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蹦跳跳,动作滑稽可笑,不论从左从右出台,都得向里跳,称之为“跳丑脚”,
表演上颇有特色。唱腔一般为上下句结构,中间都有过门。演员每唱完一句,
都要在过门中与另一演员互走∞字,交换位置,回到台中靠后方端坐的“掌
本”戏师面前,听取提示的唱词,然后再到台前演唱。遇有三人以上在场时,
只有对唱的两人在过门中互走∞字,其余的人原地不动。侗戏的主要曲调有
平板和哀腔。在有些剧目中,花旦或丑还常采用侗歌、汉族民间曲调等。主
奏乐器为二胡,还有牛腿琴、月琴、琵琶、低胡、扬琴等。打击乐器有大锣、
… Page 104…
小锣、钹、边鼓、小镲、铃等,但只在开台、催场和角色上下场以及唱“哟
嗬咿”时使用。代表剧目有《珠朗娘美》、《门龙绍女》、《三郎五妹》、
《梅良玉》、《凤娇李旦》等。
(4)布依戏
布依戏于清末产生于贵州省西南兴义、安龙、册亨一带布依族聚居区,
流行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及盘江流域红水河布依族居住地,
是在布依族的乐曲、八音坐弹、板凳戏、土戏布依彩调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
接受广西传入的壮剧和花灯的影响逐渐衍变而成。有的地方又称为地戏或土
戏。剧目分正戏和杂戏两大类。正戏 (念白用汉语,唱用布依语)多系汉族
故事戏,翅《琵琶记》、《玉堂春》、《柳荫记》、《送京妹》等;杂戏(念
白和唱都用布依语)多系表演本民族传统的民间故事剧目,如《一女嫁多夫》、
《下得海故事》、《四接亲》、《八月十五看花灯》等。一般由民间艺人按
村寨组成业余戏班代代相传,每逢民族节日,搭台演唱,角色已有初步分工,
在兴义一带分为小生、老生、大王、差官、小将、旦角等数种,在安龙、龙
广一带分生、旦、净、末、丑等行。表演以唱为主,唱腔曲调系由八音坐弹
发展而来,主要有正调、京调、翻演调、马倒铃、八谱调、反调、二簧、二
六等。主要伴奏乐器有尖子胡琴 (公琴、牛骨琴)和朴子胡琴(母琴、葫芦
琴),配以笛、短萧、木叶、三弦、琵琶、月琴、小唢呐等。打击乐器有土
锣、钹、鼓、木鱼、仓仓锣、小马锣等。在装扮上,演汉族故事戏时男角着
类似汉戏服装,女角着本民族服装。演本民族故事戏时均着本民族古装。布
依戏虽吸收了汉族戏曲某些表演程式,但仍具有本民族的艺术特色。
4。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相应适应的戏曲改良运动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适应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需要,在中国戏曲史
上,出现了由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所倡导、并得到戏曲艺人广泛响应、在全国
范围内开展的、具有鲜明的近代色彩的戏曲改良运动。由于戏曲改良运动与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相配合,与“诗界革命”、“小说革命”、“新
文体运动”相呼应,因而锋芒锐利,声势浩大,使近代后期的戏曲艺术呈现
出崭新的面貌。文学史家阿英指出:“当时中国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清
廷腐朽,列强侵略,各国甚至提出 ‘瓜分’,日本也公然叫嚣‘吞并’,动
魄惊心,有朝不保暮之势。于是爱国之士,奔走呼号,鼓吹革命,提倡民主,
反对侵略,即在戏曲领域内,亦形成了宏大潮流,终于促进了辛亥革命的成
①
功。”这是对晚清戏曲改良运动历史背景的科学概括。
这场戏曲改良运动,酝酿、发动于戊戍变法与辛亥革命之间,但早在太
平天国时期就已露端倪。太平天国政府曾以上帝教义为宗旨,提出禁演“邪
戏”,要求文艺作品“绝乎邪说淫词……以阐发乎新天新地之大观。”从那
时开始,就有不少戏曲艺人直接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最著名的为
粤剧艺人李文茂。李直接投身于太平天国运动,曾任大成军陆路总管,并曾
编演过反映广州人民抗英斗争的《三元里打番鬼》。同一时期,还有潮剧艺
人演出《林则徐》、闽剧艺人演出《古田案》等反映现实斗争的新戏。这些
① 阿英:《叙例》,中华书局1960 年版。
… Page 105…
活动,可看作是戏曲改良运动的先声。
晚清戏曲改良运动,是以上海为中心开展起来的。它包括理论宣传,创
作实践和舞台艺术革新三方面的内容。
梁启超是小说、戏曲改良的最早提倡者之一。他一生写了许多关于小说、
戏曲的文章,倡导小说、戏曲应与政治运动密切地联系起来,自觉地为资产
