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圣保罗》、《伊利亚》,交响曲《宗教改革》以及诗篇歌、经文歌、赞美
歌等则都是宗教题材作品。此外,他的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和室内作
品大都清新典雅,富有健康高尚的情趣,并对古典曲式推陈出新,有所创造。
在钢琴音乐方面,他首创无词歌,把歌唱性旋律和钢琴织体结合成统一的整
体,成为19世纪浪漫乐派特性曲的重要体裁。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一个书商家庭。7
岁时向教堂管风琴师孔奇学习钢琴,12岁尝试作曲。少年时代深受浪漫主义
文学的影响,醉心于拜伦、保尔·霍夫曼等人的作品。18岁入莱比锡大学攻
读法律,但他志在音乐,改从他未来的岳父维克学习钢琴,同时向多思学习
作曲理论。1830—1840年间,舒曼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使他的音乐才能得
以充分发挥。1833—1844年间,舒曼创办《新音乐杂志》,撰写了大量评论
文章。40年代舒曼的创作重点,由钢琴音乐、艺术歌曲转到交响音乐、协奏
曲、室内乐、戏剧音乐等大型体裁方面。1850年任杜塞尔多夫市管弦乐团和
合唱乐团的指挥。舒曼的创作可分前后两期,30年代创作的主要是钢琴音
乐,代表作有由12首乐曲组成的钢琴套曲《蝴蝶》、由12首各具标题的乐
曲组成的《狂欢节》、由18首乐曲构成的《大卫盟员舞曲》以及钢琴套曲《克
赖斯勒偶记》等。1840年,即舒曼与克拉拉结婚的那一年,是舒曼音乐创作
的黄金年,共创作了和声套曲《诗人之恋》、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
等近70首歌曲。40年代以后,舒曼的重点创作转向大型器乐曲和大型声乐
曲,他的四部交响乐有三部写于这一时期,其中最优秀的是《降β大调第一
交响曲》和《降Ε大调钢琴五重奏》。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他受革命浪潮
激励创作的男声合唱曲《拿起武器》、《自由之歌》、《黑红金》等,在群
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出生于波兰华沙市郊一个教师家庭。
少时善弹钢琴和作曲,8岁开始公开演奏,16岁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
开展早期创作活动。20岁客居巴黎,和一些进步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流
亡的波兰革命者经常接触,使他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在创作中获得丰硕成
果,成了一名颇有名望的爱国音乐家。当时波兰民族运动高涨,他通过创作、
演奏音乐来表达对祖国的怀念,喊出了被奴役、受蹂躏的波兰民族的愤怒、
反抗的声音。他创作的波兰舞曲、玛祖卡舞曲和他所首创的叙事曲、夜曲,
是一幅幅“永久性的音画”,他本人也被喻为“炮口对准沙皇的,隐藏在花
丛中的一尊大炮。”肖邦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对浪漫乐派和后
来的现实主义、印象主义音乐都有影响。肖邦一生创作钢琴曲200余部,声
乐曲、室内乐曲20余首。最著名的有《告别圆舞曲》、《葬礼进行曲》、《军
队波兰舞曲》、《海洋》、《冬天的风》、《革命练习曲》等。
… Page 54…
弗兰茨·李斯特(1811—1886),出生于匈牙利西部肖普朗的莱丁村。
自幼随父学习钢琴,9岁就登台演奏。1821年,在匈牙利贵族资助下赴维也
纳深造,师从车尔尼和萨列里学习钢琴和作曲。使他终生难忘的是贝多芬出
席了他第二次音乐演奏会,并上台亲吻了这个12岁的小钢琴家,以示赞赏。
1823至1835年间,他在巴黎和音乐家肖邦、柏辽兹、帕格尼尼,画家德拉
克洛瓦互相交往,思想上深受浪漫主义文学家拉马丁、雨果、海涅、乔治·桑,
哲学家拉门内的濡染和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思想与艺术逐渐走向成
熟。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他深受鼓舞,写出了《革命交响曲》,后于
1850年修改成交响诗《节日之声》。1834年,他创作了表现里昂工人起义的
钢琴曲《里昂》。1837年,他与钢琴家塔尔贝格比赛获胜,声誉大增。从1839
年起,他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十载,足迹遍及匈、奥、德、法、英、罗俄等
国,大获成功。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爱国主义作品,如《匈牙利英雄进
行曲》、《匈牙利风暴进行曲》,编写了民歌集《匈牙利民族曲调》,并在
此基础上创作了著名的第一、第二首《匈牙利狂想曲》,以及具有民主思想
倾向的男女合唱 《铁匠》、《士兵》、《农夫》、《水手》等。同时,为了
演出需要,还创作了大批钢琴改编曲,其中以《魔王》、《拉科奇进行曲》
最为有名。1868年移居德国魏玛,任魏玛宫廷乐长兼剧院指挥,创作了《匈
牙利康塔塔》、钢琴曲《送葬的行列》、交响诗《英雄的葬礼》,以示对匈
牙利革命的支持和革命失败后对烈士们的深切悼念。他在逐渐掌握管弦乐写
作技巧的同时,首创了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共写了13首这类体裁的作品。
