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知识-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体裁、目的与对象而言,这本《学佛群疑》是我在民国五十二、三年间所写《正信的
佛教》的第二册。因为自从民国六十五年之后,该书即受到海内外的普遍欢迎。许多读过该
书的人,不断地向我建议,盼我继续再写一本类似而探讨层面更广的书,我也觉得有此必
要,经常希望静下心来,拟出一百个题目,写上十万个字,疏解、说明类似《正信的佛教》
所解答而未曾解决的问题。由于事情太多,时间太少,加上多年来身体多病,所以未能如
愿。 
    到了民国七十六年春,有一位张鸣居士,每几个月都要附印《正信的佛教》一千及至五
千册,分送结缘,同时也一再地敦请,要我赶快再写另一本《正信的佛教》。我却对他说:
「我的体力不济,头脑迟钝,想不出问题,最好你能想出一百个题目让我解答。」我的本
意,以为就此可以不了了之,想不到十天之后,他送来了几百个问题,写成厚厚的一叠。据
说是向他信佛学佛的亲戚朋友们采访收集而来的。如果照他所提出的问题作答,每题大概只
要用三、五句话或十来句话就可答完,那样的问答,可读性不会太高,所以我还是不想提
笔。 
    过了一个多月,张居士又来问我:「怎么还没看到问题的解答在《人生》刊出?」我
说:「我正在考虑采取怎样的方式解答。」因此,我把那一大堆的问题交给当时《人生》的
主编──果淳比丘,要他把问题分类集合成一个个的主题,一共理出了三十多条,果淳比丘
帮忙想出了十多条,我自己也逐渐地发现了二十多条,这就是本书的内容。 
    本书多半是由我利用若干时日的晨课之余,一边口述,一边由果淳比丘笔录。有一部分
是在纽约,由一位正在电台服务的叶云小姐笔录,仅有少数几篇由我亲自执笔,故也断断续
续地经过了一年半的时间。在用字遣词方面,可能不甚统一,现在藉此汇辑成书的机会,仔
细地重读了两遍,适度地予以润饰、补充、修正。 
    本书的内容,既是知识学问的,更是生活和实用的。依据基本经论的观点,运用浅易通
俗的文字,解答人人都想知道的实际问题。 
    一九八八年十月六日 

 

    □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是的,信仰佛教和鬼神崇拜的民间信仰很不相同,信仰佛教必须三宝具足。所谓三宝指
的是佛、法、僧;所以称为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远常随,水火不能
毁,盗贼不能夺,受用无尽,非世间诸宝所能比。 
    佛宝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圆满究竟的人。任何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过
去、未来、现在的三世十方诸佛,都是我们皈敬的对象。但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历史人物之
中,成佛的,尚只有释迦牟尼一人。 
    所谓法宝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而我们所知的法宝是释迦牟尼所说的,因此称他
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在所见的法宝是指经、律、论的三藏教典以及祖师们的注解、语
录,是指导我们如何修行而且必须修行的依准。 
    所谓僧宝是指正在修学佛法,并且协助他人修学佛法,护持众生修学佛法的人,是包括
菩萨、罗汉以及凡夫僧尼。可是圣僧的菩萨与罗汉,凡夫见到也不认识;凡夫所接触的,多
半是凡夫僧,因此,以人间的比丘、比丘尼为僧宝的中心。 
    僧宝是老师,法宝是教材,佛宝是发明及发现教材的过来人。唯有三宝齐备,才是完整
的佛教;否则仅信三宝之中的佛宝,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无异;仅信三宝中的法宝,则和一
般的学者研究学问无异;仅信僧宝,则和普通人认乾爹、拜乾娘相似,那就不是佛教。 
    所以皈依三宝,相当于学生到学校注册,是信佛学佛的开始。唯有注册之后,有了学
籍,自己才承认是学校的学生,学校也接受你的上课;学生上课是义务,学校授课是责任。
所以,皈依的仪式非常重要;又像夫妇结婚,官员就职,党员入党,都要经过宣誓和监誓等
的行为,这表示慎重和肯定。 
    如果不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当然也可以学佛,佛教不会把未皈依三宝的人指为魔鬼;
但是未经皈依三宝仪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踌躇、迟疑,遇到紧要关头,他们
会说:「我还不是佛教徒,我还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来做。」比如:懈怠、放逸、邪淫、
妄语、顺手牵羊等的恶业和恶习,他们会原谅自己,更不会防范于未然。如果皈依三宝后,
自己会做自我的约束、警惕和警策,也会受到同修及师僧等善知识的鼓励、督促、规劝,所
以,在人格的升华,道心的增长,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会进入正轨和常轨。 
    请读者不要以为皈依不重要,或者误会尚未懂得佛法和修持,就不够资格皈依三宝。其
实正因为你尚未修行,不会修行,不懂佛法,而已经知道佛法可信、可学,那就应该赶快先
来皈依三宝。认为自己尚不足以做一个佛教徒的人,更需要现在皈依;皈依之后,不论在心
态、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善友、诸佛菩萨、护法龙天来协助你、加持你,所以意志力薄
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三宝,就会增强你的意志,增加你的信心。 
    □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
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
西都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在卢照邻的诗《长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
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的《秋月》诗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
悠。」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
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
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
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
境中。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
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
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
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
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
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
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
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
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
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可见,佛法所谓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的富贵生涯,固然是属于六尘,隐
退的自然生涯,也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这也
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风、暴雨、恶
兽、猛禽、毒虫,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无挂碍,处
于皇宫、华厦和居于洞窟、茅舍是一样的,何必要去分别。 
    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家庭破
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门中找一条苟安
偷生之路,所谓:伴著青磬红木鱼,了此残生。这景象是非常消极 、悲观,甚至悲惨的!
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进入佛门,成为佛教徒,也并不等于出家。佛教徒分为在家与出家两大类,出家只是少
数,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数。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谓将此身心施予三宝和施予众生:
施予三宝是为求法;施予众生是为度众。施予三宝乃为弘扬佛法、续佛慧命;施予众生则可
摄化、救济苦海的众生。能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才是出家的正确目的。从难舍能舍而
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难忍能忍而言,是承担如来的家业和众生的苦难,故所谓看破红
尘实与出家的宗旨无关。 
    至于出家学佛,可以包括社会的一切阶层,且绝不为逃避现实,乃在和睦人间、净化人
间,也就是佛化人间。如果学佛之后要离开人间,离群索居,那就违背了佛化人间的旨趣。
在家学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则下,对于家庭、社会、国家都应尽责尽分。所以学佛之
后的在家人,他会更积极于人间的生活以及分内的责任。这也就是大乘佛教将菩萨的形象分
为出家、在家两类的原因;出家菩萨是无牵无挂的比丘相,在家菩萨是福德庄严的天人相。 
    如果以看破红尘的本意而言,是属于消极的,而学佛却是积极的。我们可以把人间的生
活形态和心态,分为三类:第一,绝对的多数是属于恋世型的,对于任何事物都放不下,争
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苦恼终生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