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笛卡尔为另一方,经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同样进入死胡同。打破僵局的人
物,一个是非哲学的哲学家卢梭,一个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者康德。康
德总揽双方得失,逢山批判,遇水还要批判。他以批判作门径,得出自己的
哲学结论,但他的结论却又十分不像个结论。虽然他的思想体系确实博大精
深,但他又认为理性面对“物自体”,只能知其皮毛,不能知其就里,除去
茫茫然大张着嘴巴,竟是别无办法。在这个意义上讲,唯有黑格尔哲学才是
西方近代理性哲学的最系统的总结者。黑格尔以他独特高妙的思维方式和无
比庞大的哲学体系,将理性哲学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且以一元化理论
模式将西方近代理性哲学统统纳入自己的体系。西方近代理性哲学的确立,
实在和牛顿力学有莫大关系。黑格尔哲学则在抽象思维领域,意欲超越牛顿,
并将包括牛顿在内的一切人文现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统统纳入历史的思
维过程之中。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优势在此,他的局限也在此。黑格尔以构建
这样一个庞大有序的哲学体系作为自己成功的标志,也以这体系的最终完成
宣告了其哲学必然走向式微的命运。黑格尔哲学的悲剧价值在于:若一切皆
为过程,则没必要构筑这样意在永恒的体系;若一切归于体系,则体系的完
成便是哲学的末日。黑格尔虽然是辩证法的大师,但以他的历史地位和体系
而言,却颇有些作法自毙,当事者迷。
黑格尔又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史家,因此他的思想不但受益于康德、费希
特和谢林,受益于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各位代表人物,而且受益于古希腊哲
学传统。他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大师的思想和著作都有很深
的了解,他的哲学与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在者不实”的观念,与柏拉图哲
学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都很有内在的联系。如果我们
仔细分析一下柏拉图的理念论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分析一下亚里士多德的
哲学范畴和黑格尔的哲学范畴,则我们就会觉得黑格尔哲学更具有文艺复兴
的味道。黑格尔哲学范畴中有一条“否定之否定”,他对此多有妙论。他的
哲学,其实也可以说是古希腊哲学的否定之否定——中世纪神学哲学否定了
古希腊哲学传统,西方近代哲学包括杰出的黑格尔哲学又否定了中世纪神学
哲学——黑格尔哲学在形、神两方面都仿佛是柏拉图哲学的回归与再现。
如果我们将德国古典哲学,将西方近代哲学,将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
古代哲学,看成3个圆圈,那么,黑格尔就是这3个圆圈的交汇点,黑格尔
哲学标志着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结束了。自他之后,人类哲学便开始进入一
个新的天地和新的历史纪元。在众多的西方哲学家中,独黑格尔担当此任,
… Page 165…
这里面有种种必然的和偶然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而
黑格尔哲学,正是这些原因的结果。
黑格尔是一个长于作深刻思考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专注于哲学思辨的哲
学家。这类哲学家的个人历史,往往显得平庸单调。因为他们固然在思维的
自由天地中能够纵横驰骋,一言强似百万兵,然而其外在表现却常常平淡无
奇,没滋少味,甚至不近人情。黑格尔一生经历绝无传奇色彩,正是这样一
种简单如无的寻常风格。
黑格尔1760年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市。他和谢林既是同乡又是同
学。他父亲是该城税务局的书记官,不上不下,一小官吏。黑格尔1785年入
中学,1788年入大学——图宾根神学院。他在校期间,似乎并不以聪颖多才
见长,也不如他的同学谢林来得英气勃发,但他爱好读书的习惯却是从小养
成。他1793年从神学院毕业,毕业文凭上对他的各种鉴定,写得很是传神,
那上面写道:
“健康状况不佳
中等身材
不善辞令
沉默寡言
天赋高
判断力健全
记忆力强
文字通顺
作风正派
有时不太用功
