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福克纳自己家里的黑女佣卡罗琳·巴尔大妈。在福克纳的童年及成长过程中,她曾给过他许多的关心和照顾,福克纳对她十分尊敬。晚年以后,福克纳象对待长辈一样来照顾她。1940年她以百岁高龄病逝,福克纳在她墓前发表演讲,并在她的墓碑上刻下了“为她的白种孩子所热爱”的铭言。1942年,福克纳又把刚刚出版的《去吧,摩西》献给了她。“如果我们说得概括些,那么,福克纳的所憎所厌莫不与蓄奴制和实利主义有关,他的所敬所爱则是普通人身上那种淳朴的精神美。”
南方文学魁首艺术形式大师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所取得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它所涌现出的众多的具有国际声誉的伟大作家和作品即证实了这一点。而南方文学的突然出现和它所取得的成就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而且,它兴盛时间长,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兴起至今仍有着活力与影响。
这个重要的文学派别,不是指一切出身于南方的作家,也不包括南方黑人小说家,而是指那些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方面具有共同地方色彩的作家群。其中一些作家二十年代聚集在 《逃亡者》杂志周围。他们逃避的是南方早期作品中的空洞无物和社会上对新南方的乐观主义。三十年代初,又有一些作家发表共同宣言,高喊反对工业化社会的罪恶,并鼓吹南方继续忠实于其农业传统,因而被称为“重农派”。他们的论题曾引起了热烈的争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南方文学的作家与作家之间不尽相同,而且每个作家前后又有变化,这就使得它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显得十分复杂,但毕竟还有一些共同之处,这便是:对家乡的炽烈感情,对南方的历史既骄傲又沉痛的心理、一种大家族的共同命运感在种族问题上的内疚感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疏远、陌生感。艺术表现上,他们继承爱伦·坡的传统,广泛使用“哥特式小说”的技巧,描写恐怖离奇的故事,渲染神秘气氛;其笔下的形象有时是怪诞的、畸形的,并且用意识分析人物的心理;在表现手法上,他们突破传统的写法,如时序错位、角度转换等。其主要成就是小说,全盛时期是三、四十年代,二战以后已有新的变化。
有人也把南方文学称为“南方的文艺复兴”,但这种说法并不十分恰当,因为南方过去并不存在独树一帜的文艺,因而也谈不上“复兴”。那么,它为何突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呢?这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也是有其出现的契机的。
美国最早是英国的殖民地。它南方的地理环境与北方的不一样,更适宜于农业种植(如棉花),因而从一开始,它就形成了以种植园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形式。为了获得所需的大量的劳力,便贩卖非洲黑人为奴,使之成为最谦价的劳动工具,无视他们作为人的存在。这种以奴役黑人为基础的种植园政治体制,从一开始便充满了血腥和肮脏气味,染上了无法抹去的罪恶的色彩。独立战争以后,随着北方工业的日益发展,南北之间的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差别与对立也日渐明显。南方种植园经济不仅自身越来越落后,而且也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种植园主对黑人及混血儿的虐待日益在道义上受到谴责。南方还在政治上亲英,经济上敌视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税制。南北双方所存在的经济利益的根本冲突,终于导致了1861——1865年间的美国内战,南方蓄奴制被摧跨,随之,北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开始向南方侵入,并改变了南方的面貌。本已衰微的南方经济在战后更是举步维艰,教育水平不普及、文化水平低,从而使这里形成了一个保守、闭塞的南方社会。因此,南方文学并没有在这场战争结束以后马上出现。
但南方意识却由此而基本形成,南方人的独特的心理状态也由此产生。南方人对历史向来自有一套解释方法,尽管他们实行野蛮落后、不合时宜的奴隶制度,却自以为奴隶比雇工更有保障,他们的种植园是更为人道的牧歌式天堂,并把这种制度视为是天意。他们讲究门第,自认为血统高贵、富于贵族骑士精神,但战争的失败却使他们自视高贵的迷梦化成了泡影。失败的滋味象难以下咽的苦酒,使他们常常感到屈辱,因而又试图去恢复往日的旧秩序、旧传统,但是,这套体面规矩如同他们的名门望族的头衔一样,在新的社会现实中,已经变得一文不值,煊赫一时的大家族一个个纷纷破落衰败,代之而起的却是,被他们最瞧不起的缺乏修养的北方佬或过去的穷白人。正是这些可恨的暴发户最终用金钱打败了这些不甘自愿退出历史舞台的南方绅士们。南方的没落贵族要么执迷不悟,对这种历史的必然视而不见,要么不愿承认失败,可内心又非常痛苦,因而,他们要么愤世嫉俗,要么颓丧、悲观,不能适应新的现实。对往昔的荣耀的缅怀和对失去的天堂的想象,成了填补他们空虚心灵的安慰剂。这场战争的失败,使庄园主后世的子孙为祖辈的罪孽深重而感到内疚,试图通过道德批判而自我拯救。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在文学上便是南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怪诞畸形、孤独怀旧、梦魇罪愆。