他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还有带合唱的《但丁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
《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13首《匈牙利狂想曲》、《b小调奏鸣曲》
等。1861年,李斯特来到罗马,受到教皇接见,思想开始走向消沉。1865
年在梵蒂冈受剪发礼,成为修士。他1875年创办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并任院
长。李斯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钢琴音乐和交响音乐,而最突出的贡献是首创
交响诗体裁,将它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近代浪漫主义歌剧和民族乐派
(1)近代浪漫主义歌剧
19世纪初,欧洲乐坛处在由古典乐派进入浪漫乐派的过渡时期,最先在
歌剧上有所反应的是贝多芬,他的《菲德里奥》是浪漫主义歌剧的先导。意
大利作曲家凯鲁比尼、斯蓬蒂尼和德国作曲家迈耶贝尔,对浪漫主义歌剧的
形成和发展,都有建树。斯蓬蒂尼曾任拿破仑皇后约瑟芬的御前作曲家,他
的歌剧《灶神庙护火少女》和《费尔南德斯·科尔特斯》实开法国大歌剧之
先河。韦伯是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充分显示了近代浪漫主
义歌剧的特点,而演出于1821年的《自由射手》,则被公认为德国第一部浪
漫主义歌剧。尔后,浪漫主义歌剧在德、奥被轻、喜歌剧所代替,弗洛托的
《玛尔塔》、尼古拉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莱哈尔的《风流寡妇》等,
都是这类歌剧中有影响的作品。
①法国。法国大歌剧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末,盛行于30、40年代。剧
情大多采用历史题材,分成四幕或五幕,讲究富丽堂皇的布景和场面,剧中
不用说白,包括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其中合唱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大歌剧的倡导者是法国歌剧台本作家斯里克布和经常在巴黎演出的德国作曲
… Page 55…
家迈耶贝尔。法国喜歌剧肇始于18世纪初,到19世纪有了很大的发展,布
瓦尔迪约的《白衣夫人》和埃罗尔德的《泽姆帕》、 《决斗场》是其代表作
品。到50、60年代,法国喜歌剧发展为趣歌剧。这是一种诙谐风趣的带讽刺
性的喜歌剧,有说白而不唱宣叙调,其创始人为德裔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
他的 《地狱里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和《热罗尔斯坦大公爵夫人》是
趣歌剧的典范作品。法国喜歌剧在向趣歌剧发展的同时,另有一些作曲家将
喜歌剧演化成抒情歌剧,题材多取自歌德、莎士比亚的名作和圣经故事,如
托马的《迷娘》、《哈姆雷特》,古诺的《浮士德》、《罗米欧与朱丽叶》,
马斯内的《维特》,圣一桑的《参孙和达利拉》等。而集法国浪漫主义歌剧
之大成作出最大贡献的,当首推比捷。
乔治·比捷 (1838—1875),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音乐世家。9岁入巴黎
音乐学院从阿莱维等人学习作曲。12岁开始创作,16岁发表了两首歌曲和独
幕歌剧 《医生之家》。17岁写的《C大调交响曲》结构严谨,旋律清新,色
彩明快,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18岁参加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创作比赛,以独
幕歌剧 《奇迹医生》获冠军。19岁以所作康塔塔《克洛维和克洛提尔达》获
罗马大奖,被派往罗马学习三年。比捷创作了近10部歌剧,标志他创作顶峰
的则是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而创作的歌剧《卡门》。此剧音乐多用舞蹈
歌曲及分节歌,富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西班牙吉普赛民族风情,是一部典型的
喜歌剧 (原作为爱情悲剧)。《卡门》是法国歌剧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是
世界各国舞台久演不衰的剧目之一。比捷的其他作品,还有大歌剧《采珠人》、
《珀斯城的美女》和独幕歌剧《扎米雷》,乐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等。
②德国。歌剧由意大利传入德国后,从格鲁克时期即开始对歌剧进行改
革,到莫扎特和韦伯时,着手于创立德国式的歌剧。韦伯被认为是德国浪漫
主义歌剧的创始人,瓦格纳则被认为是德国浪漫歌剧主义的完成者。
理查德·瓦格拉 (1813—1883),出生于莱比锡一个艺术家的家庭。因
受家庭影响,自幼喜爱音乐和戏剧。1831年入莱比锡大学读书,同时从魏利
因斯学习作曲理论。早年受韦伯《自由射手》的启发,致力于歌剧创作,作
品有《仙女们》、《爱情的禁令》等。1842年任德累斯顿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