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认为,计划化初期农业增长率应该高于工业,这比对工业集中进行投资,导致工农业的〃不均衡增长〃可能更稳健。初期相对地减少下来的对工业的投资,将向农业投资后所产生的巨大农产品增益中得到补偿。
站在与夏宁对立立场上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则提出了相反的发展模式,即〃重→轻→农〃的模式。他在他的名著《论社会主义的原始积累》一书中,以社会主义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原始积累〃阶段相比拟,他主张,国家工业积累应当来自对农业的掠取,即依靠从农业的剩余产品中提取高额积累,而转向为工业化提供投资。他将这种积累看作农民献纳于国家的〃贡赋〃。为此,他认为应有意识地扩大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工业品与农产品的〃剪刀差〃),并利用国家强制力量即行政指令手段促使其实现。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把农民经济看成城市工业的〃殖民地〃,认为这个〃殖民地〃应该当然地接受无产阶级国家的〃剥削〃。他说:〃国家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需要被迫仰赖于对社会主义以前的经济形式的剥削……相反地,社会革命取得胜利的某一国家在经济上和工业上愈发达……这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就愈要减少自己的产品和殖民地产品交换的不等价程度,即减少对后者的剥削,其社会主义积累的重心就愈要转到社会主义形式的生产基础上去,就是说,愈要仰赖于本国工业和本国农业的剩余生产品。〃
因此,他主张把取自农业的剩余资金向工业、特别是向生产资料工业部门进行直接投资,从而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高度投资和高速增长。他认为只有在国家工业化完成后,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为那时国家即可以以重工业所生产的农业机械和化肥回报于农业。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所主张的首先集中对生产资料部门进行投资,然后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实际就是一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普列奥布拉斯基认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在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整个历史时期中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相似,这必然会是一个血腥、痛苦而充满困难的时期历史证明,他说得对。
他还指出,〃在孤立无援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碰到全面的经济和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由于〃被世界市场封闭和隔绝于外〃而尖锐化:
〃(1)以牺牲工人的剩余生产品做为积累建设资金的手段与系统的提高工资的必要性之间的矛盾;(即低福利,低消费)
(2)参加国际分工的必要性与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加深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之间的矛盾;(开放与锁固)
(3)用牺牲生产工业原料的全体农民利益的办法,不断扩大积累与最大限度地刺激农民生产工业原料的必要性之间的矛盾;(掠夺农民)
(4)促使小农农业更多地向市场提供剩余产品的经济必要性与维持剩余产品提供者(小农经济的农民)肉体存在(保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的必要性之间的矛盾。〃
因此,如何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度过这个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
记者:在这场新的论战中,斯大林当时持什么观点?
何新:有趣的是,斯大林后来把持左派和右派极端观点的理论家都放逐或枪毙了。《在联共党》中,对〃右倾〃(以布哈林、夏宁等人为代表)和〃左倾〃(以托洛茨基及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等人为代表)做出了同样严厉的政治判决。斯大林说,鼓吹农→轻→重道路,主张少从农村抽调剩余资金,给农民〃留得太多〃,就叫做〃右倾〃。而主张重→轻→农道路,主张掠夺农民,向农民征取工业化的〃贡赋〃,就是破坏工农联盟,被叫做〃左倾〃。20年代末,在斯大林粉碎了反对派集团牢牢控制了政权后,这场围绕工业化道路发生的辩论随左右派都被镇压而告结束了。
在1928年以后,斯大林确立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运动,同时在农村中开始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这就是所谓〃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道路。
5、〃斯大林模式〃是怎样出现的
记者:那么斯大林本身的〃正确〃观点究竟是什么?