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服务。为此目的,他极端夸大小说、戏曲的作用,
强调指出戏曲有“优于他体”的四个特点,故中国韵文“必以曲本为巨擘。”
他还创作了《劫灰梦传奇》和《新罗马传奇》两部传奇剧本,发表过《班定
远平西域》五幕粤剧剧本,实践自己的戏曲改良主张。尔后,自称为“无涯
生”所著的《观戏记》一文在旧金山发行的《文兴日报》上发表,以热情有
力的笔调呼唤着戏曲革新运动的到来。1904年,同盟会会员陈去病联合汪笑
侬等于1904年9月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该
刊《招股启并简章》说:
同人痛念时局沦胥,民智未迪,而下等社会尤如狮睡难醒,侧闻泰东西各文明国,其中人
士注意开通风气者莫不以改良戏剧为急务,梨园子弟遇有心得,辄刊印新闻纸,报告全国,以
故感化捷速,其效如响。吾国戏剧本是称善,幸改良之事兹又萌芽,若不创行报纸布告通国,
①
则无以普及一般社会之国民,何足广收其效,此《二十世纪大舞台》丛报之所由发起也。
至于该刊办刊宗旨,在简章里说得更为明白,是“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
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为戏曲改良运动指明了前进
的方法。柳亚子为《二十世纪大舞台》的主要撰稿人,他为该刊撰写了著名
的“发刊词”,对戏曲改良运动的宗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提出其根本
目的在于唤醒中国民众的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与之
相呼应,陈去病先后发表了《论戏剧之有益》和《南唐伶工杨花飞别传》等
文章,阐述了戏曲除有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外,尤其强调戏曲的政治教育作
用,鼓吹民族民主革命。该刊由于反清倾向过于明显,仅出两期即被清廷查
禁。
此后,在《新民丛报》、《新小说》、《学报》上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倡
导戏曲改革的文章,如蒋观云的《中国之演剧界》、天僇生的《剧场之教育》、
箸夫的《论开智普及之法首以改良戏本为先》、三爱(陈独秀)的《论戏曲》、
无名氏的《论戏剧弹词之有关于地方自治》等。这些文章除论述戏曲改良运
动的宗旨外,还涉及到以下问题:(1)强调戏曲艺术的社会教育意义及其在
群众中的深远影响。如三爱在 《论戏曲》中所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
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学教师也。”(2)要求尊重和提高戏曲演
员的社会地位,建立新的演出团体。他们批驳了“以演戏为贱业,不许与常
人平等”的封建观念,据历史考查,“戏曲原与古乐相通,”“亦非贱业”,
①
当与“文人学士等同”。鼓励有志之士积极投身于组织新团体、培训新演员、
创办新剧场的活动,以建立一支“灌以普通知识,激以爱国热诚,务使人格
②
不以优伶自贱” 的戏曲改良队伍。(3)批判旧有戏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
式,痛斥旧的戏曲“锢蔽智慧,阻遏进化”,反对演出那些具有封建毒素的
神仙鬼怪戏、淫戏、富贵功名戏,对那些“陈陈相因,毫无新词”,“专演
① 引自《二十世纪大舞台》第一期。
① 三爱: 《论戏曲》,见《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
② 箸夫:《论开智普及之法首以改良剧本为主》,见《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
… Page 106…
前代时事,全不知当今情形,其于激发国民之精神,存乎古而遗乎今者” ③
也不满意,同样应予改革。(4)重视通俗戏曲。对那些广泛流行、为群众喜
闻乐见的通俗戏曲,应大力予以扶持和提倡。因为“梆子、二簧、西皮三种
曲调,南北通行,已非一日,若声色俱佳,则更易感人矣。”“尤其是西皮、
二簧均用官话,人皆能知之,故遂易感人矣。若云俚俗,此即使俚俗人知之。”
④ ⑤
(5)提倡编演新戏改良剧目。主张“宜多新编有益风化之戏”,即多编多
演反映民族危亡、宣扬民主爱国思想、激励民族精神的“壮剧快剧。”
以上戏曲改革主张,虽难免有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