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云∶血为忧煎,气随悲减,故外耗于卫,内夺于荣。)是证令人饮食无味,神倦肌瘦。
《灵枢》曰∶癫疾呕多涎沫,气下泄不治。
又曰∶癫痫之病,乍作乍醒者苏,不食痴迷者死。
又曰∶凡癫狂之病,若神脱而目瞪,如愚痴者不可治。
又曰∶癫疾者,疾发如狂,死不治。
《医鉴》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
肇端也。惊者,恐怖之谓;悸者,怔忡之谓。惊者与之豁痰定惊之剂,悸者与之逐水消饮之剂。
《直指》曰∶健忘者,心脾二脏血少神亏故也,宜养血安神以调之。
《正传》曰∶狂为痰火实盛,癫为心血不足,多为求望高远,不得志者有之,癫病独主乎痰,因火动之
所作也。治法癫宜乎吐,狂宜乎下,癫则宜乎安神养血,兼降痰火。
河间曰∶五志过极,皆为火也。盖气为阳而主轻微,诸所动乱劳伤,皆为阳化之火,神狂气乱,而为病热
者多矣。
子和曰∶河间治五志,独得言外之意,凡见喜、怒、悲、思、恐之证,皆以平心火为主,至于劳者伤于
动,动便属阳,惊者骇于心,心便属火,二者亦皆以平心火为主也。(《丹心》)
《灵枢》曰∶心小则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心高则满于肺, 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易伤于
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又曰∶心病,禁温食热衣。
经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故血不流;血不流则色不泽。故其黑如漆柴者,血
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仲景曰∶形体如烟煤,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
经曰∶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
《脉经》曰∶心绝二日死。
《灵枢》曰∶五脏皆小者,苦焦心,多忧愁;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
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
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乎,反复言语也。
又曰∶心为血之主,而肝又为血之脏,是以血出于心,而纳之于肝也。
经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死。
又曰∶心以膻中为腑。
经曰∶十二官皆听命于心。故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又曰∶火王于夏,相于春,废于季夏,囚于秋,死于冬。其王日丙丁,王时日中。
其困日庚辛,困时晡时。死日壬癸,死时半夜。
又曰∶心俞在脊第五椎旁,募在腹上巨阙。
又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火精之气其藏神,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
窍,故云耳也。盖手少阴之路,会于耳中,故也。)
又曰∶心色赤而中虚,离之象也。
又曰∶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
又曰∶雷气通于心。
又曰∶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
又曰∶精气并于心则喜。
又曰∶心恶热。
又曰∶血病,无多食咸。
又曰∶久视伤血,劳伤心也。
又曰∶损其心者,调其荣卫。
又曰∶心热病,额先赤。
又曰∶心热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
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又曰∶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神门。
又曰∶肝移寒于心,在隔中。肝移热
于心,则死。
又曰∶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介音嘎。)甚则咽肿喉痹。
又曰∶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音下。)赤色,病甚则不可言快,胗在口,其色赤。
又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又曰∶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主脉痿,枢拆(音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又曰∶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烫心呕吐,咳逆狂语,汗出如珠,多厥;其
脉当浮,今反沉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死。此水克火也。
《脉经》曰∶夏心脉欲洪大而散;脾脉欲洪而迟缓;肺脉欲洪而浮涩;肾脉欲洪
而沉滑;命门与肾同;肝脉欲洪而弦长。
又曰∶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渴自已。
华陀曰∶肺下右侧可见心系,系于脊髓,下通于肾,其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
通;一则自心入肺两大叶间,曲折向后,并脊膂细络相连,贯通脉髓,而与肾系相通。
愚谓四脏之系,皆通于心,心则通于四脏之系也,交相连输其血气,渗灌骨髓,故
五脏有病,先干于心,其系上连于肺,其别自肺两叶向后,贯脊下肾,又自肾而之
膀胱,与膀胱膜络并行之于溲溺处也。肺之系者,上通气喉,其中与心系相通。脾
之系者,自膈中微近左胁,居胃之上,并胃胞络及胃脘相连贯,膈与心肺相通,与
膈膜相缀也。肝之系,自膈下,着右胁肋,上贯膈入肺中,与膈膜相连。肾之系,贴
脊膂脂膜中,两肾相系,相通而下,行其上与心系通也。(缀音坠。)
