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谅。是以佛在世时,为僧团中比丘,特别制定几年的强迫教育,就是你出了家,
非得受佛化教育不可,免得不解佛法,而在佛法中东碰西撞,以致堕坑落堑。


      【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
        从师长得。】

    省庵大师说:“今”日“我等”所以能够“粗知礼义”,并且能够“略解佛
法”,还更能得“袈裟被体,戒品沾身”,不是偶然的。能将这些给我们的,是
即对我们有大恩德。“此之重恩”,从何而来?是“从师长”所“得”的。如粗
知礼义,是从世间师长得来的;略解佛法等,是从出世间的师长得来的。

    对于礼义粗知,是即表示我们知得还不怎样精确,因为礼义是很烦琐的,特
别是关于礼,不作专门的研究,很难得到精确了知。世间不论什么,都离不了一
个礼。诸如朝觐之礼、聘问之礼、丧祭之礼、乡饮酒之礼、婚姻之礼等,你要弄
得清清楚楚,真是谈何容易?所以说为粗知。

    对于佛法略解,是即表示我们了解得还不怎么详尽。佛法深广无涯,犹如大
海一样,不说大小乘的各宗派别,我们难以尽解,就是佛所说的教典,我们竭毕
生之力,敢说亦研究不了。所谓精通三藏,谈何容易?一经一论的学习,只能知
法海中的一点一滴,所以说为略解。

    袈裟是印度话,中国或译为坏色衣,或译为赤色衣,或译为不正衣,是出家
二众所着的衣裳,通常亦称为解脱服,有五衣、七衣、大衣的类别。“佛制比丘、
比丘尼应蓄三衣,不蓄余衣,是适应印度气候的一种规定。三衣常不离身,睡的
时候以之为被,起的时候以之为衣,死也不离。假定衣离于身,便名犯戒”。着
此三衣,不但是出离世俗的表相,且其德堪为世间的福德,而接受信徒的供养,
所以又称为福田衣。一个人能得袈裟被体,不是容易的事,是有大善根的。但你
怎么会有袈裟被体的?还不是由于授戒师所赐给的。假定没有戒师为我们授戒,
我们是不可着此袈裟的。所谓戒品沾身,是得戒的意思。不论受沙弥、沙弥尼戒,
比丘、比丘尼戒,在你正当受戒时,必然得到个戒体,即此戒体在你生命内在,
发生防非止恶的力量,使你保持所受的戒而不毁犯。但你怎么会得到戒体的?亦
是由于授戒师所赐给的。假定没有戒师为我们证明授戒,我们是不可能得戒体的。
这么说来,出世师长所给予我们的恩德,岂不是深而且重?然则应怎样的报答师
恩?没有别的办法,唯有发菩提心,为什么?曰:


      【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
        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念报师长恩德,假“若求”证声闻、缘觉的“小”乘圣“果”,即使你能达
到目的,充其量不过得出三界,“仅能”得到“自利”而已,根本不能去利济广
大群生,自然难以报答累生累世的师长恩德。“今为”发心趋求“大乘”,“普
愿利”济一切天“人”,所有无始以来一切众生,无不在自己的悲愿中,予以普
遍的摄化。如是,“则”多生多劫以来,所有“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都“蒙”
受你的救济“利益”,而你对于两种师长的恩德,也就由此真正的得到报答。所
以为人弟子者,不求报师长恩不谈,否则,就得发菩提心。“是为发菩提心第三
因缘也”。


⑷念施主恩发菩提心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三时粥饭,
        四季衣裳,疾病所须,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

    这是发菩提心的第四种因缘,就是念施主恩发菩提心。施主,印度称为檀那,
中国译为信施,亦有称做施主。有时华梵合举,叫做檀信。念施主恩,显然全是
针对出家学佛二众说的。以上所说报佛恩,通于学佛的四众;报父母恩,不但通
于四众,即不信佛的人,亦应念父母恩的;报师长恩,除了非佛教徒,出家者,
不但应报出世间师长的恩,即使世间师长的恩,亦同样的应思念酬报。在家者,
世间师长固应予以酬报,而出世师长更应思念酬报,因在家学佛的人,要想略为
了解佛法的义理,亦是从出世间师长那里学习而得来的。至于这里说的念施主恩,
那就专约出家二众来说,因为唯有出家二众,才须施主供养。

    依据佛制,出家众,不得蓄有私产,亦不得经商、不得务农、不得做工等等。
遗教经一开头,就告诉出家持戒者,有十一类事不应做:一、不得贩,二、不得
卖,三、不得贸易,四、不得安置田宅,五、不得蓄养人民,六、不得蓄养奴婢,
七、不得豢养畜生,八、不得种植一切,九、不得蓄聚财宝,十、当远离市尘,
十一、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这是属于世俗一般的,还有类似外道邪术,藉以
聚敛财物的五事,亦为出家者所不应做的:一、不得合和汤药,二、不得占相吉
凶,三、不得仰观星宿,四、不得推步盈虚,五、不得历数算计。无论世间俗事,
或者外道邪术,都是妨害修学正道的因缘,所以佛制比丘不得做一般人所做的生
产事业,唯以清净乞食以维持生活。

