气少也。若在尺部,肾脂枯,髓不满骨。若在左关则肝虚血不足
目视 ,筋缓弱。若在右关则虚滑泄注,谷不化,肠鸣及浆粥不入胃。若在右寸,则为
损背寒,口中如含霜雪,咳嗽肌疏,不可以风,短气。若在左寸,为心虚恍惚,忧思不乐
多恐,如人将捕之。若六部俱微,则阳不及四肢,足胫冷,手足厥,常欲汤火暖之。陈无
《三因方》云∶微者,极细而软,似有若无。与人迎相应,则风暑自汗。与气口相应,则
阳脱泄。入里,病脉微,为虚,为弱,为衄,为呕,为泄,为亡汗,为拘急。微弱为少气
为中寒。
革脉之状,浑浑革至如涌泉,谓出而不返也。为阴气隔阳,又为溢脉。盖自尺而出,上
于鱼际,亦谓之离经,无根本也。又覆脉之状,自寸口下退,过而入尺,皆必死之脉也。
伏脉之状,重于沉,指下寻之方得,盖时见时隐也。(《太素脉诀》云∶伏脉之状,其形
沉伏,隐隐其位。)此阴阳之气相伏也,或阴中伏阳,阳中伏阴。脉疾为伏阳内热,身虽寒
而
脉实者有伏气在内,涩者有动气,在左则左病,在右则右病,在脐则居脐上下,居脐上为逆
居脐下为从。
牢脉之状,如弦而实,寻之则散。(《太素脉诀》云∶指下寻之不动。)为五劳六极七伤
之
实脉之状,举按有力,重按隐指 然。气不利,亦主伏阳在内,蒸热劳倦,胃气壅塞
为内痈。实数为三焦闭热,大便秘实。滑为癖饮症瘕留聚之病。实大为气盛闭塞。(《太素
诀》,)实大作实洪。实沉为脏腑气不通,带短(《太素脉诀》云∶实而短。)为宿谷不化。
弱脉之状,小而无力。为精不足,短气,表里俱衰,为暴下。阴并于阳,汗出不止者死
又为脚弱筋缓,足不能履地。恶寒,不可出风。
细脉之状,细细似线。(《太素脉诀》云∶其形细微。)阴气胜阳也。又为手足寒,气少,
惨惨不舒畅。又血不荣于四肢,谓寒则涩而不流行也。(《太素脉诀》云∶又主冷泄痢。)
缓脉之状,不迟不疾,一息四至,往来得中,实得土气。(《太素脉诀》云∶缓脉之状,
如柳叶也。)缓甚,为病四肢不收,受湿而痹。缓而沉,脾气滞,志意不舒展,气痞多噎。
缓而涩,肌肉不仁,津液不流行,荣卫失度,因以致风。缓而微,为消气。缓而滑,为热中
多食。缓而短,谷不化,为溏泄。缓而浮,为风 曳。陈无择《三因方》云∶缓者,浮大而
软
为弱为痹,为疼为不仁,为气不足,为眩晕。缓而滑为热中。缓而迟,虚寒相搏,食冷则咽
痛。
涩脉之状,往来极涩,如水不能流,或聚于指下,或绵绵如泻漆,断而倒收,又似止非
止。(《太素脉诀》云∶涩脉之状,如刀口到指,不离其所。)主男子亡血失精,妇人胎妊不
成,月候凝涩,或崩伤不止,五带,败血在腹,或血瘕成形,筋急寒痹。浮涩为肺病,咯血
咳嗽,虚劳。涩中时弦,为金木相克,胁下痛,不得卧者死。在左寸,为心痹寒栗,病积溲
血
结脉之状,大小不定,往来不拘,数至时一止。主气不流行,腹中症癖,气块成形。
或因大病后亡津液,亡血,或惊恐神散而精不收,或梦漏亡精,又多虑而心气耗也。若无是
因,则其人寿不过一二年。
代脉之状,其来如断绝,而相待其息以至时,搏而动。主血气亏损,或惊忧积甚,形气
不相得也。
滑脉之状,指下如水之流,或如转珠而滞碍。(《太素脉诀》云∶不缓、不洪、不实,如
珠之形。)主呕吐,主饮。滑而弦细者为支饮,咳逆倚息,面浮肿。滑而紧,停寒积饮吞酸,
肠间漉漉有声。滑而弦,留饮在胃,头痛而眩。滑而数,为中 ,甚则为 ,手足螈 搐
搦
盛
肺
紧脉之状,如按绳缴指,三部通度,与弦相似而有力,举按皆有余。主中寒腹痛切急。
在寸口,则中寒口噤,头痛恶寒,欲得覆被火炙。在关上,则胃冷吞酸,中脘脐腹痛,下利
筋寒,或转筋霍乱,咳呕胆汁。紧数为冷热痢,下脓血,或身热饮食如故,有痛处则结痈疽
在尺为寒疝痛。
促脉之状,自尺上寸口促急,有来无去。(《太素脉诀》作有来时止复来。)此荣卫无度
数,阴气促阳也。又肾气离经,升而不降,又为无阴而阳无以系也。若时气促数,上出寸口,
动脉之状,鼓动而暴于指下不常。气血相乘,搏击而动也。或鼓于阳,则一阳为钩,如
夏脉之盛。或鼓于阴,一阴为毛,如秋气之急切劲烈。鼓阳胜而急曰弦,阴缓而阳急也。鼓
阳至而绝曰石,阳辟而阴孤也。阴阳相过曰溜,气相鼓作而动也。
弦脉之状,如张弓弩弦,应指有力,重按则软弱。(《太素脉诀》云∶状如琴弦。)主春
