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入眼睛时,就会引起不同颜色的视觉。他说在没有介质的虚空里,人
的眼睛是什么也不会看到的。
恩培多克勒和柏拉图学派则提出射入—射出说。他们说物体会发出
某种东西,人的眼睛也会发出某种东西,它们在空间中相遇,就产生了
… Page 102…
视觉。恩培多克勒还认为,视觉过程需要时间,这是最早提出的光的传
播需要时间的思想。但是,视觉所获得的为什么恰好就是物体的真实形
象呢?欧几里得提出了射出说。他认为,视觉的产生是从人眼睛发出的
射线被物体反射回来的结果;这些与物体边界相切的射线形成一个锥体
从而被人所看到,物体的大小由视角来表达。
在《反射光学》一书中,欧几里得研究了光的传播问题。他把几何
学运用到光现象的研究中,开创了几何光学。他确认了光(射线)的直
进性并建立了光的反射定律,进而又把这个定律用于平面镜和球面镜的
成像上。欧几里得还知道凹面镜的聚焦作用,并假定其焦点在球心或球
心与球面之间。活动于亚历山大城的赫隆(约公元前150—约前100)也
写过一本名为《反射光学》的书,其内容是关于镜子的理论和实际应用。
他认为光 (射线)所行经的路程必须是最短的;从这个原则出发借助于
几何学方法,他论证了光的反射定律,得出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
结论。
希腊人似乎还知道了利用透镜 (玻璃球)制造取火镜的事实;亚里
士多德还曾经描写过光的折射现象:插入水中的棍子,好象是折断了似
的。
西方古代对电和磁的知识了解很少。据说泰勒斯已经知道摩擦过的
琥珀会吸引轻小的物体。淡黄色的琥珀古代称之为“琥珀金”,“电”
这个词就是由此而来的。磁石吸铁的现象,也早就被认识了。据亚里士
多德载,泰勒斯可能说过“磁石有灵魂,因为它吸动铁”。柏拉图在他
的《蒂迈欧》中明确地说出了磁石和琥珀有吸引它物的能力,他说这是
一种奇异的现象。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提奥弗拉斯特收集和研究过许多矿
石,他在一篇名为 《论石》的文中说,琥珀能吸引小草以至于小块的铜
或铁。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还有关于磁石吸铁现象的描写。如关于牧人
玛格内斯的神话讲到,玛格内斯在克里特岛的艾达山上,他鞋底上的钉
子和手杖的铁尖牢固地被大地所吸引,使他无法离开,从而发现了地下
一种奇妙的石头(磁铁矿)。这些记载,都是对电和磁现象的初步描述。
声的现象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注意。毕达哥拉斯学派曾经从对竖琴的
弦长、笛子的管长与音调高低的研究中,发现了谐和的音调之间简单整
数比的关系。
恩培多克勒对听觉问题作了可能是最早的论述。他说当打击坚硬的
物体时会引起空气的振动,它传入人的耳朵就引起听觉。毕达哥拉斯学
派的阿契塔(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认为声音是由被撞击的物体的振动
产生的,他把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联系起来,认为较快的振动产生
高音,较慢的振动产生低音;但他却错误地认为高音传播的速度比低音
为快。亚里士多德则认识到介质的作用,认为介质的存在也是声音现象
存在的条件。他指出发声物体的振动碰撞介质,使介质在各个方向发生
拉伸和压缩运动,从而传播开去。他说空气和水都可以传播声音,但他
没有得出声波的概念。他还指出,当声音碰到障碍时,就会像光一样被
反射而产生回声。
罗马的建筑师们从经验中提出了一些建筑声学问题。建筑师维特鲁
威 (活动于公元前1世纪)所著的《论建筑》中论及了交混回响、回声
和共鸣等,开创了建筑声学的研究。
… Page 103…
关于热现象,亚里士多德等把热看成是先于物质元素的一种基本性
质。原子论者则认为热的感觉是由原子流引起的;他们把火看成是由最
轻、最滑、最活泼的原子组成的。
总的看来,古希腊的物理学,除阿基米德的静力学外,都还未超出
萌芽的、零散的经验范围。在研究方法上,也基本上停留在对自然现象
的直接观察和简单的抽象和推理上;只在个别问题上,如阿基米德关于
浮力现象的研究上,进行了卓越的科学实验。
3。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物理学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促使人们提出了诸如时间空间、运
动静止等重要问题;以铁器的使用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
力、热、声、光等物理知识的积累,使物理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力学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力学已进入形成时期,表现出两种发展趋
