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3-本草纲目-第3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始自三种移成,故犹有泽蒜之称。《尔雅》云∶ ,山蒜也。今京口有蒜山,产蒜是也。 
处处有之,不独江南。又吕忱《字林》云∶ ,水中蒜也。则蒜不但产于山,而又产于 
水也。别有山慈菇、水仙花、老鸦蒜、石蒜之类,根叶皆似蒜而不可食,其花亦异。并见草 
部下。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山蒜∶治积块,及妇人血瘕,用苦醋磨服多效(苏颂)。泽蒜、石蒜∶并温补 
下气,滑水源(藏器)。 

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

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大蒜(弘景)、荤菜。 
弘景曰∶今人谓葫为大蒜,蒜为小蒜,以其气类相似也。 
时珍曰∶按∶孙 《唐韵》云∶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胡荽。则小蒜乃中土旧有,而 
大蒜出胡地,故有胡名。二蒜皆属五荤,故通可称荤。详见蒜下。 
【集解】《别录》曰∶葫,大蒜也。五月五日采,独子者入药尤佳。 
保升曰∶葫出梁州者,大径二寸,最美少辛;泾阳者,皮赤甚辣。 
颂曰∶今处处园圃种之。每颗六、七瓣,初种一瓣,当年便成独子葫,至明年则复其本 
矣。其花中有实,亦作葫瓣状而极小,亦可种之。 
时珍曰∶大、小二蒜皆八月种。春食苗,夏初食苔,五月食根,秋月收种。北人不可一 
日无者也。 
【气味】辛,温,有毒。久食损人目。弘景曰∶性最熏臭,不可食。俗人作齑以啖 肉, 
损 
性伐命,莫此之甚。惟可生食,不中煮也。恭曰∶此物煮羹 为馔中之俊,而陶云不中煮, 
当是未经试耳。 
藏器曰∶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发白。 
时珍曰∶久食伤肝损眼。故嵇康《养生论》云∶荤辛害目,此为甚耳。今北人嗜蒜宿炕 
,故盲瞽最多。陈氏乃云多食明目,与《别录》相左,何耶? 
震亨曰∶大蒜属火,性热喜散,快膈,善化肉,暑月人多食之。伤气之祸,积久自见, 
养生者忌之。化肉之功,不足论也。 
瑞曰∶多食伤肺、伤脾、伤肝胆,生痰助火昏神。 
思邈曰∶四月、八月食葫,伤神,令人喘悸,胁肋气急,口味多爽。多食生葫行房, 
伤肝气,令人面无色。生葫合青鱼 食,令人腹内生疮,肠中肿,又成疝瘕,发黄疾。合蜜 
食,杀人。凡服一切补药,不可食之。 
【主治】归五脏,散痈肿 疮,除风邪,杀毒瓦斯(《别录》)。 
下气,消谷,化肉(苏恭)。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 癖,伏邪恶,宣通温 
补, 
疗疮癣,杀鬼去痛(藏器)。健脾胃,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祟,解温疫,去盅毒, 
疗劳疟冷风,敷风损冷痛,恶疮、蛇虫、溪毒、沙虱,并捣贴之。熟醋浸,经年者良(《日 
华》)。温水捣烂服,治中暑不醒。捣贴足心,止鼻衄不止。和豆豉丸服,治暴下血,通水 
道(宗 )。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 
治 
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 
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 
通(时珍)。 
【发明】宗 曰∶葫气极荤,置臭肉中反能掩臭。凡中暑毒人,烂嚼三、两瓣,温水送 
之,下咽即知,但禁饮冷水。又鼻衄不止者,捣贴足心,衄止即拭去。 
时珍曰∶葫蒜入太阴、阳明,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 
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故王祯称之云∶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 
调鼎俎,代醯酱。携之旅涂,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 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气。北方 
食肉面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盖不知其辛能散气,热能助火,伤肺损 
目,昏神伐性之害,荏苒受之而不悟也。尝有一妇,衄血一昼夜不止,诸治不效。时珍令以 
蒜敷足心,即时血止,真奇方也。又叶石林《避暑录》话云∶一仆暑月驰马,忽仆地欲绝。 
同舍王相教用大蒜及道上热士各一握研烂,以新汲水一盏和取汁,抉齿灌之,少顷即苏。相 
传徐州市门,忽有版书此方,咸以为神仙救人云。藏器曰∶昔有患 癖者,梦人教每日食大 
蒜三颗。初服遂至瞑眩吐逆,下部如火。后有人教取数片,合皮截却两头吞之,名曰内灸, 
果获大效也。 
颂曰∶《经》言葫散痈肿。按∶李绛《兵部手集方》云∶毒疮肿毒,号叫卧眠不得,人 
