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说庄子(一)-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了!那又怎样去理解这些事情?所以要抓住根本,那就是〃莫若以明〃。

    空空如也是〃莫若以明〃;北宗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也是〃莫若以明〃。但是呢,六祖大师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底这个又是怎么〃莫若〃?你又怎么〃以明〃呢?

    所以我们看庄子的这些东西,既要从这头看,又要从那头看,去其两端,空空如也。要反反复复去找相应的感觉。不要落入两边,也不要落到中间。不落两边又不落中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我们总结一下前面说的。〃夫言夫非吹也〃,吹,是指道之动;言,指道表现出的种种形态。在大道里,可以表现的形态无穷无尽,善恶对错都是道,一切的一切都是道。它究竟怎么表现的呢?〃其所言者特未定也〃,那就说不清楚啦。可以说东,可以说西,可以说是,可以说非,正是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立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觉。所以〃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于是就有儒墨的〃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如果要超越这些是非,那怎样提高自己的境界以超越这个局限呢?归根结底,就是〃莫若以明〃。

    老子也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明〃就是〃知常〃的这样一种智慧。我们如果没有更高的智慧,是不可能驾驭是非,不可能超越是非的。

第四部分 1。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从这一段开始,就对具体事物的彼、此、是、非、因、果等等关系,进行了一番精彩的辨析。下面我们逐一讲解,看看庄子是怎样辨析的。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什么叫彼?什么叫是?因为从这里到后面反复都在谈彼、是,所以我们首先就要把这一对概念搞清楚。我们可以把这一对概念理解为〃因〃和〃缘〃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因〃,也都有它的〃缘〃。任何事物都是由自身具备的种种因缘和合而成,所以是有因有缘,有缘有因。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任何事情都是外在的,都是相。彼,就是外在的相;同时它又是内在的,都是心所生法。是,就是心所生法。我们看佛教中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些道理,都可以理解成〃物无非是〃。尽管〃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也不妨碍〃物无非彼〃,也不妨碍天地万法自住本位,万相森罗,万相生灭,都不影响它们自身的存在。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我们看,天地万法之所以是万法,树木我们就说它是树木,不可能把石头说成树木。但是要〃自知则知之〃,要通过人的感觉来认识。用玄奘大师的话说,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用康德的话说,就是〃人为自然界立法〃。本来没有春夏秋冬,老天爷并不说春夏秋冬,人给它安了个春夏秋冬之名。人对自然规律有所认识,有所感觉,〃自知则知之〃。这里马上就进入一个很深的命题,可以说是从佛教中观的理论系统来讲了。

    认识了这个〃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跟我们自身的修行有什么关系呢?你真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你就找到了修行的方向,你就明白为什么修行要在〃不入是,不入非,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上面下工夫了。

    我们平常有没有〃不入是,不入非,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样一个修行体验?这个实际上一点都不玄,我们也经常处于这个状态上。像太平洋某个岛国有什么事情,我们既然都不知道,所以既谈不上是,也谈不上非,也谈不上照与不照。我们经常处于这种状态,说穿了,就是现在此时,这〃当下一念〃的状态。怎么讲呢?就看你把这当下一念放在什么地方。放在此就在此上,放在彼就在彼上,放在是就在是上,放在非就在非上。但是你这个当下一念,毕竟就像前面说的一样,只是截取了大道中的一个片断而已。这个片断与大道是浑然一体的,我们把浑然一体的大道摄取一个片断来说是说非,就像中医或西医的方法一样。西医在你身体里抽几滴血,就判断你身体里的是与非;中医老师三个手指头一搭,最多看看舌头,也可以评判你身体里的是与非。这些是或非,它与你几十年生命的运行,与你自己的生活习惯、气候变化是融为一体的。那么在这一体中,你摄取其中某一片段,是否能以此做准确的判断?

