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较完整地表述了不等臂杠杆的状态。
(2)声学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对物体的振动和发声的关系,各种质料与
形态的物体所发声音的响度与音色,声音的共鸣现象等,已有较清楚的
了解;还创立了古代律学的基础。
《考工记·凫人》篇记载:“凫人为钟,……薄厚之所震动,清浊
之所由出”,指出声音之清浊 (即音调的高低)是由厚薄不同的钟的振
动产生的。《磬人》篇也指出:“凡乐器,厚则声清,薄则声浊”。钟
与磬都是板乐器,而板振动的频率正比于板的厚度。所以文中指出:“磬
人为磬,……已上则摩 (磨)其旁,已下则摩其耑(端)”。这是说声
音太高时就磨磬的两面,使之变薄,声音就降至正常;声音太低时就磨
其二端,使磬体相对变厚,声音就会升高。《意林卷一·韩子》中还有
“瑟者,小弦大声,大弦小声,大细易位”的记载,说明至迟在公元前
四世纪,中国古人已定性地知道了弦的发音与弦线粗细成某种反比关
系。
春秋战国的古籍中,对音调的响度、音品和共振,都有记载。《考
工记·凫氏》篇称:“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
舒而远闻”。这是说大而短的钟,振动的振幅小,响度(声强)小,传
播的距离也小;小而长的钟,响度大,能远闻。这一现象的记述是很准
… Page 105…
确的。 《礼记》中对不同的物体的音品已有初步的认识,文称:“钟声
铿,……石声磬,……丝声哀,……竹声滥,……鼓鼙之声灌,……”。
《考工记》中还讲:“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石”指声音太闷,
不响亮;“播”指声音太散,不集中实在。
《庄子·徐无鬼》中记载了西周初年的鲁遽演示过瑟弦的共振现象:
“(鲁遽)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于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
律同矣。夫或改调一弦,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废”
为放置之意。分别放在堂和室的两具瑟,在其一上奏出宫或角音时,另
一具上相应的弦就发生共振,这是基音的共振现象;若改调一弦使之与
任何一音皆不合,则当弹奏它时另一瑟上的25根弦皆动,这是基音和泛
音的共振现象。文中还用“音律同矣”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这是很确
切的。《墨子·备穴》篇还记述了用埋缸听声的方法判断地下声源方向
以侦探敌方行动的几种设计,这是对声音的共鸣现象的实际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音乐活动和乐器制造的发展,中国古代律学也
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所谓“律”,即指构成音阶的每个音,又指选择音
阶中各音的构成规律。人们从实践中发现,可以根据弦和管的长度与所
发音调的关系,来确定出音阶中各个音调之间的数学比例,由此产生了
乐律计算法。中国古代的乐律是先有五声(宫、商、角、征、羽),后
有七声 (五音再加上变征和变宫而组成七音)。在七声的基础上由于转
调的需要,就产生了十二律。《国语·周语》记载,公元前六世纪时一
个叫伶州鸠的乐官已经把十二律的名称列叙出来。这十二律即黄钟、大
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 # # # #
相当于今之c、c、d、d、e、f、f、g、g、a、a、b这12个音调。
春秋时期产生了一种乐律的计算方法,即“三分损益法”。《管子·地
员》篇载:“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
生黄钟小素之首,以为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征;不无有
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有三
分去其乘,适足,以是生角。”即以一个被定为基音的弦 (或管)的长
度为基础,把它三等分,再加长一份(“益一”)或去掉一份(“损一”),
就可以定出另一个律的长度。从数学上讲,即把基音的弦 (管)长乘以
4/3或2/3,照此依次进行下去,直到获得比基音高出一倍或低一倍的音,
就得出一个五声音阶。具体推算方法为:令黄钟宫音的弦(管)长为81,
即1×3×3×3×3=81,则
征音弦长为81×4/3=108;
商音弦长为108×2/3=72;
羽音弦长为72×4/3=96;
角音弦长为96×2/3=64。由此可知,“三分损益法”就是“五度相
