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读完了 金克木著-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客:秦汉儒生和方士结合,后来的佛徒也是方士吧?
    主:这种“士”的问题是一时讲不明白的。


                      台词· 潜台词

    谈话必有对方,正如下棋必有对手。
    一个人谈话是自言自语,也就是以自己为对方。或则是有看不见的听众,现
在的,将来的,甚至过去的古人。这在舞台上叫做独白,这也可以是旁白,实际
上是不对台上人说话,而对台下人说话。古今中外的作书人大概都是这一类。
    下棋的两个人的无声对话,口不言而心谈话。有时心中的话还没有变成语言,
你来我去互猜心思。你这一着棋是什么用意?我该怎么回答?猜出你的,再用棋
子语言表示我的。所以下棋称为手谈,一点不错。
    用语言讲话和用棋子讲话属于同一类型。书上的话和口头的话有些不同,仍
是一类。互通信息,互猜心思,彼此心中有数。不过猜得对不对,合不合对方的
意,那可不一定。谈话和下棋面对面,可以当场验证。用书谈话,作者在先,读
者在后,那就难以取证,大半是各说各的。
    英国十九世纪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在她的小说《克兰福镇》中说过:“她自己
心中有数,我们心中也有数,她知道我们心中有数,我们也明知她知道我们心中
有数。”这下面应当还有一句话,作者没有说出来:“不过大家都不说出来罢了。”
    在舞台上,说出来的话叫做台词,没说出来的话叫做潜台词。不说的话往往
比说出的话更重要。演员的本领常在潜台词上。
    两人谈话称为对话。若有不说话的第三者从旁听到,若能再想到对话中的潜
台词,好比看人下棋或摆摆棋谱,也别有趣味。戏剧、电影、电视、小说的吸引
人常在这种趣味之中。中国古书记录一些对话,虽没有柏拉图的对话录那样世界
著名,却也是别具一格。记下的绝不是录音报道,自有记者的用意。他加了佐料,
甚至就是他的创作也未可知。不过这一层往往被人忽略。
    不到一百年前,读书的小孩子在“发蒙”以后正式读的第一部书是《论语》 ,
这里面有不少“至圣先师”孔子和别人的对话记录。书中有注,多半是揭露潜台
词,同时也是作注者的台词,里面还有他的潜台词。小孩子不知道这些,心中无
数。可是用小孩子的眼光一看,又会看出另外的潜台词,会发出小孩子的问题。
这会遭到大人谴责:小孩子懂得什么?书上讲的还有错?不可胡思乱想自作聪明。
一句句读下去,能背熟就好,将来受用无穷。不懂不要紧。“书读千遍,其义自
见”嘛。一遍遍重复,书上的也就变成你的了。
    《论语》是孔子的对话或独白的记录。不见得忠实,但花样很多。研究并发
掘孔子的潜台词的人和书古今中外多不胜举。他是圣人,自当如此。不过大家都
重视圣人之言,不大注意谈话对方。对话的门人弟子是贤人,还有人注意。此外
的对手就进入冷宫了。他们好像是陪圣人说话的道具。其实,将圣人和非圣人的
对话合看,加上可以挖出来或则加上去的潜台词,也许别有风光。
    例如孔子和阳货的对话。一个是圣人,一个是奸臣吧?总之,是掌权的坏人。
这两人怎么谈得起来?记的是,开头阳货找孔子,“孔子不见”。送来了礼,一
口猪。圣人不能缺礼,必须回拜。可是又不愿见他。于是打听到阳货大人不在家
才去拜访。这个行动也是语言。其中的潜台词是:“还了礼,可还是不见。你不
在家,这不怪我。”偏偏运气不帮忙,在路上遇见了。很可能是阳货权大,手下
人多,消息灵通。孔子名气大,行动无法隐瞒。所以阳货一得到情报,立刻堵上
路口。这有点像廉颇堵蔺相如演“将相和”的形式,内容可大不同。这一相遇,
圣与非圣之间出现了来回几次对答。阳货很不客气,到末了,直逼中宫,将了一
军,说:“年岁不饶人啊!”(“岁不我与。”)孔子回答:“好吧,我答应你,
我要出来做官了。”(“诺,吾将仕矣。”)这里有什么潜台词?一个心里说:“
我知道你不愿意在我手下工作,偏要逼你出来,看你怎么说?”一个心里说:“
你是掌权大官。我不过是个退休的老头,我拗不过你。你用一层又一层大道理
(仁、智)逼我不能不承认。可是答应尽管答应,这是口说无凭。做不做官,还
是我自己作主。大不了我跑出鲁国,再去周游列国便了。”这一篇精彩对话的记
录者或则报告文学作者自然也附有潜台词。那就是,大家看看圣人怎么对付小人
的。他以礼来,我以礼去,他讲道理,我顺着他。我本来要做官,答应也不是假
话。可是到不到他的手下,那就不一定了。这类报道也许起先口头流传,也可能
书面抄写,用篆字刻在竹简上。到汉朝,成为经典,从此又有一代一代人一层层
发掘潜台词并且写出或讲出或想出自己的潜台词,也就是所谓心得体会。这一段
话便是我的读后潜台词写成了台词,同当年初读时小孩子想法差不多,不免“贻
笑大方”。
