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二卷张我军评传 作者:田建民-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我军作为一个喜欢文学并有一定创作禀赋的青年,在厦门时期就接触到《新青年》、《新潮》等宣传新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的期刊,特别是1924年初他来到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创作的大本营北京之后,北京的文坛自然引起了他的关注。而新诗这一能自由地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文体,更容易触动他年轻敏感的神经。在他孤寂苦闷之时,他自然而然地用这种自由体的新诗来表达他的思乡念亲之情和恋爱的情感体验了。这就是为什么《乱都之恋》中的诗作形式上多像当时大陆流行的小诗而内容上又多是情诗的原因吧。 
  就《乱都之恋》表现的情感和思想内容来看,它是作者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的记录。传统文论里常说“诗言志”或“诗缘情”,实际上是指明了诗的文体特点。诗最适于感性的形象思维,它表达的是诗人难以说清或不便说明的内心情感的体验或灵魂的密语,因此它是有情而发,是“言”个体的情感之“志”。诗是最具“私人化”的艺术,它是诗人内心深处最原始最本真的情感的流露或宣泄。雪莱在《致云雀》中表示,“最甜美的诗歌就是那些诉说最忧伤的思想的”;凯尔纳认为:“真正的诗歌只出于深切苦恼所炽燃着的人心”《诗》。。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就是最绝望的,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夜》。。从创作意图或目的来讲,“文”主要是作者出于社会责任感来启发民众,指陈时弊,表达理想。诗则不必承担这么沉重而严肃的社会责任,它的本质职责是对诗人个人情感的承担,是诗人胸中郁积的欲歌欲哭欲叫欲跳的满腹不平之气的抒发。即福楼拜所说的,“珠子是牡蛎生病所结成,作者的文笔却是更深沉的痛苦的流露”钱锺书:《论学文选》6卷,花城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152页。。张我军的《乱都之恋》很大程度上就是“蚌病成珠”之作,是年轻的张我军自己“苦闷的象征”。1924年初,年仅二十二岁的张我军远离家乡,独自到陌生的北京来闯天下。他刚刚丧父,留下年迈的母亲独自在家。家里不但不能给他经济上的支援,而且母亲的生活还要叫他担心和牵挂。虽然他在北京有张钟铃、洪炎秋等朋友,但是他内心的孤寂无依之感是可以想象的。并且,他很快陷入爱河,两情相悦固然给他带来快乐和幸福,但对方家庭的阻力和社会的压力又使他常常陷入焦虑和苦闷之中。加之,由于经济的重压,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意中人回乡谋生,虽然万般恩爱,却被迫天各一方,从此前途未卜,这是多么难以言说的心酸和痛苦啊!与心爱的人相隔万里,只能用鱼雁传书来表达彼此的思念和爱意,这又是只能用诗来表达的情感和体验。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对爱的坚贞的情感,张我军不惜万里奔波,完成英雄救美式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浪漫和自豪的情怀与幸福的体验也只能用诗来抒写了。所以《乱都之恋》就是作者这段生活和情感的形象化的表达和记录。就像诗人在这本诗集前写的序诗所说的: 
   
  人生无聊极了!苦闷极了! 
  仅仅能够解脱这无聊、安慰这苦闷的, 
  只有热烈的恋爱罢了。 
  实在,没有恋爱的人生 
  是何等的无聊而苦闷呀! 
  然而,恋爱既不是游戏,也不是娱乐啊, 
  真挚的恋爱,是要以泪和血为代价的! 
  我曾经过了热烈的恋爱生活, 
  而且为了这倾了无数的血和泪。 
  这小小的本子里的断章, 
  就是我所留下的血和泪的痕迹。 
  我欲把我的神圣的泪痕和血迹, 
  献给满天下有热泪的人间性的 
  青年男女们! 
   
  是的,整部《乱都之恋》可以说是记述爱的一部心路历程。首先,这部爱的心路历程是诗人与罗文淑女士浪漫而坎坷终至美满的恋爱婚姻的情感记录,可以说是一种甜蜜与心酸相伴,苦闷与幸福相融的,充满了“神圣的泪痕和血迹”的情感。《对月狂歌》,把罗女士比作月中的嫦娥,表达“你是我仅有的知己!/你是我永远的伴侣!”的暗恋之情。《无情的雨》,担心自己与恋人的约会会被“无情的雨”所阻隔。《游中央公园杂诗》,表达了一对初恋的情人沉浸在幸福与甜蜜之中:“——小草儿偷听了我们的细语,/月姐照彻了我们的心田,/虫蛙们为我俩奏了和谐的曲,/我俩陶醉在自然与爱的怀中,/相对着微微地笑!”《我愿》一诗则是摹仿古人而写的一首情诗。许多古代诗人在诗中以愿意变为恋人身上穿的,头上戴的,脚下踩的,床上铺的,怀中抱的,口上吹的,屋中用的物品,来表达自己愿意和恋人在一起的心愿。如和凝《河满子》:“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刘希夷《公子行》:“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陶渊明《闲情赋》:“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所以鲁迅先生嘲讽他有时很摩登,“竟想摇身一变,化为‘阿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明人《乐府吴调·挂真儿·变好》:“变一只绣鞋儿,在你金莲上套;变一领汗衫儿,与你贴肉相交;变一个竹夫人,在你怀儿里抱;变一个主腰儿,拘束着你;变一管玉箫儿,在你指上调;再变上一块香茶,也不离你的樱桃小口。”张我军把古诗的意境转化为白话诗的表现方式: 
   