生法”。“三分损益法”是中国古代乐律学的一个杰出成就,并且是古
代物理学应用数学的最早例证。
#
用“三分损益法”由五音再加上变宫(b)和变征(f)两个半音,
就可得出七声音阶。《吕氏春秋·音律》篇还记载了用“三分损益法”
相生十二律的计算方法
(3)关于电和磁的认识
… Page 106…
在殷商时代的甲骨片中,已经出现了“雷”字;西周时代青铜器的
铭文中,也有了“电”字,这指的是雷电。《淮南子·坠形训》中说:
“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即认为雷和电是阴阳二气相抗斥和激荡
而产生的。
春秋时期,人们对磁石已有初步的认识。据记载,周大夫关尹子(关
喜)对“慈石无我,可见大力”提出解释说:“金乌搦土,慈石吸铁,
二物扭结,而生变化”。公元前4世纪成书的《鬼谷子》中有:“其察
言也,若慈石之取针”。《吕氏春秋·精通》篇有“慈石召铁,或引之
也”。这些记载表明,当时对磁石吸铁的知识,已很普遍了。当时尚无
“磁”字,用“慈”字表示磁石是“慈爱的石头”,字义中就包含了具
有吸铁性的意义。
《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若以慈石之能连铁也,而求其引瓦,
则难矣”;在《淮南子·说山训》中又说:“慈石能引铁,及其于铜则
不行也”。这已指出了磁石对铁性物质和非铁性物质的作用是不同的。
早在战国时期,天然磁石已被用于医疗实践。包括磁石在内的“五
石”,已被作为内服药物。磁石的指极性,也被用于指南器“司南”的
制造。在《鬼谷子·谋》篇中称:“郑子取玉,必载司南,以其不惑也”。
这是关于“司南”的最早记载。关于“司南”的形制,在东汉五充的《论
衡·是应》篇中记述曰:“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今人王
振铎考证认为它是用天然磁石琢磨成杓状的东西,底呈光滑的球形,把
它放置于用青铜制成的光滑地盘上,拨动构柄使之轻微转动,静止后其
柄即指向南方。
(4)光学成就
中国古人很早就利用凹面镜聚太阳之热取火。《周礼·司寇》有:
“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庄子》也有“阳燧见日,则燃
而为火”的记载。夫燧、阳燧皆指凹面镜。中国古人还知道了光线穿过
透明体的折射现象。《管子·侈靡》中记载:“珠者,阴之阳也,故胜
火……”。这里所说的“珠”,大约是石英一类透明体经流水冲刷成卵
形,类似凸透镜,可向日取火。《淮南万毕术》记载公元前2世纪已有
人用冰制成透镜向日取火:“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
生”。
《墨经》中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记载了精彩的实验,并提出 了精
辟的论述。文曰:“景到 (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
光之人,煦 (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蔽)下
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
库内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针孔成像”的实验的论述。“景”为“像”,
“午”指“交午”,“端”为“点”,指屏中的小孔。这条经文说明,
从人体各个部位射出的光线,直线射过小孔 (端)并在此相交,从人体
下部射来的光线射到高处,从上部来的则射到低处;如足部射出的光被
低部的屏所遮蔽,因而只能成像于高处;首部的光线只能成像于低处。
因而屏后的幕上就得到一个倒立的像;像的大小则与交点(小孔)的位
置有关。文中的“照若射”,用“射”字形容光线的径直疾进,是十分
形象和确切的。墨家还利用光的直线前进的性质,讨论了光源、物体和
… Page 107…
投影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光源的照射时出现
的重影现象和半影现象等。
《墨经》中对平面镜和球面镜的成像问题,作出了非常深入的论述,
反映了当时在这一研究中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关于平面镜成像,《墨经》中有如下一个实验及其光学解释的记载:
“临■而立,景到(倒);多而若少,说在寡区”;“临:正■,景寡,
貌能 (态)、白黑、远近、杝正、异(映)于光。■(者),景当俱就;
去亦当俱,俱用背。■者之臭 (糗),于■无所不■;景之臭无数,而
必过正,故 (估)同处。其体俱然,■分”。对这一条文的解释,目前
还有不同的意见。谭戒甫、钱临照先去作平面镜成像解。经文指出,一
物 (如人)俯视一平放于地的平面镜,在镜中得一倒像。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