不能别者。取独头蒜两颗捣烂,麻油和,浓敷疮上,干即易之。屡用救人,无不神效。卢坦 
侍郎肩上疮作,连心痛闷,用此便瘥。又李仆射患脑痈久不瘥,卢与此方亦瘥。又葛洪《肘 
后方》云∶凡背肿,取独颗蒜横截一分,安肿头上,炷艾如梧子大,灸蒜百壮,不觉渐消, 
多灸为善。勿令大热,若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新者,勿令损皮肉。洪尝苦小腹下患一大 
肿,灸之亦瘥。数用灸人,无不应效。又江宁府紫极宫刻石记其事云,但是发背及痈疽恶疮 
肿核初起有异,皆可灸之,不计壮数。惟腰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极而止。疣赘之类 
灸之,亦便成痂自脱,其效如神。乃知方书无空言者。但人不能以意详审,则不得尽应耳。 
时珍曰∶按∶李迅《论蒜钱灸法》云∶治疽之法,着灸胜于用药。缘热毒中鬲,上下不通。 
必得毒瓦斯发泄,然后解散。凡初发一日之内,便用大独头蒜切如小钱浓,贴顶上灸之。三壮 
一易,大概以百壮为率。一使疮不开大,二使内肉不坏,三疮口易合,一举而三得之。但头 
及项以上,切不可用此,恐引气上,更生大祸也。又史源记蒜灸之功云∶母氏背胛作痒,有 
赤晕半寸,白粒如黍。灸二七壮,其赤随消。信宿,有赤流下长二寸。举家归咎于灸。外医 
用膏护之,日增一晕,二十二日,横斜约六、七寸,痛楚不胜。或言一尼病此,得灸而愈。 
予奔问之。尼云∶剧时昏不知人,但闻范奉议坐守灸八百余壮方苏,约艾一筛。予亟归,以 
炷如银杏大,灸十数,殊不觉;乃灸四旁赤处,皆痛。每一壮烬则赤随缩入,三十余壮,赤 
晕收退。盖灸迟则初发处肉已坏,故不痛,直待灸到好肉方痛也。至夜则火 满背,疮高阜 
而热,夜得安寝矣。至晓如覆一瓯,高三、四寸,上有百数小窍,色正黑,调理而安。盖高 
阜者,毒外出也。小窍多,毒不聚也。色正黑,皮肉坏也。非艾火出其毒于坏肉之里,则内 
逼五脏而危矣。庸医敷贴凉冷消散之说,何可信哉? 
【附方】旧十五,新三十二。 
背疮灸法∶凡觉背上肿硬疼痛,用湿纸贴寻疮头。用大蒜十颗,淡豉半合,乳香一钱, 
细研。随疮头大小,用竹片作圈围定,填药于内,二分浓,着艾灸之。痛灸至痒,痒灸至痛, 
以百壮为率。与蒜钱灸法同功。(《外科精要》) 
疔肿恶毒∶用门臼灰一撮罗细,以独蒜或新蒜苔染灰擦疮口,候疮自然 
出少汁,再擦,少顷即消散也。虽发背痈肿,亦可擦之。 
五色丹毒无常色,及发足踝者∶捣蒜浓敷,干即易之。(《肘后方》)。 
关格胀满,大小便不通∶独头蒜烧熟去皮,绵裹纳下部,气立通也。 
(《外台秘要》)。 
干湿霍乱转筋∶用大蒜捣涂足心,立愈。(《永类钤方》)。 
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数日即愈。象 
山民人患水肿,一卜者传此,用之有效。(仇远《稗史》)。 
山岚瘴气∶生、熟大蒜各七片,共食之。少顷腹鸣,或吐血,或大便泄,即愈。(《摄 
生众妙方》) 
疟疾寒热《肘后》∶用独头蒜炭上烧之,酒服方寸匕。《简便》∶用桃仁半片,放内关穴 
上,将独蒜捣烂罨之,缚住(男左女右),即止。邻妪用此治人屡效。 
《普济方》∶端午日,取独头蒜煨熟,入矾红等分,捣丸芡子大,每白汤嚼下一丸。 
寒疟冷痢∶端午日,以独头蒜十个,黄丹二钱,捣丸梧子大。每服九丸,长流水下,甚 
妙。(《普济方》)。 
泄泻暴痢∶大蒜捣贴两足心。亦可贴脐中。(《千金方》)。 
下痢禁口及小儿泄痢方∶并同上。 
肠毒下血∶蒜连丸∶用独蒜煨捣,和黄连末为丸,日日米汤服之。(《济生方》)。 
暴下血病∶用葫五、七枚,去皮研膏,入豆豉捣,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六十丸,无 
不愈者。(寇宗 《本草衍义》)。鼻血不止,服药不应∶用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 
饼子,浓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立瘥。 
(《简要济众方》)。 
血逆心痛∶生蒜捣汁,服二升即愈。(《千金》)。 
鬼疰腹痛,不可忍者∶独头蒜一枚,香墨如枣大,捣和酱汁一合,顿服。(《永类钤方》)。 
心腹冷痛∶法醋浸至二、三年蒜,食至数颗,其效如神。(李时珍《濒 
湖集简方》)。 
夜啼腹痛面青,冷证也∶用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捣丸芥子大。每服七 
丸,乳汁下。(危氏《得效方》)。 
寒湿气痛∶端午日收独蒜,同辰粉捣,涂之。(唐瑶《经验方》)。 
鬼毒风气∶独头蒜一枚,和雄黄、杏仁研为丸,空腹饮下三丸。静坐少时,当下毛出即 
安。(孟诜《食疗本草》)。 
狗咽气塞,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用独头蒜一枚,削去两头,塞鼻中。 
左患塞右,右患塞左。候口中脓血出,立效。(《圣济》)。 
喉痹肿痛∶大蒜塞耳、鼻中,日二易之。(《肘后方》)。 
鱼骨哽咽∶独头蒜塞鼻中,自出。(《十便良方》)。 
牙齿疼痛∶独头蒜煨乘热切熨痛处,转易之。亦主虫痛。(《外台秘要》)。 
眉毛动摇,目不能交睫,唤之不应,但能饮食∶用蒜三两杵汁,调酒饮,即愈。(夏子 
益《奇疾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