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80-医学从众录-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枣加牡蛎、青皮之类。景岳云∶肾虚羸弱之人多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不能化气, 
气虚不能生血而然,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疏通,少则壅滞。使不知培补气血但以 
行滞通经则愈行愈虚鲜不殆矣。)又高士宗云∶所痛之部,有气血阴阳之不同,若概以行 
气消导为治,漫云通则不痛。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 
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 
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卷三心痛续论
附录备用方
属性:x栝蒌薤白白酒汤x(方见《金匮》) 
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脉沉而迟,关上小紧。 
方中加半夏二钱。名栝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x小建中汤x 
x大建中汤x(各见《伤寒》) 
治心胸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 
长孙心典按∶上中二焦为寒邪所痹,故以参姜启上焦之阳,合饴糖以创建中气。而又以 
椒性下行,降逆上之气,复下焦之阳,为温补主方。 
x附子粳米汤x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徐忠可曰∶此方妙在粳米。鸣而且痛,腹中有寒气也。乃满不在腹而在胸胁,是邪高痛 
下。寒邪实从下而上,所谓肾虚则寒动于中也。故兼呕逆而不发热,以附子温肾散寒,半夏 
去呕逆,只用粳米合甘枣调胃,创建中气,不用术,恐壅气也。 
x大黄附子汤x 
胁下偏痛发热。(钱院使云偏当作满。)其脉紧弦,此寒也。 
按痛而满,满连胁下,而六脉弦紧、非附子不能温其寒,非大黄不能攻其实,非细辛不 
能散其结聚。三药实并行不倍也。 
x浓朴三物汤x 
痛而闭者,此汤主之。 
x当归生姜羊肉汤x(各见《金匮》)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亦治产后腹中疠痛。 
寒多者加生姜二两五钱,痛多而呕者,加陈皮五钱,白术二钱五分。 
x暖肝煎x(《景岳》) 
治肝肾虚寒,小腹疼痛疝气等症。 
当归(二、三钱) 枸杞(三钱) 茯苓 乌药 小茴(各二钱) 肉桂(一二钱) 沉香(一钱,或木 
香亦可) 生姜(三五片) 
水煎服。 
按此方加防风、细辛、桃仁、山萸肉。治肝虚胁痛,有奇效。 
x枳芎散x 
治右胁刺痛。 
枳实 川芎(各五钱) 炙甘草(三钱) 
为末,每服三钱,姜汤下。 
x推气散x 
治左胁疼痛,胀满不食。 
姜黄 枳壳(面炒) 桂心(各五钱) 炙甘草(三钱) 
为末,每服三钱,姜汤下。 

卷三
呕吐哕
属性:吐者,有物无声。哕者,有声无物。呕者;声物俱出,总属于胃。时医以二陈汤加藿香、 
砂仁统治之。虽是庸浅活套,尚不碍理,余亦从之。但当分别寒热虚实表里而加减耳。 
寒者,口和身冷,或兼腹痛,脉必迟细,吐出如多有冷气,宜再加吴萸、干姜、丁香之类。热 
者,或为热渴,或为烦躁,脉必洪数,吐必涌猛,形气声色,必皆壮历,宜再加黄芩、黄连、 
麦冬、沙参、竹茹之类。实者,或因食滞,必多胀满,宜再加浓朴、山楂、麦芽、神曲之类 
;或因气逆必痛连胁筋,宜再加抚芎、香附、紫苏、连翘之类,或另用左金丸、逍遥散之 
类。表者,邪自外至,必头痛发热,宜倍用生姜。里者,邪不在表,兼心下痞者,宜二陈汤 
加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仿半夏泻心汤之意;兼见腹满便硬者,二陈汤加浓朴、 
大黄,仿承气汤之意。若在半表半里,必见口苦,寒热往来,宜另用小柴胡汤治之。虚者, 
胃气虚也,或命门火气虚也,宜二陈汤加香砂外,重用人参、白术,以补胃气;不愈,更加 
干姜、附子、吴萸,以温补命门;或以八味丸汤,直补命门真火,随宜变通。景岳云∶无实 
无火而呕吐者,胃虚也。或误服寒凉而呕吐者,胃虚也。食无所停,闻食而呕者,胃虚也。 
气无所逆,闻气则呕者,胃虚也。或食入中焦而不化者,胃虚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命门 
虚也。然胃本属土,非火不生,非暖不化,是土寒即土虚也,土虚即火虚也。脾喜暖而恶 
寒,土喜燥而恶湿,故张石顽治虚寒呕吐,每用伏龙肝两许,煮汤澄清,代水煎药,可谓得 
治吐之大要矣。治泄泻亦不外此理,而吐呃亦属胃虚,宜于六君子汤去甘草,加黄连、干姜、 
蜀椒之类。 
次男元犀按∶仲景旋复代赭石汤,本以治心下痞,噫气不除。今于呕吐不止之症,借用 
甚效者,取其重以降逆也。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本以治寒邪隔热于上焦,今于食入即吐之 
症,取用甚效者,以干姜散上焦之寒,芩连清心下之热,人参通格逆之气,而调其寒热,以 
至和平。不用生姜、半夏者,胃气虚不堪辛散。不用甘草、大枣者,呕不宜甘也。又吴茱萸 
汤,治阳明食谷欲呕,又治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又治干呕、吐涎沫、头痛三症如神。盖取吴茱萸 
大热,直入厥阴,能降气而消阴翳。人参扶其生气,姜枣和其胃气,使震坤合德,土木不 
害,而呕吐平矣。 
哕者,胃中虚冷,及停饮居多。亦有失于攻下,胃中实热而哕者,证必腹满。仲景云∶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承气汤,猪苓汤是也。 
哕逆有虚热,橘皮竹茹汤。哕属虚寒,橘皮干姜汤。寒甚去通草,加丁香、附子。寒热 
错杂者去甘草,加丁香、柿蒂。 
哕声频密相连为实,攻热为主。若半时哕一声者为虚,温补为主。如腹满,不尿,脉散 
,头汗,目瞪而哕者,死在旦夕。 