    孔圣人的谈话对手很多,研究起来也许可以成为考什么学位的论文。这且不
提。再谈谈“发蒙”后的第二部书。那是“亚圣”孟子的对白和独白的记录。大
概书写工具有了发展,不但记的对话多而且篇幅也长了。有些谈话对手很不客气,
简直像是有意挑衅的。孟老夫子的火气也不小。对王、公竟也有时针锋相对给他
下不去,还背后说什么“望之不似人君”。当然也有时巧妙地绕弯子引对方上钩。
有时当面给人颜色看,“隐几而卧”,比孔子的托病不见又让人知道更为严峻。
    有一次孟老夫子带一群门徒来到滕国。住在高级宾馆(上宫)受招待。不料
住房的窗子上原来有双鞋子忽然不见了。宾馆的人找不到。有人就问:“老夫子
的随从怎么这样藏起人家的鞋子来了?”孟子立刻反问:“难道你以为这些人是
为了偷鞋子来的吗?”那人只好回答:“大概不是吧?”(“殆非也。”)接下
去的几句话好像是那人替孟子作了解释,打圆场,说:“您老先生开班招生,对
于来入学的人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的。愿来学的就收下了。”这些话是替
孟子开脱,却又仿佛是不否认有人偷鞋子。好像是说,孟子收门徒,来去自由,
无法保证。(“往者”、“来者”和《论语》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
见得一样。朱熹注说是不究既往,不查历史,与“来”对不上。)这段对话为什
么会记下来?朱熹在注中说,这“合于圣贤之旨,故记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为不知问话的人是谁,所以很难明白。只有“来者不拒”这句话倒是一直传到
了今天。
    不明白谈话的对手,难以追寻潜台词,圣人的话也就难以明白。《论语》中
有个原壤,不知是什么人,挨了孔圣人一顿骂,又挨了一棍打,也没答话,或则
是答话没有记下来。他怎么得罪了孔子?书中只说他“夷俟”,据说是蹲在那里
等待孔子来,无礼已极。朱熹老前辈注解说,这位是孔子的老朋友,大概是老子
一派,放弃礼法的,因为据说他曾经“母死而歌”。这是顺手给老子一棒槌。孔
子说他幼年时不听话,长大了无所作为,“老而不死是为贼”。于是用手杖敲他
的腿(以杖叩其胫)。大概潜台词是:“看你还伸不伸出腿来!”那时没有椅子,
古人是跪坐在席上的。伸出腿来当然是不敬,所以要挨打。原壤年纪不小,一辈
子不知做了什么错事,说不定是什么事也没做,惹得圣人这样大发脾气,一点也
不心平气和,不但动口,而且动手。孔子这时应当比原壤还要大几岁,为什么会
骂一句“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竟然流传后世。孔子骂“贼”在《论语》中
记的不止一次。“乡愿,德之贼也。”“贼夫人之子”。圣人教导人“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圣人骂人、打人不用说都是合“礼”的。平常人可就不行了。只
有圣人才配说,“礼法岂为我辈设哉?”(说这句话的不是圣人。)不是守礼才
成为圣人,而是圣人的一切都是“礼”。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
到了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了。非圣,例如原壤,那就是“贼”了。圣人就是对。
“贼”人就是错。那还用说?这话本身就是潜台词,不需要说出来。习以为常,
众所周知。
    台词,潜台词,都不离问答;是语言,也是思想。考虑就是自问自答。没有
问题也就没有思考。可是人类据说是“有思想的芦苇”,所以潜台词不断出现,
而且和台词之间大有微妙关系。怎么能知道?从对手方可以知道。和下棋一样,
一来一去,一问一答,用棋子说的话和没说出的话不会完全一样,却又可以推测
出来。双方对话同时互测潜台词。
    《文选》中有些问答文章是假设的,不是记录。宋玉的答楚王问最有名。其
中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话至今流传。东方朔、扬雄、班固的问答文
章,从前也有很多人会背诵,现在不行时了。司马相如的一篇《难蜀父老》,假
设皇帝派的使者和四川父老的对话,宣讲开发西南的正确,驳斥地方上人士的意
见。对于这篇对话的潜台词有不同猜测。金圣叹认为“纯是切讽天子,更于言外
得之”。说这不是歌颂而是批评。对《子虚》、《上林》两赋也有这样看的。这
位司马先生以词赋得到汉武帝恩宠,写的文章有“迎合上意”的,可也有内含
“谲谏”的。这篇台词是不是绕弯子说话的“反讽”呢?
    说到金圣叹,他的文学批评主要是揭发潜台词。他评《西厢》,常揣摩戏中
人心理,也就是潜台词。他评《水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