经曰∶是动病则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肾厥,是主心。
又曰∶所生病者,目黄胁痛,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盛者寸口大,再倍
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又曰∶苦先入心。
又曰∶心宜食酸。
又曰∶心虚以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以生姜补肝,如
无他证,用安神丸主之。
又曰∶心实以甘草泻之,如无他证,用泻心汤。
又曰∶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
滞则心气乏。故心病必先求于肝,是澄源也。五脏有病,必先传其所胜,水能制火,
则肾邪必传于心。故先制其肾,逐其邪,诊其肝肾俱和,而心自疾,则随其本经虚实而治之。
手少阴心引经药歌∶
午心麻(黄)桂(心)独(活山)栀(黄)芩,生地(当)归(黄)连代(赭石紫)石英,更有细辛并半
夏,熟地(北)五味泽(泻)同成。
《针经》曰∶心脉起足少阴,少冲穴在小指内端。
又曰∶赤如鸡冠者生,赤如 血者死。
又曰∶实则梦忧惊恐怖;虚则梦烟火焰明。
又曰∶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注曰∶心苦缓,是心气虚也。)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
酸补之,甘泻之。
补∶枣仁、远志、天竺黄、山药、当归、麦门冬。
泻∶贝母、川黄连、木香、玄胡索。
温∶藿香、菖蒲。
凉∶牛黄、犀角、竹叶、连翘、朱砂。
引经报使∶独活、细辛。
卷三内景图说(上)
小肠
属性:经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又曰∶后附于脊,前附于脐上,左回叠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
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
三合之大半。
r小肠图p04…a41a12。bmpr
又曰∶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复下一寸,外附于脐,为
水分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浮秽流入大肠。
《难经》曰∶重二斤十四两。
经曰∶小肠为赤肠。
又曰∶小肠若寒甚,独肩上热,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
又曰∶小肠有寒则下重,便脓血,有热必痔。
又曰∶小肠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
又曰∶小肠胀者,小肠 满,( 音嗔,胀起也。)引腹而痛。
又曰∶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又曰∶心咳不已,小肠受之,其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又曰∶厥气客于小肠,则梦聚邑街衢。
又曰∶是动病,则嗌痛颈肿,不可回顾,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
又曰∶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盛者,人迎大,再
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又曰∶小肠热胀生口疮;小肠热结满不通;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小肠冷
气,非时刺痛;小肠酒后饮冷,气裹热结伏脐下,结硬块不通,连外肾俱肿。
经曰∶手太阳小肠经。
又曰∶是经多血少气。
又曰∶未时气血注于小肠。
《人门》曰∶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入于小肠上口,自小肠下
口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上口,滓秽入大肠上口。
《难经》曰∶小肠大肠会,谓之阑门,言由关阑分隔也。
《灵枢》曰∶唇浓,人中长,以候小肠。
又曰∶心应脉,皮浓者脉浓,脉浓者小肠浓。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
而长;皮薄而脉波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小肠结也。
又曰∶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
又曰∶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睾,阴丸也。)时窘之候,当耳前热。
又曰∶小肠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也。
《内经》曰∶小肠为泄。
《入门》曰∶小肠有气则小腹痛;小肠有血则小便涩;小肠有热则茎中痛。
又曰∶小肠者,心之腑也;有病宜通利,用导赤散、赤茯苓汤。
《脉经》曰∶小肠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
溺血属小肠、膀胱经。
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小腹急满,为小肠水。
补∶牡蛎、石斛。
泻∶葱白、木通、紫苏、荔枝核。
温∶大茴香、小茴香、乌药。
凉∶黄芩、天花粉。
引经报使∶羌活、 本上行,黄柏下行。
卷三内景图说(上)
肝
属性:经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又曰∶肝者,干也。其性多动而少静,好干犯他脏者也。
又曰∶肝居膈下,并胃,着脊之九椎。
又曰∶其合筋也,其荣爪也,主藏魂,开窍于目,其系上络心肺,下亦无窍也。
r肝图p04…a41a13。bmpr
《难经》曰∶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
滑伯仁曰∶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