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在喧哗与骚动中沉思-福克纳及其作品-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福克纳和他的神话王国,将永存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

  福克纳和他毕生所赞美的“人性的光辉”,将永照人类走向未来。

  并非“痴人说梦”——《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无疑是福克纳全部创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出色的一部作品,是他所创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最疼爱的、化费心血最多的一部作品。他曾说过,这部作品最使他心烦,最使他苦恼,但他又说:“这就好比做娘的固然疼爱当上了牧师的儿子,可是她更心疼的,却是做了盗贼或成了杀人犯的儿子”,他的这个儿子就是《喧哗与骚动》。为了写好这个作品,为了使自己满意,他先后写了五遍,他说,“我对本书最有感情”。

  本书的书名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 《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仅从作者笔下的康普生家族来说,那么,的确可以说,衰败没落,混乱不堪、令人厌烦的家庭生活象痴人在说梦,没有任何意义;但就从作者创作这个作品而言,它并非“痴人说梦”,却有着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意义。

  作品中有两条相互关联交叉的线索,如果按作品叙述先后的时间排列,它先是1928年4月7日,然后是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4月8日。在这个时间序列里,主要通过班吉、昆丁、杰生等的回忆来写凯蒂,写她的童年、她的堕落、她的失败的婚姻以及她不幸的结局。如果按作品所标志的时间的正常顺序排列,它应是先从1910年6月2日开始,然后是1928年的4月6日、7日和8日。这个时间序列主要是写凯蒂的女儿小昆丁的,写她的出生、在舅家寄养、与杰生的矛盾及最后的出逃等。但这两条线索是交织在一起的,同时,作品还穿插描写了其它人物如昆丁、班吉、杰生、迪尔西等不同的命运和结局,从而大大丰富了全书的内容。从表面上看,作品不过是写了发生在四天之内的事,实际上,它却反映了康普生家族三六年来所发生的种种变故,揭示了这个曾是南方望族的家庭在新的历史时代无法避免的衰败的厄运,进而展示了南方传统的罪孽和所遗留下来的沉重负担。作品也表达了作者对新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困惑,更进一步的,作品还探讨了人类的命运问题。

  让我们先就作品叙述时间的先后,对作品的故事作一些简单提示。

  第一部分,也即班吉部分:1928年4月7日这一天,是班吉三十三岁的生日,他由勒斯特看护着,在曾属他家的牧场今日属别人的高尔夫球场上看打高尔夫球,勒斯特带他在场地上寻找一枚二角伍分的硬币,准备晚上看马戏演出,回家时,撞见了小昆丁和一个马戏团的男人在荡秋千。晚饭前,黑人厨娘迪尔西用自己的钱买了蛋糕给班吉过生日。开晚饭时,班吉注意到哥哥杰生与小昆丁在争吵,后来,康普生夫人把小昆丁锁在房间里,入睡时他看见有人从杰生的窗子里钻出来,顺着靠窗的树爬了下去。

  穿插着的是,这一天,由于在高尔夫球场看打球时,人家叫“开弟”(意思是球童)捡球时的喊音,很象是在叫他姐姐凯蒂,于是,他脑海里便翻腾起了有关凯蒂的种种支离破碎的记忆,当然连带着的还有其它许多琐事。但主要的是,童年时代的姐姐凯蒂怎样关心他,爱护他,本能意识到凯蒂与人约会要离开他时他的痛苦和通过他反映出来的凯蒂的痛苦,凯蒂结婚和他的绝望,以及后来因本能需要凯蒂而误把从门前走过的一位女学生当成凯蒂拉住所遭受的毒打,以及亲生兄弟杰生偷偷让人给他做阉割手术等等。在这一部分里,通过班吉其它的一些破碎记忆,如奶奶的丧礼、为他改名、父亲之死等,反映了康普生家庭的衰败气氛。

  第二部分,即昆丁部分:1910年6月2日这一天,在哈佛读一年级的昆丁自杀了。这天早上他被手表的嘀嗒声唤醒,他在绝望中砸碎了那祖传下来的手表,因为这声音提醒他去注意时间的流逝,去注意他不愿意正视的现实的存在。然后他收拾好自己的东西,给父亲和同寝室的同学施里夫写了信。就外出去寻找自杀的合适地点,找到之后他又准备折回哈佛,路上遇到一个迷失了方向的意大利小姑娘,他一心想帮姑娘找到家,但又被误认为是诱拐小女孩,挨了顿打,又被送到警察局,还被罚了款,因巧遇他哈佛的同学,澄清误会后获释。然后他便同他的几位同学一起去参加吉拉尔德的母亲布兰特太太组织的野餐。他脑海里不停地翻动着与他妹妹凯蒂相关的种种事情,当听到吉拉尔德信口胡扯“女人都是臊货”的话时,他怒不可遏,与之打了一架。他离开他们,径直回到哈佛住处,擦干净身上打架时的血迹,傍晚时便去跳水自杀了。