    世俗各项谋生事业,比丘既然都不得做,维持日常生活的一切费用,当然有
赖于在家信施的发心供养。因为佛陀所付予出家的唯一任务,就是怎样住持如来
正法,以利益世间众生;而佛付予在家信众的唯一任务,就是怎样护持如来正法,
以发心供养三宝。换句话说:出家众重法施,在家众重财施,是为僧俗二众所负
担的任务不同。在家众卫护出家众的生活,使出家众因生活安定而得安心办道或
弘化,在俗的施主,对出家僧众,当然是有恩的,有恩须当报,所以省庵大师在
此,特别勉励僧人念施主恩。

    出家学佛的行人,不论是重在自利,或者重在化他,而其生活不能不得到一
合理解决,不然,自修或化他,就将不免有后顾之忧,而难以得到成就。天台讲
修止观,在具五缘中,就有“衣食具足”的一个重要助缘。因为衣食等的日常生
活品,是助道的资粮,假定衣食不具,必然裸馁不安,怎能修行办道?所谓“身
安则道隆”。在修行的过程中,要得道心增进,道业隆盛,就必须身心安泰,否
则终日为生计忧虑,不但不能增进道业,而且很可能的令人退心。自修者尚且须
要衣食具足,弘法者当然更是不能缺少衣食的。所谓“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就
是此意。因为一个弘法者,他所担任的工作,是异常艰巨的,除了要将佛陀的教
义,传播给每一个众生了知,使众生从而归信佛教,依法修行,同时他在弘法之
余,还要继续苦研教义,以便未了解的而得了解,已了解的再去弘布众生。因此,
弘法者的生活,更不能使之有所操心,如果还要忧虑日常生活,那他怎能到处弘
扬佛法?又怎能还有多余时间去深究佛理?当更不能在他本人的修持上再下一些
工夫。

    所以一个出家学佛的行者,不论是自利化他,要能不忧于生活,必须有施主
发心供养,因施主的发心供养,而成就出家人的道业,或度生的行愿,那施主对
出家人的恩德,自然是很大的。但在这里必须要说明的,就是施主供养僧宝,决
不可含有不纯洁的心理,决不可附带着什么副作用,才是真正有大功德的,假定
不是这样的话,纵然发心供养僧人,其功德也就微乎其微,甚至没有功德。

    放眼看看今日佛教圈中,以真挚恳切心来供养三宝的,固然不乏其人,而以
不纯洁及带有副作用来供养三宝的,也不能说没有。有人以护持三宝的美名,而
实利用三宝以谋其名位,对这样供养三宝的人,自不敢恭维。不过,一个真修实
学的出家人,不会贪图这样的供养,而为人利用的,被信施利用的,老实不客气
说,多是些没有真实德学的出家人,因为自己本身的才能短拙,又想在佛教中出
人头地爬上佛教的最高位子,于是就被别有用心的俗人乘虚而入,以致搅得佛教
乌烟瘴气,说来真是佛教的不幸。太虚大师在“居家士女学佛之程序”一文中,
对在家学佛者,曾有这样的批评:“比来之学佛者,或盲从他人以附和,自无心
中之主;成好奇趋时以标榜,惟任妄情之所驰;或徒托佛以逃世;或更藉佛以沽
誉”。

    据说某地近来有个女居士,常以得道式的姿态,见到有人去她那里,她就装
着入定的模样,说这人过去怎样具有善根,说那人过去善根缺少等,说得像煞有
介事,好似她有了宿命通或天眼通,能够解决他人所不能解决的困难,可是她自
己本身的困难,却是一筹莫展的无法解决,所以具正知见的人,决不会相信她的
鬼话,唯有愚蠢无智的人,才会相信她这一套。真正行正常道的佛法行者,绝对
不作这些庸俗而怪诞鬼祟的事,因与正常道违悖的。施主发心供养僧宝,其恩德
本是很大的,但不能有违正常道,否则就不是正法,设或还有其他的副作用,那
就更加离开佛法太远,当今这个时代,远离佛法的人是很多的。

    基于以上所说,我们可以明了,出家人应思念施主的恩德,是属天经地义的
事,亦是不容有所怀疑,而施主的供养僧宝,亦应纯正无疵,站稳真正护持三宝
的立场,绝对不可有丝毫的别有用心,或渗杂着任何的副作用,能够这样,住持
正法的负住持正法的责任,护持正法的负护持正法的责任,今后佛教,就能发扬
光大。否则,大家都走神奇怪诞的途径,竞向这一方面发展下去,就要把佛法变
成天魔外道,哪里还能见到佛法朴实的本质?

    现在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