何新:当左右两派围绕工业化道路展开激烈论战的1923…1926年,斯大林采取了听的态度,没有急于表态。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逐步以巧妙手腕掌握了最高权力。
斯大林是一个比其他任何人更深刻地继承了俄罗斯政治文化传统的革命家。
(他崇拜并且以彼得大帝的继承者自居)他在天性上倾向于集中权力和善于使用暴力语言(他的绰号就是〃钢铁〃)。他在列宁死后以巧妙的政治斗争手段清除了作为政敌的布哈林、托洛茨基及二者的大批追随者。但是,他却从他们那里选择和吸收了他认为最实用的理论主张。
斯大林是一位极其高明的政治家。在他全面控制苏联政权后,他首先就迅速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1928…1930年,他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路线。集体化的直接原因是1928…1929年发生的〃粮食危机〃(由于市场上粮食供应不足,从而使城市人口面临食品危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指出:〃细小和极细小农民经济变成为半自给的经济,只能出产最低限度的商品谷物,1927年时期谷物业所出产的谷物,虽然只稍微少于战前谷物业所出产的数量,但当时谷物业所能出卖给城市的谷物,却只稍微多于战前谷物业所能出卖的数量三分之一。毫无疑义的,让谷物业所处的这种状况继续下去,那苏联的军队和城市居民就会陷于经常挨饿的境地。〃
在苏联的整个历史上,一直存在农业危机。粮食长期低于1916年革命之前的产量。实施新经济政策后,一部分农民变得富裕了,农村中出现了〃新富农〃阶层。但是,国家所掌握的粮食却没有太多的增加。1929年苏联市场上的商品粮仅为1916年的12,而可供出口到国外的粮食则更减少了95%以上。
记者: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何新:这正是20年代末斯大林向政治局提出的问题。而他对此的回答是,落后的小农经济正在拖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即增加投入市场的剩余粮食产品量,是不可能的。用列宁提出的那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或者供给农民以他们所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来交换农民剩余粮食的办法,他认为也难以奏效。
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决定在苏联全国强制推行全面的集体化运动。
记者:效果如何?
何新: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一场相当残酷的政治运动。据赫鲁晓夫说,当时镇压了很多不愿加入集体化的农民。
但是,农业集体化的结果是,1932…1933年提供给市场的主要农产品的商品部分,达到1926…1927年的2倍,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已能提供国家粮食调拨总总量的80%。从短时期来看,集体化最大的意义不仅是增加了农业产量和农业效益,而主要是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使国家从农民手中调拨粮食变得容易了。
此外,农业集体化还有以下的作用:
(1)保证了伴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而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的口粮供应;(2)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输送到城市,为工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来源;(3)确立了为工业化提供高额积累的国家经济体制。
但是,斯大林是用强制性的暴力手段推行农业集体化的。他所建立的集体农庄,似乎近似于强制农民劳动的大型农业集中营。
用可以说是对小农经济使用暴力手段的农业集体化的办法,斯大林成功地解决了向国家工业化提供廉价农产品和资金积累问题。这实际上正是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所曾提出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发展模式。即:主要依靠从农业当中提取资金,对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部门进行投资。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条件下着重于国防力量的建设,谋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业化。历史上的斯大林模式,就是重工业先导而牺牲农民利益和农业滞后的非均衡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后来也发生于50…70年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但是,与斯大林有所不同,毛泽东对农民没有采用那样粗暴的强制手段,而主要采取了说服和政治工作的手段。
通过农业集体化和重工业先导的路线,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建立了起来。
6、斯大林模式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评价
记者:那么,从现在的观点,你认为应如何评价这种〃斯大林模式〃?
何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新的混合:
(1)它保留了新经济政策时期恢复的商品货币制度与价值成本的核算方式。
(2)在其他方面,如一长制(指令)和以国家暴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军事共产主义,以及布哈林在《过渡时期经济学》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经济观点,几乎全数被斯大林所吸纳。
(3)这个体制也吸纳了工业主义的德国模式。(霍夫曼模式。)
因此应当注意,所谓斯大林模式并不是斯大林个人的产物,而是体现着一个时代的集体创造物。但是,斯大林模式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终结。
1928…1929年,斯大林从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