  穿插写的是,这一天,在他狂乱的脑子里翻腾的主要是与他妹妹凯蒂有关的往事的回忆。他与凯蒂的情人达尔顿·艾密司的那次屈辱的打架,与凯蒂婚前的一次长谈,为阻止凯蒂与海德的矛盾便夸大其辞地向父亲承认是自己与凯蒂发生了乱伦关系以及和父亲进行的交谈等等。但最终是,父亲并不相信他的话,凯蒂也还是与海德结了婚,他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柱,便只好自杀了。

  这一部分更具体地加强了康普生家庭的衰败气氛。也展示了在南方传统文化中成长的知识分子面对新的社会现实所产生的不满与困惑及其不幸的命运。

  第三部分,即杰生部分:这一天是1928年4月6日,杰生听母亲说17岁的外甥女小昆丁逃学,象往常一样,他又气又恨,他扭打小昆丁并吓唬她,驱车把小昆丁送到学校,然后回到镇上杂货店继续干他那卑贱的工作。在店里,他收到了姐姐凯蒂的来信,询问这些年来寄给小昆丁的支票的使用情况(其实从一开始,他便使用种种欺诈手段骗了姐姐和母亲,把这些钱饱了私囊)。这封信,搅乱了他的心境,勾起了他对往事的种种回忆;整个上午,他都痛苦地想着那个令他失望的家庭:那个喝得醉熏熏的父亲如何懦弱无能,凯蒂的离婚又如何毁掉了他渴望得到的在赫伯特·海德银行谋到的好差事,父亲葬礼后姐姐凯蒂与他的偷偷会面及对姐姐报复等等。临近中午,为了欺骗母亲,他又从外边搞了些废弃的空白支票。午饭时,他向母亲谈到家庭的帐务情况,小心地隐瞒了自己的过失 (其实他连母亲的钱也骗入了自己手中)。下午在商店干活时,他看见小昆丁同到镇上巡回演出的马戏团的一个男演员一起开车从门前经过。恼怒之下,他驱车追踪,但是没有找到,回来后发觉股票行情下跌了,投机生意也不妙。他本来已是怒气冲冲,这使他更为恼火。晚上回到家里,他把别人免费送给他的演出票故意烧掉而不给小厮勒斯特,把他戏弄一场。全家人很不高兴地吃了一顿晚饭,康普生太太怨声不绝,杰生因怒气未消又与小昆丁发生了矛盾,两人又吵了一架。小昆丁气得离开了饭桌,把自己锁在屋里。而杰生也回到自己的房间,又把私藏的积蓄点了一遍。

  这一部分,通过杰生与小昆丁的矛盾,与母亲的矛盾,通过他的回忆和他的言行,进一步显示了康普生家庭的解体与衰亡。

  第四部分,即迪尔西部分:这一天是1928年4月8日,西方的复活节,康普生家的老黑佣迪尔西起床以后就准备做早饭。饭好后,班吉在勒斯特的带领下下了楼,后来杰生和康普生太太也下了楼,杰生开始埋怨夜里有人砸烂了他卧室的一扇窗户。这时,小昆丁还没有下来,杰生很生气,硬要迪尔西上楼叫她下来,这才发现她的卧室除留下一堆乱衣服外,人却早已无影无踪了。杰生忙返回自己的房间,见他藏起来的积蓄也不翼而飞。他又气又急,立即打电话通知当地警察要求寻找小昆丁。

  杰生开车走后,迪尔西草草吃了点饭,安顿好康普生太太,就带着班吉、勒斯特去参加复活节礼拜。她深深被牧师布道的热情和教义所感染,回想着他在康普生家所看到、所感到的一切,她哭了,回到家里,心情还不能平静。

  与此同时,杰生由于没有从警察那里得到满意的答复,甚至受到怀疑(警察怀疑他丢的钱来路不明,怀疑小昆丁的出走是被他逼出来的),简直气疯了,便自己开车去寻找小昆丁和那笔钱。他找到了流动的马戏团的新地址,但小昆丁和她的情人都不在那里。回来时,该死的头疼病更加严重,无奈只好雇了一个他一向蔑视的黑人给他开车回家。这一场风波平静之后,康普生家一切如旧。

  这一部分,通过迪尔西所亲眼目睹的发生在康普生家庭的种种事情,最后展示了这个家庭的崩溃和没落。并通过迪尔西的宗教活动和她对这个衰败的家庭所流露出的悲哀之情,进而探索了人类的命运问题。

  最后的附录部分,福克纳追述了康普生家史的始末,对书中的主要人物,如昆丁、班吉、凯蒂等的命运作了总括,并对凯蒂和杰生及迪尔西一家等人的生活作了几个细节的补充。凯蒂与赫伯特·海德离婚后,几次结婚都不顺利,后来当了一个德国将军的情妇。1933年杰生等母亲一死,便把班吉送进了杰克逊的州立精神病院,卖掉了家宅,遣散了佣人,自己住在自己办公室里,在本地经营棉花生意开始发迹。他一直没有结婚。每到周末,他远在孟菲斯的情妇就来和他一起厮混。

  在这一部分,福克纳通过对康普生家史的追述和对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的总括,使人对这个家族的兴盛衰败的历史及其原因有了更为清楚的了解和把握,这样,南方旧秩序、旧道德的形成、发展和衰败的历史及原因也都显得更为明晰。

  整个作品就是围绕着康普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