体质一般
神学有成绩
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
但看起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教士
语言知识丰富
①
哲学上十分努力” 。
应该说这些评价都很符合这位未来哲学大师的实际,但也说明他在校期
间,实在表现平平。黑格尔自入学起,便与哲学结缘。他一生只对哲学钟情,
再没有什么比他的哲学事业更能让他提起精神。他一生的研究道路,可以分
为3个不甚严格的阶段:第一阶段,从他完成大学学业至1806年他完成《精
神现象学》;第二阶段,从1806年至1817年他出版《哲学全书》;第三阶
段,从1818年他被普鲁士政府聘为柏林大学哲学教授直到他1831年去世。
第一阶段是他哲学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他的主要职业是作家庭教师,一共
干了7年时间。直到1800年经谢林帮助,他才成为耶拿大学的讲师。1805
年,提升为副教授,当年和出版商签订合同,撰写他的《精神现象学》,这
时候,他已经45岁了。黑格尔如康德一样,可说大器晚成。然而,他和他们
一类的哲学人物相比,还要晚成。
黑格尔45岁前,所经历的最为重要的事情,大约只有两件:一件是法
国革命和拿破仑的欧洲之战,一件是康德与费希特、费希特与谢林的哲学论
① 转引自《黑格尔小传》,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12—13 页。
… Page 166…
辩。虽然这两件事在他45岁时都没有真正结束,但其主要经历已然主脉可
见,而且对他的影响无疑是十分关键的。
法国革命对黑格尔的影响,虽非剧烈但很深刻。法国革命爆发时,他与
他的德国同仁一样欢欣鼓舞,他还和几位同学一起到郊外种了一株自由树,
借以表达他对法国的祝福和对革命的企望。后来的一些研究家多认为黑格尔
虽拥护法国革命但很快发生逆转。其实,他虽然反对和惧怕动乱,但对法国
革命本身,却一直充满敬意。直到他写《历史哲学》时,还称颂法国革命是
“辉煌的黎明”,而且说:“一切有思想的存在,都分享到了这个新纪元的
欢欣。”①
他欢迎法国革命,又对拿破仑充满敬意。这一点和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
其实不同。他不但对胜利的拿破仑充满诗一般的敬意,而且对失败的拿破仑
依然充满同情。1806年,拿破仑经耶拿战役征服了德国,但黑格尔对此并无
反感。耶拿战役结束仅3天,他在一封信中不但没有表示出对祖国不幸的同
情反而称颂了拿破仑,他写道:“皇帝——这个世界精灵,我看见他骑着马
通过城市检阅他的军队。能看见这样一个人,他集中了一切注意点,坐在马
①
背上,走向世界并统治它,的确是一次美好的经历。” 黑格尔的这种态度,
在中国人看来,颇有些难解之处,但以西方的价值尺度衡量,这正好反映了
一位近代欧洲文化智者的本色。不仅如此,他弟弟后来还作为远征军参加了
拿破仑对俄国的进攻,拿破仑战败之后,他也没有回来。
黑格尔支持法国革命,钦佩和同情拿破仑,表明他作为德国近代大哲学
家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心态。在这个意义上讲,远离现实的黑格尔,后来成为
德国官方哲学家的黑格尔,在他内心深处,依然属于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一
派。
黑格尔成名之前的第二种大经历,是他亲身体悟了康德与费希特和谢林
以及费希特与谢林之间的哲学争论和是非恩怨。康德与费希特的争论,虽然
其高峰表现在1799年,但从费希特这一面看,早在1793年他已经产生创作
《知识学》的想法,那就是说,大约1793年前后,他就已经与康德在内心深
处划清了界线。而他的所谓学生谢林对他哲学的批评,则集中在1799—1803
年。这两次争论的时间恰好首尾相接,从前到后,经历了约10年时间。而这
10年时间,正是黑格尔哲学的孕育与成熟期。
黑格尔哲学的形成,有这三位哲学人物的很大助力,尤其是谢林,对他
哲学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全面,以致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专家要说:“谢林作为
哲学家闻名全国的时候,黑格尔还不为人知晓。尔后当黑格尔的光彩使其黯
然失色了的时候,他抱怨说他先前的朋友拿走了他本人的思想。尽管人们现
在已不大读谢林的东西了,但他的思想脉络与黑格尔是非常接近的,以至于
如果我们看一看两个人都同意的思想中,黑格尔又提出了多少新东西,我们
就会觉得,谢林的抱怨多少有些道理。”①
虽然有些道理,毕竟黑格尔哲学与谢林的不一样。到了1807年,因为
谢林认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批判了他的哲学而提出抗议,黑
格尔解释说他批判的不是谢林,而是谢林的蹩脚的模仿者。但谢林不予原谅,
① 黑格