气,主肝脏,主虚,主痰,主疟,主劳。弦而微,气不足,筋缓不荣。弦急似数非数,绵绵
之状,劳伤气促急,四肢煎厥。无首尾而促疾,虚劳不足。弦弱而疾,夜多盗汗。弦短而大,
荣卫劳伤,内急外缓。兼数则热,目视 ,血不足也。兼迟则寒,筋脉急挛。弦涩因失血
女子则月闭血瘕。弦紧为
虚寒里急,寒疝少腹痛,面青下利。弦迟而涩,出入无首尾,为
寒闭血少,筋干急,(《太素脉诀》作弦而急。)或偏枯血脉痹,得之风冷湿也。(《十便良方》
短脉之状,往来极短,不待息尽而回,或无首尾,但见于指面,亦不待气来而至。其人
短气息,或不能长息,又为大下脱气,又主久病。
长脉之状,往来指下,息随而尽,其有余,如操带物之长。(《太素脉诀》云∶长脉之状
往来至长。)禀赋气强,胜血而气拥,其人寿。若加大而数,为病阳盛内热,当利三焦。
卷二
寒证
属性:论曰∶若其人洒淅恶寒,但欲浓衣近光,隐隐头重时痛,鼻窒塞,浊涕如脓,咳嗽,
动辄汗出或无汗,甚则战栗,此由寒中于外,或由饮冷伤肺胃,内外合邪,留而不去,谓之
感寒。寒从外至者,两手寸口脉俱紧,或但见于右寸。寒从内起者,其脉迟小。无汗者,小
青龙汤主之。小汗者,温肺汤主之。
小青龙汤
五味子 细辛(去苗) 干姜 半夏(汤洗七遍)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姜三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温肺汤(方缺)
若阴寒积冷,心腹大痛,呕逆恶心,手足厥冷,心胸不快,腰背疼痛,良姜汤主之。
良姜汤
高良姜(一两,锉碎,炒) 官桂(一两,去皮) 当归(去芦,一两,锉炒) 白茯
苓(一
两) 附子(半两,炮)
上为散。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若但寒头重,动眩晕,肌肉痛,牵急不得转侧, 汗出,恶寒,小便难,大便反
快,短气,足寒,或时咽痛,微热,此由寒湿客搏经脉,不得发泄,其脉迟缓而小弦,附子
汤主之,除湿汤亦主之。
附子汤
附子(一个,炮,去皮脐) 白术(一两,炒) 茯苓 白芍(各三两) 人参(二两)
上为散。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除湿汤(方缺)
卷二
热证
属性:论曰∶阴不足则阳偏,阳偏则发热。若热从背起,自手足渐渐周身,口舌干燥,欲饮水
而不能,此由阴气亏少,少水不能制盛火。诸阳起于四末,循行于背,阴不能敛阳,阳气
独行,所以发热,或昼发而夜宁,或夜发而至旦即消。其脉虚疾而小,芍药黄 汤主之。
芍药黄 汤
芍药(三钱) 黄 甘草(炙) 青蒿(阴干,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若热从腹起,上循胸腋,绕颈额,初微而渐至大热,发无时,遇饥则剧,中脘不利,善
食而瘦,其色苍黄,肌肉不泽,口唇干燥,由脾气素弱,曾因他病,误服热药,入于脾,脾
热则消谷引饮,善消肌肉,其脉濡弱而疾,参橘丸主之。若嗽者,用加减法,及灸脾 百壮
参橘丸
橘皮(三两,洗) 麦门冬(去心) 人参(去芦,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米饮下三十丸。若嗽,加五味子一两。
若热从腹中或从背起,渐渐蒸热,日间剧,夜渐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而浊,
甚则频数尿精,夜梦鬼交,日渐羸瘦,由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气流散,精神不藏,阴无
所使,治属虚劳,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
芍药(六两) 黄 远志(去心) 当归(洗) 泽泻(各三两) 龙骨 人参 甘
草(炙,
各二两)
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