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结构的成熟是在汉代。由此推断,一个统一的、具有某些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并在文化一心理结构上相类同的民族形成于汉代,这个民族就是汉族。
刘邦作为汉民族的一员,在他的身上非常典型地体现出这一刻它一心理结构(海外一些学者称之为“深层结构”)的诸多特征,如协调人际关系的天赋,社会化的人格,对待人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重直觉重实用重人事的“平面人,, 思维,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以及诸多”身体化,‘的倾向,等等,一个人的实践不自觉地弥合了民族的创伤,,并牵动了整个思但界的神经~这一事实本身枷正明他是民族卓越的代表。
刘邦作为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的代表,不仅在统一民族、建立强盛庞大的帝国事业中功勋卓著,而且在构筑中国人刘七一心理结构上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甚至把中国人的某些主要品质发展到了理想化的程度。例如近情。
所谓近? 詹,顾名思义就是近人清或符合情理。“情”代表着活动着的大吐因素,而“理”则代表着不变的宇宙法则。
林语堂说:“我以为近情精神实是人类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而近人情的――人实在就是最高形式的有教养的人……近情的精神乃是中国文明的精华和最好的方面。”。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刘邦无疑是最近人情的一个。近情精神占据着他的头脑和整个躯体,使他的思想人性化,并且在保持自信心的情况下,驱除一切形式的狂热和武断,他从不自认为掌握着绝对真理,很正苗壮,迫使人人都得把自己的头脑拴在他的裤腰带上, 怡恰相反,他并不坚信自己总是对的。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拥有绝对真理,但人人都有被了解的权利。近情精神作为刘邦天性的一部分,在他的人生的各个时期都有鲜明的反映,如人关后听取别人的意见克制欲望回军霸上,对起义军首领职位和皇位的谦让态度,限定自己的作用,坦率承认下属的才能和贡献,等等,都做到了合情合理。但是,最能体现他近情精神的乃是对待他的死敌项羽和反叛汉将韩信所采取的方式。
刘邦当汉王不久,在拜韩信为大将军的仪式上就坦率地承认,“在勇敢、强悍、仁爱、刚毅等方面”“不如项王”。后来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刘邦亲自为他的对手举哀,大哭了一场才离去。并保留项氏的宗族亲属,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都是项家的人,汉王赐他们姓刘……
人们可以说这是虚情假意的表示,是令人厌恶的作态。但是,与赢政残杀媛筹家族的滚滚血腥相比,刘邦无疑是个最近人情的人。对待他人,包括对待他的敌手,他的意识是健全的。他承认对方作为一个与自已相同、具有独立价值的人的存在,甚至赞美对方的才能和勇气,同时,现实主义的思维又使他接受人与人之间相互吞噬的残酷世界的逻辑。当这种逻辑击碎了对方的梦想,把他推人黑暗的地狱,刘邦是能够设身处地体会到那种天崩地裂的痛苦和幻灭的。他在项羽破碎的另橄前抛洒一把悲沧的泪水,应该说是真诚的,他向和他纠缠数年、苦乐与共的对手表示尊重和同情。
这种尊重、同情,乃至怜惜,在对待叛将韩信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楚汉战争期间,韩信就野心勃勃,利用执掌的到丈易鱼刘邦封他为齐王。灭楚后,韩信曾想反叛汉王,不料走漏了风声,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假装巡游云梦泽,在陈县逮捕了韩信。然而到了洛阳,他就赦免了韩信,封他为淮阴侯。这一着撕以乎下得过于刘旦了。刘弃附韩信的才能是了解的,他曾说:“统率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当时天下初定,大小叛乱不断,刘邦时常亲自率军平叛,他在这时赦免心怀不轨的韩信,并封他为“侯”,不窗是放虎归山吗?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呢?据《 史记》 记载,刘邦把韩信留在身边,只是为了便于闲谈,两人经常说古道今,评论各位将领的才能。
不久,赵王陈稀与韩信约定共同发起叛乱,陈稀在代地首先起兵反汉,刘邦率军前去镇压。韩信打算在京坡起兵响应,岂料出师未捷身先亡,韩信中了吕后、萧何的奸计,被斩首于长乐宫的钟室,接着又被夷灭了三族。关于韩信死后刘邦的反应,《 史记? 淮阴侯列传》 是这样记载的:
高祖从平叛的前线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惜.问道:“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 吕后说:”韩信讲悔恨不用蒯通的计策。“高祖说:”此人是齐国的辩士。“于是诏令齐国捕捉蒯通。蒯通被带到。高祖问:”你教过淮阴侯反叛吗。“蒯通说:”是的.我的确教过他。刃协小子不用我的计策.所以落了个自取灭亡的下场。如果那小子用了我的计策.陛下怎么能杀掉他呢?“高祖生气地说:”烹死他。“蒯通说:' ‘哎呀.烹死我.冤杠啊!”高祖说:“你唆使韩信谋反.有什么冤杠?”蒯通回答:' ’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的英雄豪杰就像乌鸦似的聚集起来。这种情况犹如秦朝失去了它的鹿.天下人都来追逐.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首先得到。拓的狗对着尧狂叫.并非尧不仁.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那时候.我帷独知道韩信.并不知道陛下。况且.天下拿着锋利的武器想做陛下所做的事情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足罢了。难道你能够都把他们烹死吗?“高祖说:”把他放了。“于是赦免了蒯通。
像这样近情的事例在刘邦的一生中可谓比比皆是。
我想,大概正因为他有着坦白的常识和自然的人性,人们才从内心深处喜欢他,崇拜他,谋士和将领们依附他是因为看他“与天下人同利”,而且当别人立了功,他就把实实在在的城邑封赏给人家,而不像项王那样“把刻好的印拿在手中,直到玩弄得磨去了榷角,还舍不得出手” ,充其量只有一点“亲切关怀”、“同情的眼泪”之类的妇人之仁……
中国人是最讲求实际的民族。普通老百姓深知,统治者的崇高、伟大和独创性等 通通不过是无稽之谈,只有当某一措施落到实处给广大平民百姓带来富足、平安和欢乐的生活,人们才会拥护他。如果让老百姓挑选统治者,想必他们首要的标准即是:他是否是一个近情的人?对他们来说,不进人情的人实施统治更意味着灾难。赢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尽管他才华横溢、周身洋溢着非凡的勇气和独创性。
老百姓选择拥护刘邦看来是有道理的。
当我们走进气势宏大、古拙的汉代艺术的宝库,仔细玩味充满铺张描述的汉赋,欣赏人兽杂处的巨幅壁画、画像石,以及各类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就可以对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有所想象。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恋与钟情,并希求人生能够永恒延续、保存,才可能使其艺术对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场合、情景、人物、对象甚至许多非常一般的东西,诸如谷仓、火灶、猪圈、鸡舍等进行大量的、严肃认真的刻画和塑造。民众崇尚近情的品质,拥护近情的人,近? 晴精神终于报偿了他们。刘邦开创的汉朝经过数十年的建设,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声名远播,被史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性角色困扰下的激情女皇 武则天
一
公元690 年,一位体态丰盈的武姓女子在神都洛旧高大的明堂里,正式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周,建元“天授”。从此,中国诞生了一位敢作敢为、勇于向历史挑战的女皇,她就是武则天。
偌大一个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像这样女子推倒傀儡正式当上名副其实皇帝的例子,也就仅此一个。
于是,武则天勾起了无数感慨和幻想。
传统男性社会的卫道士们出于对这一例外的本能憎恨,对她进行肆意的攻击,说她“悖礼蔑义”, “蛊君废主,, , ”害于国,凶于家“, ”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好事者专注于她与男宠之间的私情,对她的情欲进行了夸大其词的渲染。
凡此种种,激起了道学家和正人君子唾沫四溅的咒骂,什么“毒虐淫丑”, “妖淫凶很”,等等,几乎用尽人间最恶毒的词语。
可是,她在那些继承了母权制精神的妇女眼里,一直是一面光辉的旗帜,她的登基上台被看做是千年传统的中止――一次革命性的阴旧转换,是中国妇女威风重振的伟大尝试。
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年时间,可对这一段散发着女性光辉的黄金岁月的回味、总结和争论,去口持续了好几个世纪,直到今天。在这期间,真正的崇拜者(大多是女性)和好事者(大多是男性),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建立起武姓女皇的神话。武则天被塑造成一个不是男性胜似男性的英明君主。她果敢坚毅,知人善任,安国兴邦,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强盛,并拓展了疆土。对于妇女来说,她的出现本身就具有扭转乾坤的意义,她击退了数十次敌手和习惯势力的进攻,惩洽了对女权神威的蔑视,为久受压抑的同性姐妹争了气,确立起她们的尊尹醉口信心。她生前雄居万人之上,傲现人方,号令天下;死后理应位居帝王之首。这一吵吵还获得形象方面的支持―― 这就是武则天画像的间世。画像中的女皇丰颐秀目,雅丽端庄,既含慈悲,又显露着威严,据说与洛阳龙门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卢舍那极为相似,这又在她的头顶罩上一圈佛祖的灵光,更平添了神秘的气氛。
众多对立的说法,犹如一束束偏执的强光,打在武则天的身上,她的局部被夸大了,变得像在显微镜下一样清晰,以致损害了整体。关于武则天,人们获得的是一个矛盾的形象。她是广开言路、放手招贤的明主;她是男性社会的反叛者,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