  我愿做个碗儿,/日日三次给伊蜜吻,/吻后还留下伊的口味。 
  我愿做个镜子,/置在伊的房里。/大清早伊起来,/便和我相识而微笑。 
   
  通过这首表达对罗女士相思之情的诗也可以看出张我军的古代文学的功底。 
  《前途》和《危难的前途》两首诗,则是在张我军了解了罗文淑家庭对他们的恋爱不会赞同并联系自己的处境后,而对他们的前途伤心落泪,忧心忡忡。“一梦醒来,/枕布和袖口怪湿着。/确是刚流的热泪哪!……分明是伊凄惨地/告诉我伊的苦情,所以引起我/想起我俩的前途,/想起我俩危难的前途!” 
  《乱都之恋》是整部诗集中最长的一首,也是表达感情最深切炽烈的一首。全诗描写了张我军迫于经济重压不得不与心爱的恋人分别而赶去那万里之遥的海岛谋生。那里虽然是他的家乡,有他的慈母,但留在北京的却是他倾心相爱的恋人,这种生离死别的情感令诗人肝胆欲裂。“不愿和你分别,/终又难免这一别。/自生以来,不知经历了/多少生离和死别,/但何曾有过这么依恋,/这么怜惜的离别……火车渐行渐远了。/苍郁的北京也望不见了。/啊!北京我的爱人!/此去万里长途,/这途中的寂寞和辛苦,/叫我将向谁诉!” 
  抵达台湾后,张我军担任了《台湾民报》的编辑。在此期间,张我军在工作上是得心应手的,得到了报社老板及同事们的认可和好评。然而,他却始终牵挂着远在北京的恋人,这种思念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日俱增,真是剪不断,理还乱。1924年11月11日,他在家乡板桥写下了《歌德又来勾引我苦恼》。 
   
  “……我欲紧紧地抱住伊,/好把恋爱的苦恼来脱除;/然若不能脱除这苦恼,/则情愿死在伊的胸上!”(歌德句)/我独自在田畴徘徊之时,/歌德又来勾引我的苦恼! 
  我跑到小河上,/伫立在一条木桥当中。/驰想万里重洋外的伊。/万千愁绪凑成一根尖锐的针,/一直把我的心儿刺! 
  ………… 
  我把尽有的热泪,/洒到小河里,/吩咐小河的流水,/把我的热泪送到伊的心湖去。…… 
   
  身在北京的罗文淑同样日夜思念着万里之外的张我军,为了表达她对张我军的坚定不移的爱情,她也写下了《请您放心》一首短诗: 
   
  请您放心!/我也不会忘了你,/或摒弃了你。/只要我存在人间一天,/我的精神就围绕你一天。/我相信就是离了这人间,/我也不会弃你;/我的灵魂儿终是围绕着你! 
   
  看到这首情意绵绵的诗,张我军既感动又高兴,他写了一首《春意》作为回应:“温暖柔和的春日下,/春草青青,/春水盈盈,/柳条儿嫩绿地吐着微笑:/远方的人呀!/为何到此,/我的心潮便高涨?/哦!这就是春意吗?”张我军还把罗文淑的诗和自己的《春意》都发表在了《台湾民报》上,作为二人爱情的见证。 
  其次,《乱都之恋》诗集中的一些诗表达了感叹身世的思乡念亲之情,即对家乡的爱,对母亲的爱。如《秋风又起了》,1924年秋天,张我军染病,他孤身一人在远离家乡万里之遥的北京,不由得思念起家乡和亲人。想起父亲的病逝,自己与母亲天各一方,互相牵挂。不由得产生一种孤苦无依的失落感和内疚而又迷茫的情绪。“秋风又起了。/故乡的慈母啊,/不知您老人家,/怎样地紧念着/海外的孤儿!……母亲呀!故乡的母亲!/其实儿不该送您回去,/而独自飞奔到天外。/如今呢,/身儿病,/心儿也病,/又一无所成,/唉!何处是我的前程?……” 
  另外,在一些诗里,诗人是把思乡念亲的情绪和表达爱情融于一起的,比如:《沉寂》一诗就写道:“一个T岛青年,/在恋他的故乡!/在想他的爱人!”《烦闷》一诗写道:“我站在老树的背后,/沉思复叹息!/默默地,/偷听了它带来的消息:/它说我故乡的风景如旧,/只多着一个年老的母亲,/日日在思儿心切……/伊说我的爱人依旧/被一个牢圈把伊牢住,/故不能和我长谈蜜语……”把对恋人的爱和思乡念亲之爱交融一起互相映衬,更加突出了他的“沉寂”和“烦闷”。 
  从文学史的意义来看,《乱都之恋》这部诗集如果和同一时期大陆出版的一些新诗集相比,她并不显得非常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