    当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也是一种方法。〃一滴水中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也是一种说法。禅宗也有〃一毫端见宝王刹〃、〃芥子纳须弥〃这样的说法。我们怎样在这之中找到这种协调?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就是缘,是客观的。是,就是因,是主观的。〃彼出于是〃,客观是从主观认识中来的。另外从认识论的角度讲,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判断。每个人都有一个对是非的判断标准,比如这是什么,不是什么,然后我们才有对象的确定性。用佛教唯识学的话说,就是〃识必了境〃啊!我们的认识必须要对对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这个判断是出于什么呢?出于是,还是出于非?〃不是〃也是〃是〃的一个形相。〃是〃是〃是〃的一个形相,〃不是〃是〃是〃的另外一个形相。所以这里说〃是亦因彼〃。

    尽管我们有主观,但是也要缘起,要〃根尘相即〃才能产生〃识〃。光有根,没有尘,不行。根尘必须相合,才能产生我们的认识。所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彼与是和合、根与尘和合,我们的认识就自然生起了。

第四部分 2。庄子与中观

    我们再看下面:〃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我们从佛教缘起论的这个角度来说,世上的万事万物、天地万法都是生生灭灭的,都在我们心里来来去去的。外界的法相生生灭灭,永远都是处于〃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状态,这个就不用多说了。那么〃方可方不可〃呢?有的事情你看是正确的,但是马上就有不正确的一面冒出来了。你看这个是好事,但好事里边就藏有祸事;你看这个祸事,祸事里边也会生出好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嘛。这个就是〃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没有什么绝对的、必然的、非如此不可的。所以《论语》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夫子叫你不要那么固执。万法都是变迁无常的,你说它可的时候,它忽地就不可了;你说它不可,它一会儿又可了。说是的时候呢,它又给你非了;说非的时候呢,它又是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道理,你知道了,能够在人情世故之中运用自如了,你才能体会它的妙处。

    老子《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要像水一样的灵动啊。佛教讲的般若智慧,它是无形无相的,就是表现在〃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些方面。我们不能把这个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的范畴,还应该把它纳入我们的修养上、修行上、见地上,使我们自身就具备这样的素质。在生活之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在对待法的事情上,也应该找到〃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感觉。

    譬如某人是学南传佛教的,但站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立场上看来,你那些算什么呢?小乘啊,不了义啊,诸如此类的话就来了。汉传佛教认为自己了不起啊,但是站在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立场上看,却又可能认为你那些是莫名其妙的。所以我们看,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往往各宗各派之间就有这些扯不清的事。净土说禅宗的不行,禅宗又说唯识的不行,唯识又说天台、华严的不行……彼此都是这样那样的,扯不清楚。

    实际上,都是〃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啊!永远都是这样。所以才是法无定法、般若无相、菩提无相,这才是真正的道理。如果我们执著于一个法上,即使是非常了不得的法,那么我们也会落入法执,陷入永远被别人批评的境地。为什么呢?下面说了,〃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你在说〃是〃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在那里做对比。你在说〃非〃的时候,就有一个〃是〃在那里做对比。我们说一个事情正确,比如我说这个录音机非常好,我可以找一万个理由来证明它非常好。过两天我不喜欢它了,玩腻了,我又可以找一万个理由来证明这个录音机差得不得了。如果我们感情好呢,你的缺点就成了优点;如果我们感情不好呢,你的优点就全部成缺点了。所以这些都是无常的,都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我们怎样来看这个?

    所以从这里看啊,庄子的思想比佛教的中观还直接。因为〃中观〃的东西现在都变成〃中观见〃了,成为理论体系、知识系统上的东西了。就像藏传佛教里边一谈就是〃中观见〃,这对不对呢?对,也不对。

    为什么呢?你学修中观,一定要纳入自己的身心性命中来才行!我们的认识本身,它的这个本来面目,就具中观见,更是中观的体啊!我们的根本智,就是中观的体嘛。你如果还有一个〃见〃在那里,就是头上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