卷三呕吐哕
诊法
属性: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脉阳紧阴数为吐,阳浮而数亦吐。寸紧尺涩 
,胸满而吐,寸口脉数者吐,紧而涩者难治。紧而滑者吐逆。脉弱而呕,小便复利,身有微 
热,见厥者难治。病患欲呕吐者,不可下之,呕吐大痛,吐出色如青菜色者危。 
x旋复代赭石汤x(方见《伤寒》) 
治胃虚,噫气不除。 
x进退黄连汤x(见《实在易》) 
黄连(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参(人乳拌蒸) 半夏(姜制,各一钱五分) 桂枝(三钱) 大枣(二枚) 
进法∶用本方上三味俱不制,水三茶杯,煎一杯,温服。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半, 
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腹服崔氏八味丸三钱,半饥服煎剂耳。 
x吴茱萸汤x 
治胃气虚寒,干呕、吐涎沫,头痛。 
x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x(各见《伤寒》) 
柯韵伯云∶凡呕家夹热,不利于香砂橘半者,服此方而晏知。 
长孙男心典按∶食入即吐,不使少留,乃火炎之象,故苦寒倍于辛热,不名泻心者,以 
泻心汤专为痞硬立法耳。要知寒热相结于心下,而成痞硬,寒热相阻于心下,而成格逆,源 
同而流异也。 
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各一钱五分) 
水煎温服。 
x橘皮竹茹汤x 
治胃虚呃逆。 
中焦气虚,则下风木得以上乘,谷气因之不宜,变为呃逆。用橘皮升降中气,人参、 
甘草补益中焦,生姜、大枣宣散逆气,竹茹以降胆木之风热耳。 
x橘皮干姜汤x 
治干呕吐逆,吐涎沫而止哕。 

卷三呕吐哕
补论
属性:《金匮》云∶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欲吐者,阴邪在上也。若下之,不惟逆其阳气,反伤无故之阴,变害莫测,岂独反胃而已。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胃素有热,食复入之,两热相冲,不得停留。用大黄下热,甘草和胃。张石顽云∶仲景 
既云欲吐者不可下,又用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病在上,因而越之可 
也。逆之使下,则必愦乱益甚,既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当逆折之使下,故用大黄。 
x大黄甘草汤x(方见《金匮》) 
治食已即吐。 
x通草橘皮汤x(《千金》) 治伤寒胃热呕吐。 
通草(二钱) 橘皮(一钱五分) 粳米(一合) 生芦根汁 
水煎热服。去通草、橘皮,加竹茹、生姜汁,《千金》名芦根饮子。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干呕。 
丹溪云∶凡呕家禁用服栝蒌、桃仁、莱菔子、山栀。一切有油之物,皆犯胃作吐。景 
岳云∶呕家亦忌苍术,以其味不醇而动呕也。 
x茯苓半夏汤x 
沈芊绿云∶食已心下痛,隐隐不可忍,吐出痛方止,证名食痹。吐食,宜此汤主之。 
麦芽 茯苓 半夏 白术 神曲 橘皮 天麻 生姜(各等分) 水煎服。 
x麦天汤x 亦主之。 
麦冬 天麻 茯苓 白术 半夏 陈皮 神曲 生姜(各等分) 
水煎服。 

卷三
呃逆
属性:景岳曰∶呃逆症,谓其呃之连声,无不由于气逆。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一曰寒 
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寒呃者,头痛,恶寒,发热,脉紧,外寒可散。宜二陈汤倍 
加生姜、陈皮主之。腹痛,口中和,手足冷,脉微,内寒可温,以理中汤、四逆汤加丁香、 
砂仁主之,去其蔽抑之寒,而呃止矣。火呃者,口渴烦躁,三焦之火可清,以黄芩汤加半夏 
,竹叶石膏汤加姜汁主之。潮热狂乱,腹满便硬,阳明实火可下,以三承气汤主之;火势未 
甚者,只以安胃饮主之,去其冲上之火,火静则气自平而呃止矣。惟虚脱之呃,或以大病之 
后,或以虚羸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者,当察其中虚,速宜补脾,以六君子汤、理中 
汤加丁香、柿蒂、白豆蔻主之;察其阴虚,速宜补肾,以六味汤、八味汤加紫石英主之,归 
气饮最妙;虚甚者,必须大剂补元煎加丁香、白豆蔻主之。然实呃者,不难治。惟元气败竭 
者,乃最危之候也。更有伤寒之呃者,仍当于伤寒门阅之。张石顽曰∶平人饮热汤,及食椒姜 
即呃者,此胃中有寒痰死血也。死血用韭汁童便下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