内战后的几十年间,南方处于经济发展缓慢的重建阶段,刚刚经历了灾难和失败的人们,还沉浸在一片痛苦的情感漩涡里,产生伟大文学所需要的时间间隔和契机尚未形成和出现。但此时出现的回忆录、日记等、对后来的文学繁荣提供了素材。到了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时隔半个世纪之后,时机终于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随之而来的美国军火工业的扩张,使南方社会发生了继内战之后的又一次巨大变化。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农业的旧南方很快成了工业化的新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相应地处于变化与不稳定状态。伴随工业化进程而来的一些问题:实利主义的盛行、人们的不适应感、社会价值和道德的混乱等等,刺激了南方作家。他们因对现实的不满,而回首那已成陈迹的旧南方,既带着严峻的审视,又包含着无限的感伤。这几乎成了所有南方作家甚至南方文学的基调。他们认为工业化对南方的入侵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道德沦丧、个人价值丧失、一切美好的传统将荡然无存,南方成了他们的理想的合乎人性的社会。不难发现,他们把南方理想化了,但他们是以此与现实对抗的,也就是说,他们所关心的并不是历史、而是现实。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整个西方世界都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中,幻灭感、迷惘情绪、绝望心状成了当时欧美社会的普遍心理。这恰恰促使南方作家,借助于对历史的反思,以此和现实相联系,并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相联系。因此,从一开始,南方文学所探讨的问题就不仅限于南方,它的悲剧的意义也不仅限于南方社会,与当时美国社会、甚至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南方文学得以产生的土壤、气候都已成熟,它此时的出现便顺理成章了。
南方——这个犯了时代锗误的蓄奴制社会的历史和它的新现实,不仅为南方作家提供了一个可与现实进行对照的联结点和参照系,还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当时的思潮的影响下,经过许多作家尤其是“逃亡者”集团和重农派作家及福克纳的创作活动,促成了南方文坛的极度活跃状态,史称“南方文艺复兴”。福克纳以其丰饶的创作实绩和所表现的思想的深刻性及时代精神,成了南方文学的当之无愧的魁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方小说的发展力图摆脱福克纳的影响,恰恰又证明了这一点。
福克纳又是怎样看上了这块充满血和泪、爱与恨、苦难与诅咒的南方的呢?他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情思来看待这块土地的呢?
他的出身,使他与南方有了一种天然的联系。他的家曾是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有名的庄园主家庭。曾祖父的富有传奇性的经历,在当地广为流传,他曾带兵打过仗,与仇家殴斗中杀过人,后又被仇家所杀。当地人们又把无意义的杀人与冒险看成是英雄的壮举,对这样的人又羡慕又钦佩。这种观念也影响了福克纳。他的家庭也最终衰落了,不管他在理智上有多么清醒,这种无可挽回的败落在情感上也会使他伤怀。正是他对家乡、对象他那样的由盛而衰的家庭的熟悉与了解,使他看上了南方,因为这里有他用不完的素材,有他消失了的梦、也孕育着他对未来的期待。在舍伍德·安德森的提醒下,他终于发现,他的家乡“那邮票大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生一世也写不完。
福克纳对南方的感情是深刻而复杂的:有爱、有恨、有同情、有担心,而且又是如此强烈地交织在一起。但总的来说,爱仍是占主要的,可以说,他的整个“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就是一曲南方贵族衰落的无尽挽歌。马尔科姆·考利曾说,福克纳对“深远的南方”有两种感情:“一方面是一种爱慕与占有的感情,另一方面是身不由主的恐惧,生怕他热爱的一切会毁于本地农奴的无知与商人、在外地主的贪婪”。
福克纳对南方眷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个人的,也有社会历史的。
家庭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他出生在一个败落的庄园主世家,而他的家史也浓缩了南方世家盛极而衰的历史遭遇。他从小就受到南方风俗、宗教和传统的长期薰陶,使他对自己的家史甚至南方都产生了一种爱慕之情。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南方现实中的作家,他的一些做为对说明这一点是有帮助的。比如,他想体验旧庄园主的生活,便买下了一幢内战前的老宅子,虽然为了翻修花去了他不少时间和金钱,但他并不就此放弃;再者,他还买了三百二十英亩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