势。一是以《考工记》为代表的实用力学知识的积累,如物体的滚动,
箭矢的飞行,物体的沉浮等现象的知识;一是以《墨经》为代表的理性
力学的萌芽,如时空与运动,力与重,重心和平衡,简单机械原理等方
面带有理论性的粗略概括等。
《管子·宙合》篇最早明确地提出了时间、空间的概念。“宙”含
日月往复、四时循环之意,所以一般指时间;“合”古义为“盒”,上
下四方为“六合”,意指空间。文称:“天地,万物之橐,宙合又橐天
地。”说万物纳于天地之中,天地又纳于时空之中。《墨经》中用“久”
和“宇”分别表示所有不同时刻的总和与所有场所的总和,这是很有概
括性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战国时代的学者们还提出了宇宙在时间和空
间上的无限性问题。名家惠施所说的“至大无外,谓之大一”的“大一”,
正是无限宇宙的朴素概念。《庄子·庚桑楚》称:“有实而无乎处者,
宇也;有长而无本剽(标)者,宙也”。认为空间是实际存在的,但又
没有穷处;时间有古今之长,但又无始无终。
《墨经》中还讨论了机械运动的问题。文称:“动,或(域)徙也”,
指出运动即位置的变化,这是关于机械运动的一个确切定义。 《墨经》
还准确地描述了转动和平动,提出了静止的定义。特别是墨家已认识到
了运动和时空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指出:“宇,或徙,说在长宇久”。
是说物体的运动必然经历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力”是力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墨家最早给出了“力”的定义。
《墨经》中称:“力,刑之所以奋也”。“刑”同“形”,指物体;“奋”
泛指各种运动状态的变化。所以上面这段话是说,“力”是使物体运动
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墨家对“力”的本质的这一深刻准确的概括,是
人类对“力”的最早的理性认识。《墨经》还进一步指出:“力,重之
谓;下、举,重奋也”。这里把“重”看作是力的一种表现,认为物体
的下落、上举,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变化。
《墨经》中描述了一个横梁承重实验,对完整的横木和用绳索连接
的连木的抗弯能力作了比较。在《考工记·轮人》篇中说明了必须使车
轮尽量接近正圆形,以达到与地面的接触面最小,这实际上涉及到了滚
… Page 104…
动摩擦的问题。
《考工记·辀人》篇明确地描述了物体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惯性现象。
文称:“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也”。是说马拉的车当马不再用力拉时,
车辕还能继续趋前一段距离。这种认识比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要深刻得
多。
《墨经》中对浮力的作用原理进行了概括。文曰:“荆(形)之大,
其沈浅也,说在具”;“荆:沈荆之贝(衡)也,则沈浅非荆浅也,若
易五之一”。这是说将一大的浮体放到水里,当浮力与重力平衡时,浮
体下沉的深度虽然小于浮体的高度 (即浮体上部露出水面),但浮体的
重量与下沉部分受到的浮力却是相等的,就像市场上五件商品与一件商
品的交换那样,是完全等价的。这段叙述实际上包含了浮力定律的内容。
中国很早就广泛应用了杠杆一类的简单机械。墨家根据桔槔和不等
臂秤的运用,深入地探讨了杠杆平衡的问题。墨家把杠杆中的支点到重
物间的距离叫作“本”,把支点到秤锤(权)之间的距离叫作“标”,
用这些概念论述了著名的杠杆原理。《墨经》中写道:“天(衡)而必
正,说在得”;“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垂)。权重相若也,相衡,
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这段论述是说,
如果秤的二边平衡,则秤杆一定是水平的 (“正”)。“得”表契和,
说平衡是由于秤锤 (“权”)与力臂(“标”)、重物(“重”)与重
臂 (“本”)相互契和的联合作用造成的。这实际上已经表述了杠杆原
理的实质:重×本=权×标。进而又指出,在平衡时若加重于边,这一边
一定下垂;只有使权、重成一定比例,才能达成二边平衡,此时必然“本
短标长”;假如在二边增加相等的重量,“标”的一边必定下垂,这是
“标”与“权”的联合作用较大所致。可以看出,墨家已用确切的术语
比较完整地表述了不等臂杠杆的状态。
(2)声学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对物体的振动和发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